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已成為上海城市文化大IP

2020-12-22 新華網上海頻道

  上海交響樂團錄製第二張德意志留聲機公司發行唱片,多位外國音樂工作者遠渡重洋加入其中。製圖:李潔

  2020年,是「樂聖」 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不少國家和地區籌劃多年的紀念活動:「古典音樂之都」奧地利維也納將原紀念音樂節延期至明年;貝多芬誕生地德國波恩也將「貝多芬藝術節」絕大部分日程延期至明年8月……

  然而,在中國、在上海,圍繞貝多芬展開的各項紀念熱潮一浪高過一浪:3月,上海交響樂團推出上海交響在「線」場系列音樂會——春天;此後,上海大劇院推出「致敬樂聖貝多芬」系列演出;秋天,重裝啟幕的上海音樂廳推出貝多芬特展;近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牽頭,100位海內外音樂家在用一場長達16小時的馬拉松音樂會致敬「樂聖」並向世界同步直播。

  年末,當西方多個古典音樂重鎮「時鐘停擺」,上海已將紀念馬勒逝世110周年的紀念活動提上日程——上海交響樂團與世界知名古典廠牌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G)灌錄目前全球唯一一張2021「馬勒年」新錄DG唱片,來自多個國家的音樂人匯聚上海助陣。

  從 「貝多芬年」到「馬勒年」,上海古典樂界高潮迭起的紀念活動,讓我們得以窺見歷史的延續——從19世紀末西方古典音樂在華傳播的「母港」,到如今名團大師「年年見」「月月見」的「愛樂之城」,長達百餘年的音樂啟蒙與培育,得以成就蓬勃興旺的藝術市場活力;也是人民城市滿足人民需求的必然,要打造人文之城,以古典音樂為代表的高雅藝術,將成為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重要精神支撐。

  回望過去

  百餘年的啟蒙傳播孕育出20年的市場爆發期

  在3月劇場演出尚未恢復之時,上海交響樂團就策劃「線上」貝多芬紀念音樂會先行一步,是因為其與貝多芬的淵源已久。作為亞洲地區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現存的最早樂譜中就有《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歐洲樂譜。到了1936年,上交前身上海工部局樂隊進行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中國首演。可以說,坐擁 「遠東第一樂隊」的上海,對於古典音樂的在華普及,就是從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巨擘開始的。

  沒有樂迷的 「愛樂之城」是寂寞的。就在幾日前,市民許慎向上海交響樂團捐出了父親珍藏的黑膠唱片——這是1929年上海交響樂團錄製的唱片。

  作為有檔案記錄的上交最早錄製唱片,其「重見天日」,或將改寫中國交響樂歷史上現存最早錄製唱片的紀錄。經考證比對,唱片錄製的曲目《魔法師之戀》問世不過十餘年時間,足見當時上海與世界古典樂界聯繫的緊密。

  隨後的戰爭或許放緩了中西音樂交流發展的步伐,卻讓誕生之初屬於貴族階級的西洋古典音樂,在解放後的人民城市,真正飛入尋常百姓之家。

  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廣播就有了常年推介古典音樂的節目。沒有網絡的年代,抱著收音機聆聽交響樂,伴隨著幾代上海媽媽的胎教歲月,又伴隨多少學子午休的閒暇時光。改革開放的浪潮把幾代人的無線電啟蒙化作蓬勃的古典音樂市場。

  因而,上海對於「樂聖」貝多芬的熱愛與欣賞,也早已不是停留在「歡樂頌」 或是「命運」 的旋律哼唱。1985年,為紀念貝多芬誕辰215周年,上交特別策劃系列音樂會,使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第一次完整地呈現於上海舞臺,黃貽鈞、曹鵬、陳燮陽的接力指揮,讓不少樂迷通宵在上海音樂廳等候售票,隊伍繞了上海音樂廳好幾圈。僅三年後,追捧「貝多芬交響全集」的盛況再度上演,開票後兩小時八場音樂會12000多張票便銷售一空。也是這一年,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錄製了貝多芬交響曲的全集。直到今天,這仍是中國指揮家錄製的唯一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一個多世紀的深耕培育,在最近20年迎來市場發展高速期。伴隨著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等綜合性劇院的相繼落成,全球十大古典樂團陸續來滬。多年間,古典樂迷也不再滿足於「打卡」式觀演,這倒逼著樂團不只帶來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柴可夫斯基 《第五交響曲》等 「老三篇」,而是讓更多冷僻小眾的大部頭甚至新作接受東方樂迷檢閱。而從2014年朱曉玫,到今年歲末郎朗再度奏響,《哥德堡變奏曲》屢屢在申城實現票房「秒殺」。

