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信電器公布半年報,但這份半年報怎麼看都不能讓投資者滿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信營收151.04億元,同比增長7.79%,但是其淨利潤卻同比下滑81.48%,扣非利潤同比下滑139.46%,估計誰都沒想到海信會交出一份這樣的期中成績。
值得關注的是,公布財報當天,劉江豔卸任CFO,由吳海燕女士擔任。但是業內資深人士稱,海信成績不理想和CFO並無多大的關係。海信內部管理層需要進一步反思檢討發展戰略的問題。更有很多人稱海信半年報公布後,無異於白馬股爆雷。
作為國內老牌國企,過去海信是彩電界的老大,在國內外市場都有精彩的表現,2015年海信彩電出貨量更是位居全國第三,在國內連續12年位居第一。2014年-2015年左右,海信的股價漲幅更是達到300%,備受投資者青睞。
然而事到如今,海信增長乏力,開始走起了下坡路,頗有英雄落幕的感覺。更雷人的是,2017年,海信就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利潤逐年下滑。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整個家電行業發展速度放緩,電腦、手機的問世對電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再加上華為小米等品牌的攪局,行業競爭十分激烈,海信能實現營收增長就已經很不容易的,但是其盈利逐年下滑而且下滑趨勢日漸加大,釋放出微信的信號。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海信年報中顯示,出現虧損是因為東芝映像切換銷售渠道導致的。貌似事實的確如此,去年海信收購東芝95%的股權後,海信淨利潤就在逐年虧損,一年比一年多。業內人士稱,東芝已經沒落了,其品牌影響力已經衰弱,或許並不能幫助海信扭轉局面。富士康收購夏普就是最好的例子,畢竟富士康比海信有錢,夏普比東芝的品牌影響力強,夏普都沒有「死」而復生,東芝還有希望麼?
除了受東芝拖累影響,技術問題也是導致海信發展受挫的一大重要原因。一直以來,海信都致力發展ULED電視和雷射電視,而目前市面上主流產品是OLED電視。有意思的是,之前海信董事長稱,OLED是電視領域第三代產品,第四代產品則是雷射電視。很明顯現在海信直接發展第四代產品,這步子邁得是不是有點大。
早在2007年海信就開始嘗試研發雷射電視,經過多年研發終於在2014年9月推出首款產品。但業內人士認為海信的發展戰略出錯了,電視市場就是一個小眾市場,發展雷射電視走偏了,根本無法為海信帶來營收,2017年海信雷射電視銷量僅佔國內彩電銷量的0.16%。
看著市值的下跌,海信才開始想起OLED電視,今年3月才在OLED領域取得技術突破,隨後推出OLED電視。其實,早在收購東芝時,業內人士就認為海信有做OLED電視的打算,只不過苦於拿不到OLED電視面板,所以才遲遲未推出產品。
只不過,海信入局得太晚了,國內市場已經沒有海信的位置了,去年國內OLED電視市場,創維一家為大,佔據了超過50%的市場份額。好在海信引以為豪的海外市場還在逐步增長,所以才促進了上半年公司能夠實現營收。
不管怎樣,現在海信發展疲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只是不知道接下來未來海信又會採取什麼樣的戰略,實現破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