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年兩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4.5倍、增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擴大2.3倍、升至全國第八,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5%,成為發展主引擎……
記者在安徽調研了解到,該省以科學技術為突破口引領全面創新,一改傳統農業和煤炭、鋼鐵等資源型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實現從「農業大省」到「科技大省」的角色轉變,經濟形勢穩中向好,闖出了一條中西部「科技創新促崛起」新路。
做強科技供給:「獨有獨創」塑造「新安徽」核心競爭力
今年8月,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在我國發射升空,這項國際量子科研的重大突破,核心技術來源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他們也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3年,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等學者,以重大發現「鐵基超導」問鼎此前已3年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併入選英國《自然》雜誌評選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量子通信、鐵基超導、「人造太陽」……近年來,地處中部的安徽湧現出一批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科研成果。這些「獨有獨創」的原始創新,為安徽「無中生有」發展新興產業、「升級換代」提振傳統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量子信息被認為是下一代IT產業核心技術,國內前沿的兩家企業國盾量子、問天量子都誕生在安徽。科大訊飛多次奪得國際語音合成大賽冠軍,成為國內高市值的軟體企業之一。
「過去我們常講安徽具有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等優勢,現在隨著這些傳統優勢弱化,要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更多依靠創新塑造新優勢。」安徽省委的主要領導說。
攻關全國首條8.5代、全球首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安徽躍居全國最大新型顯示材料基地。年產工業機器人2200多臺,居全國前列。筆記本電腦年產量近1400萬臺,全球每10臺中就有1臺是「安徽造」。
從糧、煤、鋼到液晶、機器人、筆記本電腦,科技使安徽的產業結構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上攀升。原本「有而不強」的家電、汽車等傳統產業,也在行業增速放緩的大形勢下「逆市」迸發活力。
2015年,安徽出產電冰箱、洗衣機、空調7789萬臺,佔全國約四分之一。產銷汽車126萬輛,增長31%,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7倍居全國前列。
科技也深刻改變了安徽的農業。聯合中科院開展科技增糧「第二糧倉」項目,安徽分步改造2471萬畝低產田催生一批「噸糧縣」。安徽農業大學成立全國首個茶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製出國內外首條綠茶連續化生產線得到推廣。 科技創新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近3年,安徽戰略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1.2%,拉動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年均增長9.4%、9.9%。
向改革要動力:暢通產學研催生「創新黑馬」
作為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6個產糧大省之一,安徽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上世紀90年代,安徽曾研發出全國第一臺VCD和微型計算機,但產業總是「長不大、留不住」,牆內開花牆外香。
進入新世紀,安徽發展的出路在哪裡?安徽省委、省政府直面「痛點」「堵點」,決心做強本省的科教資源和人才優勢,轉換路徑走自主創新崛起之路。
2004年,合肥成為全國首個科技創新試點市;2008年,安徽啟動「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2013年,安徽獲批全國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
為激活人才、資金、項目等創新要素,安徽陸續出臺了「1+6+2」配套政策。如,多種形式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推出「政府投資入股、上市後股份獎勵」等新型扶持方式。資金引導企業建實驗室、購買研發設備,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試點,全省已激勵2259名科研人員1.35億股。
為打破「科研、生產兩張皮」,安徽「柔性制度」鼓勵科研單位與企業人才雙向交流,經費支持雙方協同創新。全省80%以上工業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企業逐步成為創新主體。
為發揮市場作用,以政府有限投入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安徽在研發、轉化等環節形成「創新後補助」推進機制。去年全省近千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獲得政府補助15億多元,帶動研發投入60多億元。
從基礎研究、發明專利到現實生產力,打通創新鏈的安徽釋放出強勁發展活力:近5年,安徽平均每天新增1家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5968億元增至15313億元。 今年上半年,安徽獲授國家發明專利9363件,增長106%,成為增速全國第一的「創新黑馬」。
創新「磁石效應」:內外資源集聚邁向科技強省
今年7月,哈工大機器人中央研究院、北航創新研究院落戶安徽。此前不久,清華、北大、中國農科院等已在安徽布局研究院,全省國家級研發平臺達到161個。
科技,已成為安徽的一種特質、一個品牌、一面旗幟,發揮出吸聚創新資源的「磁石效應」。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年來連續引進了8位哈佛大學博士後,組建起國際一流的「轉化醫學學科」團隊。
近兩年,安徽面向全球引進了160個高層次科技團隊,並支持企業境外投資。馬鋼收購了世界一流高鐵輪軸廠商法國瓦頓公司;合肥產投集團3億美元參與併購荷蘭半導體巨頭恩智浦的射頻業務,在合肥設立研發中心。
這些「高精尖缺」創新要素的集聚,將助推安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達到新高度。
近期,國務院批覆了全國7個地區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安徽成為中部唯一入選省份。 新使命吹響了安徽從科技大省邁向「科技強省」的號角。據了解,安徽將聚焦「兩大中心、三大任務」實施「八大機制」,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2030年建成科技強省,在全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新華社合肥10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