  展望未來

  用好古典音樂大IP,讓高雅藝術真正浸潤人民城市

  2012年,已故指揮大師馬澤爾率英國愛樂樂團來滬演出,當他攜手小提琴演奏新星陳佳峰,面對熱情專業的上海觀眾,一再發出 「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的感慨。八年過去,未來已來。接力般的貝多芬紀念活動,見證著上海作為東方古典音樂重鎮的蓬勃市場,也彰顯著城市自身演出硬體和演出團體上的實力和規模。從孕育傳播到市場初具規模,業界普遍認識到,要成為真正的古典音樂之城,滿足觀眾對於優質文化產品日益提高的需求,用好古典音樂大IP,讓高雅藝術真正滲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上海還可以做更多。

  對於上海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指揮家餘隆來說,擁有國際知名度之後,樂團更應發出中國聲音、上海聲音。百多年前,馬勒以唐詩譯作為題材創作了《大地之歌》,讓李白的浪漫狂想第一次乘著交響的翅膀遠渡重洋。而立之年指揮過這部作品,餘隆就埋下一個願望,就是要請一位重量級的中國作曲家,來做一版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大地之歌》。葉小綱欣然應邀完成。從2005年作品問世至今已被頻繁登上世界各地舞臺。時值「馬勒年」籌備與DG合作的第二張唱片,餘隆再一次想到了這部作品,在演出之後,讓東西方跨越百年的文化對話,鐫刻進唱片,得到更廣泛而長久的傳播。

  當引進世界名團名家亮相上海逐漸成為「日常風景」,更深入的藝術教育普及,更親民的藝術傳播姿態,正成為演藝行業新課題——如何讓古典音樂所代表的高雅藝術文化氤氳於百姓生活。於是我們看到,上海音樂廳跨界「潮玩」領域,通過3D列印技術,讓貝多芬「鑽進了」盲盒,亮相動漫展;於是我們看到,上海交響樂團涉水直播帶貨,讓「貝多芬」 「莫扎特」化身主播,為古典音樂的文創周邊「打Call」;於是我們看到,B站、抖音這些年輕人愛玩的流行文化App,也出現劇院開設、寓教於樂的古典音樂普及小課堂;於是我們看到,持續了多年的銀杏音樂會不僅打破了劇場的圍牆,演奏者與聆聽者所構成的美好畫面,更為冬日的上海增添一道靚麗風景。

  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看來,為人民打造古典音樂之城,更長的路通向文化與精神,「今天我們紀念貝多芬,他已經不再是一個用來膜拜的神聖符號,他的作品全貌和藝術成就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所熟知」。隨著古典音樂成為上海城市文化的大IP,對音樂的理解與認知突破了圈子或產業層面,不再滿足於追求即時的轟動效應,而是以一種文化視角不斷深入挖掘其內涵,成為人們精神和靈魂的棲所。而這,恰恰是人文之城、國際文化大都市氣質品格的重要支撐。(記者 黃啟哲)

