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記得小時候,經常能在沙土堆上找到一種小蟲子,它的頭部有一個「大鉗」,喜歡倒退著行走,並且想要找到這種小蟲子也很簡單,如果你在一個沙堆上看到一個規整的小漏鬥狀的陷阱,那就是它的窩了。那麼,這種小蟲子到底是什麼昆蟲呢?它有什麼功效和用途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這種小蟲子。
神秘的「陷阱大師」
如果你在野外仔細的觀察,你會在一些沙土地中發現如上圖那樣的小漩渦,表面上看,這個小漩渦風平浪靜,但是,一旦有小型的昆蟲從這裡經過,一不小心掉進去,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爬上來了。尤其是螞蟻這樣的昆蟲,這個小窩對於螞蟻來說簡直就像地獄了,因此,這個漩渦又被稱為「蟻之地獄」。
看到這裡,有些小夥伴會問,不就是一個深不超過5公分的沙窩嗎?為什麼螞蟻進去很難出來?
導致螞蟻進去很難出來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就是細小的沙粒形成了漏鬥狀之後,一旦有小昆蟲進入,就會自然地向下流動,這使得螞蟻很難逃出升天。第二,在沙窩的最底端的沙土下,藏著一種兇猛的肉食性昆蟲,它就是蟻蛉的幼蟲,一個體長2公分左右,全身呈灰色且頭部有一個大鉗的昆蟲,它的學名就是蟻獅,傳說中的「神秘的陷阱大師」。
蟻獅
蟻獅是蟻蛉的幼蟲,而蟻蛉是昆蟲綱膜翅目蟻蛉科下所有昆蟲的總稱,全世界已知的蟻蛉超過了2000種,而僅在我國就有超過200種,最常見的就是中華東蟻蛉。從外觀上看,蟻蛉就是迷你版的蜻蜓一樣,擁有兩對細長的翅膀,翅膀上有淡黑色的斑點,一個細長的腹部幾乎佔了體長的3/4。不過,它與蜻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除了體型小以外(3公分左右),它的頭部和胸部和融合在一起,而蜻蜓的頭和胸則是分開的。
蟻蛉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一生要經歷四種完全不同的形態:卵、幼蟲、蛹、成蟲。成蟲一般在夏季交配之後,產下卵,之後卵孵化為幼蟲。蟻蛉的幼蟲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蟻獅。
蟻獅與成蟲從外觀上看毫無相似之處,蟻獅看起來像一隻胖胖的甲蟲,不過它沒有「甲」,頭部有一個大顎,通常它們都潛藏在沙土之下,有穴居的習性。不同的是蟻獅的「洞穴」與其他昆蟲的洞穴不同,它的洞穴是一個敞開式的漏鬥狀的沙窩。在袖箭洞穴時,蟻獅是通過倒走的方式來進行挖掘的,它的腹部的末端和後足(開掘足)負責挖沙,頭部的大顎負責將沙拋到外面,就這樣一層層的向下挖,直到洞穴的深度達到平均3公分,開口直徑達到5公分左右之後,它就會進入洞穴的最底部,用沙土將自己掩蓋起來,靜靜的等待獵物上鉤。此時,這既是蟻獅的棲息之地,又是它的捕獵陷阱。
當有昆蟲落入陷阱後,不斷向下滾動的沙粒會體型蟻獅有獵物上門了,此時,蟻獅會從底層爬出,用自己的大顎牢牢的將獵物夾住,之後用自己的下顎在獵物的體內注射毒液和消化液,之後,獵物首先失去反抗能力,隨即體內變成液體狀,最後被蟻獅吸空。
而正是有這個大顎和毒液,才讓蟻獅有了捕獵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的能力。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蟻獅作為蟻蛉的幼蟲是沒有肛門的,也就是說蟻獅是只進不出的,而這恰恰也是它擁有一個龐大的腹部的原因。食物產生的垃圾會在體內堆積,直到它進入下一個階段:蛹。蟻獅需要「作繭自縛」,所以在體內堆積的垃圾此時就會變成繭絲的原材料。
蟻獅有什麼功效和用途?
蟻獅雖然看起來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小昆蟲的幼蟲,但其實它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中蟻獅被稱為「沙挼子」,在《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蟻獅被稱為「地牯牛」,將蟻獅自然晾乾或者烘乾研磨後可以入藥,有通淋;截瘧;軟堅消症;拔毒去腐。主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症塊;瘰癧結核;陰疽久潰不倒斂(來自於《中華本草》)。
正是因為這些功效,在我國的許多地方,尤其是在春秋兩季有專門去野外挖蟻獅的人,造成了蟻獅已經越來越少了。現在,如果我們去到野外的沙土裡,已經很難發現它們的蹤跡了。因此,蟻獅雖好,但也不要過度的採集。
總結
在沙土地裡做漏鬥狀陷阱的是蟻蛉的幼蟲蟻獅,它是一種只吃不排洩的昆蟲,而且由於頭部的大顎和毒液,它有著捕獵比自己體型大獵物的能力。不過,小小的蟻獅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由於人們的過度採集和對一些沙土地的挖掘,蟻獅已經越來越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