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步軍統領,以魯智深為首,武松次之,這批名也不是瞎排的,在作者心目中,自然是這兩位為尊。從小說的著墨來看,兩位也都有大段的獨立成章的故事,魯智深從拳打鎮關西開始,到出家五臺山,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落草二龍山。武松也不遑多讓,景陽崗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血濺飛雲浦……這些都可單獨結集,獨立成個人傳記。雖說梁山上108將,能享此待遇者,沒有幾個,可見作者用心良苦,其它步軍統領無人能比。併入梁山後,各類大小陣仗,少不了二人身影,特別是作為水滸傳的終極大BOSS方臘,還是魯智深給拿下的,更是突顯魯智深的地位之高,除了宋江,鮮有人能比!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非得在兩人中選個第一出來,我投魯智深一票。首先,魯智深「系出名門」。宋建國後,武力孱弱,為歷代漢族王朝之最,被大遼壓得死死的,所以後世的漢人們不滿意,杜撰了許多故事安慰自己,包括楊家將、呼家將等等,包括水滸傳在內,也YY了108將徵遼,實際情況遠非如此,宋兵宋將長時間被遼壓著打,輸多贏少。可延安經略的老種相公和小種相公,是宋少數能打扛打的部隊,種家軍實實在在是很強的。而魯智深就出身於種家軍,而且還是軍官。
水滸裡,武藝高強者,大多是官軍軍官,五虎將清一色都是吧?地煞星裡最牛的孫立也是吧?這符合邏輯,正規訓練出來的和自我修煉出來的,有差距才是正常的,若多經陣仗者就更厲害。大家記得魯智深是個花和尚,還有多少記得他是軍官?還是個最精銳之師的軍官!比武松出身好。
其二,魯智深在五臺山剃度,這自古可是傳說中的武道勝地之一,楊五郎傳說中也在此出家修煉,周侗亦在此遊歷,魯智深的駭人禪杖,只在五臺山下一小鎮中就打造出來了,可見武風甚盛。所以在一些評書裡有魯智深的瘋魔杖法是在五臺山學到的。總之,佛門武藝有獨道之處,魯智深是有所得,有所進益的。
其三,水滸傳中,魯智深是有大慧根者,暗喻是羅漢轉世,還是降龍、伏虎這一類大羅漢。以羅漢之身降方臘這條孽龍,算是神仙級的爭鬥。這和武松一個凡人,不在一個層次上啊!
魯智深與武松是一檔搭檔,武松以師禮待魯智深,這不是簡單地稱出家人為「大師」,而真是亦師亦友,每每以魯智深馬首是瞻,這也是有網友解讀二龍山勢力,在梁山上是僅次於宋江派的第二大勢力,武松與魯智深的交情,遠深於楊志。
最後,看看作者的心思,其實一切都是作者說了算。從排名上已看得很清楚了,從花名上也看得出,魯智深是「花和尚」,武松是「行者」,做頭佗打扮。了解點佛教的等級,自然知道頭佗的級別要低於和尚,畢竟六根未盡。
好了,寫得夠多了,應該能講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