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句聯詩,可以單獨作為詩詞的一個課題。
大部分詩詞作品,最初也許只是一兩句靈感而已。今天我就以此為例,介紹一下如何通過一句詩,寫成一篇完整又合理的作品。
聯詩前須知
我們在聯詩之前,須明白一點,詩得禁得起推敲,而推敲的範圍主要在於謀篇和布局的合理性。
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這點來聯詩。
已無好夢因春立,惟有深情待月圓。
我們看此句,可以得出幾個碎片化的信息:
1.春立,應是立春的倒裝,時節在立春;
2.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也就是剛過春節不久,此時卻無好夢;
3.月圓在古詩中的意象代表團圓,而此時卻用等待;
由此可以推斷出,這首詩的背景是在初春,可以確定聯詩的主題有兩個方向:思鄉或思人。
接下來就得利用邏輯倒推,首先這句詩用了對仗的形式,那麼我們可以寫成律詩,而且是在詩中第二聯或第三聯;其次,這句詩有感慨之意,前面可以加以景物鋪墊。
於是我在前面加了一句:
暮雨漸疏當戶久,重雲暗渡近窗閒。
先點明時間是在傍晚時分,有重雲作鋪墊,才可以順理成章,在窗邊「待月圓」。
之所以選用暮雨的意象,一來暮雨漸疏而入夜,有時間上的過渡,畫面比較生動;二來對著窗戶觀察雲和雨的變化,雨疏因我坐久,雲近因我正閒,久和閒字可以體現出內心的孤寂,烘託氣氛。
考慮到這兩句作開頭有些突兀,總得為自己坐在窗邊找個理由,於是我又在前加了一句:
浮蹤一日記曾言,物事橫流眉皺間。
浮蹤,即漂浮不定的行蹤,切合在外思鄉的主題,在外忙裡偷閒的一天,想起從前的隻言片語,往事便開始泛濫,不自覺皺起了眉頭。
先由自身角度出發,再過渡到景物,繼而再引發出感慨,全詩的思路已經很清晰了,接下來就差最後一聯。
於是我在最後補上一句:
昨夜東風何處似,此身不是去年前。
前面這句已無好夢因春立,惟有深情待月圓,從「已無」二字可以推測出曾經有過好夢,曾經有過團圓,所以結尾我打算採用今昔對比的手法。
哪裡可以看得到去年的東風呢,我也不再是去年那時候的我了,唏噓之餘暗示世事無常,只要能引起共鳴即可,至於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就要留待讀者去推測,不要把意境寫盡了。
如此一來,此詩便是完整的律詩了:
浮蹤一日記曾言,物事橫流眉皺間。
暮雨漸疏當戶久,重雲暗渡近窗閒。
已無好夢因春立,唯有深情待月圓。
昨夜東風何處似,此身不是去年前。
由於個人的風格喜好,我認為原句有些露骨,所以又將第三句化為:
春雖來去有時盡,月自陰晴不待圓。
每年春天雖然去了又來,卻依舊來了又去,不肯停留,月有陰晴自也不肯常圓。引出下文,自然人也不是從前的時候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思路和見解,有勞賞讀。如有興趣,歡迎關注我,一同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