孩子的一些能力和表現,往往預示著他們今後的發展高度,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一些道理的。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有光明的前途,畢竟現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有能力的孩子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呢?
擁有這6種優秀特質的孩子,會比同齡人優秀,在未來的競爭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最關鍵的在於,是否具有進行有效思考的能力。
縱觀世界上那些有傑出貢獻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於思考。
但是,讓人心痛的是,現在很多孩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電子信息發展越來越快,這就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
我曾經問過幾個孩子這樣一個問題:當在學習中遇到了問題,你們首先怎麼做?
10個孩子中,有8個選擇立即在網上查找答案,有1個選擇問老師,只有1個說會思考一下。
做不到獨立思考,全部依賴外在力量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孩子也就無法把知識真正消化成自己的東西。
失去了思考能力,只能是「泯然眾人矣」,無法出類拔萃。
所以,家長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思考。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當遇到了問題,要讓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並積極動腦思考,而不是馬上給孩子提供出標準答案。
在一個問題中,讓孩子知曉標準答案的意義並不大。
重要的是,孩子是否進行了有效的獨立的思考。
因為,良好的思考習慣,能激發孩子潛在的智能,這是他今後闖蕩世界最為重要的資本。
好好說話,是用愛的語言表達,而真正地學會說話,就是學會掌握一種直達人心的力量,最能體現人的情商和修養。
你會不會說話,你修養是怎樣的,這個是裝不出來的,即使可以矇混過關一兩次,也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
父母與孩子間的代溝,很大程度上是表達不清造成的。
和孩子聊天,父母表示孩子支支吾吾說了很久,沒聽明白他在說什麼,也沒辦法繼續聊天,結局是大家都不理解對方在表達什麼,矛盾激化後發生爭吵。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父母需要注意:
父母要教孩子儘可能把信息完整地表達出來,讓別人明白意思。
自我介紹和回答問題是最好的訓練方法。
與孩子說話時父母最好不要用方言,否則他們的普通話會變得不倫不類。
不用「懶」、「笨」、「冷漠」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別人,儘量做到「用事實說話,不帶任何評價」。
現在的社會,瞬息萬變,這就要求人們要具備高效的辦事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快節奏的世界。
一個人如果做事磨蹭拖拉,馬馬虎虎,那麼,他終會被高效的人超越、淘汰。
試想,如果一個人總能在相同的時間內,比另一個人做更多的事,誰會更成功一些呢?
但是,孩子做事低效的問題,卻實實在在困擾著很多家長:總是邊玩邊寫作業,半個小時就能寫完,總是拖到一兩個小時;
總是丟三落四,一會找不到這個,一會又找不到那個。
如果這種狀況不加以糾正,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在未來嚴重限制孩子的發展。
所以,家長必須做出行動,讓孩子改掉磨蹭、低效的毛病,這裡有幾個小妙招,家長可以借鑑:
1.一分鐘專項訓練;
2.停止催促,堅持表揚;
3.節約的時間由孩子自由支配;
4.從生活習慣訓練;
5.規定時間沒有完成,立即停止。
一個效率低下的人,即使再有天賦、再聰明,往往因為管理不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最終會成為一個低效能的人,從而遠離本該屬於自己的成功和輝煌。
只有隨時調整自己,我們才能使自己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應變能力是考驗孩子在遇到陌生環境或是事情的時候,是否還能夠從容地應對。
簡言之,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培養的是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當孩子具備了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調適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合作能力、自制能力等,適應能力自然就很強了。
那麼,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應變能力呢?
生活中多給孩子設置從小到大的困境,比如一些野營訓練、空間逃生遊戲。
孩子在參加有挑戰性的活動中,會通過思考、動手實踐來解決眼前困境。
必要時,家長也要在身邊正確地引導和提示。
如看到火災的場面,爸爸要教孩子一些正確的應變對策。
引導孩子思考的同時教會他們自救的技能,你會發現孩子在觀察模仿,解決問題中逐漸增強自身能力。
最後,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看好書,關心別人,都是培養孩子氣質很好的途徑。
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培養孩子更優秀的素質,相比普通的家庭教育,成功家庭教育培養出來的優秀孩子都具備這四大能力!
圖片信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信息傳播,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