相關焦點

  • 庫客音樂赴美IPO,貝多芬成大IP,古典音樂生意怎麼做?
    其中音樂許可和訂閱服務、智能音樂教育、古典音樂現場為主要業務,在其2019年收入中分別佔44.9%、31.0%、24.1%。結合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來看,該公司於2019年成為中國最大的古典音樂版權許可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46.6%)、第二大在線古典音樂訂閱服務提供商(市場份額13.8%)。
  • 讓古典音樂的創新成為可能,荷蘭為其注入年輕元素
    每每提及荷蘭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倫勃朗、梵谷、維米爾、蒙德裡安等享譽世界的畫壇大師可以如數家珍,但人們往往很難想到荷蘭在古典音樂領域有哪些同等級別的聲音。     相比德、奧、英、美、俄這些國家的古典音樂影響力,荷蘭確實要低調很多,比如在作曲家方面,荷蘭並沒有大師輩出,但荷蘭古典音樂在表現風格、樂團建設、音樂教育、指揮家培養上都頗有一番成就。
  • 文匯報:談音樂的書,讓古典音樂成為文化積累
    所以,這些書的銷路往往不差,它們對於這些年來古典音樂的普及(須知在聽樂過程中往往會有交流的渴望,這時找相關的書來讀也是很迫切的願望)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只是,當年的讀者們一旦入門,對古典音樂熟悉起來了,有的甚至自己研習一種樂器進入讀譜和演奏階段了,也就是,已經親口在嘗梨子了,這時他人關於梨的滋味的介紹和聯想,就再難引起他們的興趣了。
  • 弦樂盛事聲動珠海,古典音樂融入城市血脈
    1月20日,由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主辦,華發中演大劇院藝術教育中心承辦的2020珠海弦樂大師班在濠江之畔正式落下帷幕。來自國內外十餘所專業音樂院校的60餘位弦樂名師和演奏家,以及全國各地近千名弦樂學子因古典音樂齊聚珠海,為傳播世界文化藝術和培育全球青少年音樂人才添薪加柴,助推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文化建設,這也進一步奠定了珠海作為中國古典音樂之城的地位。
  • 趙胤胤2019音樂會巡演奏響上海 用古典音樂藝術支持真愛夢想
    」一場完美的音樂會可以讓樂迷在美妙音符的伴隨中完成一場與音樂大師穿越時空的對話。趙胤胤本人與上海緣分頗深。9歲時,趙胤胤曾以專業入學考試最高分入讀上海音樂學院附小,並錄製了個人首張鋼琴演奏專輯,三年後又免試升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被譽為「小神童」。在上海求學的這段經歷,為趙胤胤後來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的深造奠定了紮實的專業基礎。
  • 《BBC音樂雜誌》聚焦指揮家餘隆:中國古典音樂的C位擔當!
    去年三月,創刊於1923年的權威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封面首次出現一位中國指揮家的面孔,而近日,另一本權威古典音樂雜誌《BBC音樂雜誌》,又一次聚焦中國,聚焦過去十年將中國古典音樂屆的重要人物——餘隆。《BBC音樂雜誌》的報導題為《中國製造》。
  • 上海文化廣場大力推廣音樂劇 打造城市文化中心
    承載了經年海派文化底蘊的上海文化廣場自2005年重建、2011年啟程之後已經運營了整整兩年,無論是始終貫徹的「以音樂劇為主、時尚跨界類舞臺藝術為輔的文化藝術休閒中心」的品牌追求,還是努力探索的「通過引進、製作、合作與專業定位相符的優秀演出項目」的運營模式,都秉承了上海文化廣場「讓藝術與生活相聚一堂」的藝術普及理念,力圖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要求下藉助對文化事業的關注和扶持為這座城市帶來最優異的公共文化體驗
  • 「音樂作家」田藝苗:聽古典音樂穿什麼不要緊
    身為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的她,開設了多個音樂專欄,《時間與靜默的歌》《溫柔的戰曲》《靠譜》《古典音樂的巨匠》……古典音樂樂評的讀者也越來越多,樂評集出了一本又一本。有人說,聽古典音樂的人不算多,但田藝苗的「穿T恤聽古典音樂」的講座卻場場爆滿。
  • 《中國製造》:指揮家餘隆再度登上全球古典音樂權威期刊
    近日,最新一期的全球古典音樂權威期刊英國《BBC音樂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製造》的專題文章。該文是資深記者奧利弗·康迪來到中國,深入採訪後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及其引領的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剖析。就如作者在摘要中所言「在過往的10年時間裡,由於指揮家餘隆的活力,以及他對於中國本土青年才俊的熱情信念,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大地經歷了迅猛的發展」。
  • 會員每日分享20200413「古典」Beckus the Dandipratt, Dances&...
    會員每日分享20200413【古典】Beckus the Dandipratt, Dances & Sinfonietta No. 1 - LSO, Malcolm Arnold (2019) [24-192]藝術家:尼古拉斯·布雷思韋特(Nicholas Braithwaite),馬爾科姆·阿諾德(Malcolm
  • 11月,深圳古典音樂飄揚的季節
    又到11月,深圳古典音樂飄揚的季節。今年,除蓮花山草地音樂節將帶來五場交響音樂會外,鋼琴家馬克西姆、郎朗、五島龍、羅曼·金等「古典男神」將輪番奏響美妙的古典經典。吉達·布塔是迄今極少數同時活躍在古典、流行和電影音樂等領域的女鋼琴家,也是義大利著名作曲家、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埃尼奧·莫裡康內的御用鋼琴家,已為莫裡康內作曲的400多部電影配樂擔任鋼琴配樂演奏。   電影成就音樂傳奇,網絡同樣也能。
  • 在城市感受詩與遠方,2020上海長寧國際草地鋼琴音樂節開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10月7日晚,上海中山公園的蕭邦紀念雕像前又傳來了古典音樂的天籟之音,由長寧區主辦的「漫步長寧·聆聽經典」2020上海長寧國際草地鋼琴音樂節拉開序幕。本次國際草地鋼琴音樂節延續了首屆草地鋼琴音樂會的形式,在為期兩個月的時間裡,邀請眾多國內外著名鋼琴家、小提琴家在中山公園音樂廣場草地舞臺,以及上生·新所等城市地標演奏蕭邦、貝多芬的鋼琴、室內樂和協奏曲作品。伴著明月清風,開幕音樂會在寧波交響樂團的貝多芬《費德裡奧序曲》中奏響。
  • 「文化回眸2020·古典音樂」危機與轉機
    國家大劇院影視節目製作部負責人孫洋說。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雖然曾歷經長達半年的線下沉寂,但在線上空間,從最初錄製戰疫作品到不斷推出策劃精良的演出內容,古典音樂始終陪伴著觀眾。對於這門極度依靠「實體」劇院的傳統藝術而言,疫情固然帶來了劇痛,但新的轉機已在悄然醞釀。
  • 聽懂古典音樂那麼難?古典音樂裡的自然法則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音樂作家田藝苗,曾出版《溫柔的戰曲》《時間與靜默的歌》《靠譜》《古典音樂的巨匠時代(1685—1897)》等著作。該書《穿T恤聽古典音樂》是由她在喜馬拉雅數萬人付費訂閱的古典音樂節目《古典音樂很難嗎》同名系列講座的十七篇演講稿整理而成,從古典音樂該怎麼聽,講到各音樂流派和偉大的音樂家,到古典音樂的禮儀、知識、背後的故事,既有針對音樂作品的評論,也生動刻畫了音樂家的個性和生活。聽古典音樂,穿什麼並不要緊。
  • 古典音樂 說明書
    電影是「視聽藝術」,由此可見聲音的重要性,而古典音樂在電影配音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經典電影經常用古典音樂作為高潮配樂,來表現人們最深層、最熾烈的情緒變化。除了這些曲子之外,小時候看貓和老鼠時,背景音樂也用了各種古典音樂曲目。有人調侃:「《貓和老鼠》才是我的古典樂啟蒙老師。」
  • 【文化這一年·古典音樂】陣痛轉型
    不過,年初開始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幾乎所有相關演出取消,古典音樂演出行業陷入「至暗時刻」。面臨這樣的陣痛,中國成了音樂會從線下轉為線上最為成功的國家——國家大劇院從4月開始推出線上系列音樂會至今,積累了成功的經驗,而北京國際音樂節也首次成功以線上線下並舉的方式舉行。疫情尚未結束,但古典音樂的陪伴不可或缺。
  • 庫客音樂十周年:古典音樂走向未來 讓藝術創造價值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各音樂學院及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的老師,知名音樂家等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演出現場,從純粹古典的鋼琴以及四重奏到即興爵士和電音、從西方經典到民族風情,融匯藝術與科技智能,恰如庫客音樂十年間,秉承音樂為核心,科技助推的理念。慶典結尾,庫客KUKEY智能古箏及KUKY智能音箱發布,標誌著庫客音樂將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決心。
  • 天津市〔聲色〕音樂文化俱樂部 · 開業慶典演出
    演出嘉賓介紹(排序按首字母)陳曦中國新銳女性古典吉他演奏家。她憑藉全面、紮實的演奏技巧,熱情的表演風格以及細緻的音樂處理贏得了吉他樂迷們的國內最炙手可熱的女性演奏家之一,還成為多個專業室內樂團體指定古典吉他獨奏家。
  • 你的城市音樂叫什麼名字
    生於吉林白城的高嘉朗覺得東北人性格豪爽,這片土地的音樂風格是高亢的,曲風是「解渴型」的。而他走過的其他城市,比如成都,集合了大量小眾音樂;上海音樂的國際性很強;北京,則擁有風格幾乎覆蓋全中國的流行音樂。    歌手張遠的家鄉是安徽滁州,他覺得當地氣候四季分明,「環滁皆山也」,整體有一種內斂、憨厚、穩妥的氣質。
  • 古典音樂也能賺錢
    跟裝修、色彩、獨特香氣一樣,背景音樂也逐漸成為商家開始重視的一項「軟裝修」,幫助提升品牌表現力和綜合內涵。而大悅城的背景音樂服務提供方來自一家音樂內容版權提供商——庫客音樂。庫客音樂是一家專注於非流行音樂內容(包括古典音樂、民族風情音樂、爵士音樂、電影音樂等類型)的音樂服務商。看起來,以18歲至35歲為主力目標消費群、時尚潮流為品牌特徵的大悅城似乎更適合選擇流行音樂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