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心繫天下、胸懷家國,敢為夢想拼到最後一刻的追光少年們到了圓夢的時刻。9月8日,鍾靈毓秀的清華園正式迎來了3800餘名「零字班」新生。經歷了特殊的2020年,他們終於乘風破浪抵達了自己的夢想之地,開啟了清華園的逐夢新徵程。
2020年,清華大學共錄取內地學生3500餘人,港澳臺學生60餘人。內地學生中,理工類考生佔比62.2%;文史類考生佔比7.2%;藝術類考生佔比6.9%;來自高考綜合改革省份的考生(不分文理)佔比23.6%;通過強基計劃錄取新生939人。另錄取了來自全球49個國家的國際學生300餘人。
新生共來自全國1100多所中學,其中,來自西部地區省份的學生約佔26.6%,農村及貧困地區生源佔20.2%,少數民族考生佔9.7%,男女生比例約2:1。
9月8日報到當天,來自大慶實驗中學的張嘉胤等10名零字班新生迎來了自己的18歲生日。年齡最小的新生為來自安徽省亳州一中的鄧梅子文,出生於2006年1月,尚未滿15周歲。鄧梅子文通過安徽省提前批(定向)被自動化專業錄取。
新生中共有3對雙胞胎,包括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王子安和王子寧,雙雙選擇了計算機類;來自廣西柳州高級中學和柳州鐵一中的祝爾康和祝爾樂,雙雙選擇了未央書院;來自黑龍江大慶實驗中學的蘇家正和蘇家平,分別選擇了未央書院和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
2020年,清華大學在全面推行大類招生、培養和管理改革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新一輪高招制度改革和強基計劃,不斷完善招生選材體系,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打破學科界限,促進交叉型、複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無論是面向國家關鍵領域戰略需求的基礎學科,還是實力強勁世界一流的工程科學,文理融匯古今貫通的通識教育,又或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攸關的臨床醫學,都吸引了一批心繫家國、胸懷天下、熱愛清華,具備創新潛質、綜合素質全面的考生踴躍報考。他們在高考、強基計劃、學科競賽等舞臺上揮灑青春展現自我,在面臨未來深造選擇時,堅定初心不約而同共赴清華。
清華大學自誕生之日起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這種家國情懷也吸引了許多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將個人志趣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從專業選擇來看,更多考生在報考時不再拘泥於本科階段的專業,而是將整個高等教育進行統一規劃,本科階段更加注重大學的學風、育人理念和價值觀;並且能夠根據自己的人生規劃,尊重自己內心熱愛,從自身的興趣特長出發選擇專業志願,呈現出了更加理性、多元的特點。
比如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的魏琳芯選擇了臨床醫學類;廣東省廣州第六中學的劉洋,堅定家國理想選擇了強基計劃致理書院;廣東省潮陽實驗學校的李彥全因為對法律的熱愛,堅定地選擇了法學類;陝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學強宣凱選擇了行健書院(錢學森力學班)等。
通過清華大學招生老師和志願者熱情、細緻、高度誠信的專業諮詢工作,2020年,清華大學在全國各省文理統招批次第一志願滿足率接近100%,向考生兌現了「知線、知位、知專業」的承諾,幫助考生做到了專業選擇心裡有數,志願填報心中有底。
在學科奧賽錄取方面,2020年,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五大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公示入學保送生共224人,其中131人進入清華。生物學、信息學兩科競賽保送生約70%選擇保送清華。儘管由於疫情影響,數學、物理、信息學尚未舉行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但清華大學已經錄取6枚金牌獲得者和1枚銀牌獲得者。來自河南省鄭州外國語學校的張焯揚在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為中國摘得金牌。他表示:清華「行勝於言」的校風讓他心生嚮往,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也一直激勵著他,他期待能在清華園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摯友,與更優秀的同學一同前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手握國外名校offer的學科競賽保送生也最終選擇了清華。
比如畢業於福建省福州三中的鐘子謙和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王慧,同步於去年12月15日拿到了MIT計算機專業的預錄取offer,又雙雙選擇在9月8日赴清華園報到。「能同時被清華和MIT錄取我感覺我像做夢一般,感覺自己很幸運。」王慧說,最終選擇到清華報到,她正在為適應清華生活做準備,不愛運動的她開始在家裡每天跑步,還學習了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基礎知識,用python做一些小項目,為進入清華後的學習做鋪墊。鍾子謙非常喜歡清華大學「無體育不清華」的體育傳統,在暑假期間他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體能和遊泳有明顯進步。他還於去年參加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晨星計劃」,對清華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了最初體驗,相信能很快融入清華大家庭。
2020年,國家強基計劃首次實施,清華大學圍繞「為國選材、厚植強基、拔尖領軍、創新未來」的強基計劃人才選拔培養定位,精心設計,深度改革,全面推動,以書院制培養、理-工雙學士學位、科教協同以及本-碩-博銜接等創新型培養模式,打通評價、選拔、培養和後續發展多個關鍵環節,獲得了考生和家長的高度關注和一致好評,吸引了16000多名優秀考生報名強基計劃。經過科學、公平、公正的考核環節,最終選拔出了939位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學子,保質保量完成強基計劃招生計劃。
在選擇強基計劃考生中,不乏諸多傳統意義的高考高分考生和在基礎學科方面有突出特長和天賦的學生。他們在諸多選擇面前時,毅然放棄了一些「熱門」選擇,最終選擇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據不完全統計,被清華大學強基計劃錄取的新生中,9人高考成績都排在所在省份的前10名,比如廣東省廣州六中的劉洋、上海市七寶中學的李子捷、河北省衡水一中的劉志成、福建省福州三中的石泉等。
國際學生招生方面,清華大學自從實施國際招生錄取改革以來,生源結構不斷完善,生源質量逐步優化。2020年,共錄取來自全球49個國家的300餘名新生,其中「一帶一路」國家和歐美國家數量最多。
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開篇對話現場
2020年,清華大學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啟動本科招生,為既想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改變世界,又想學經濟與金融經世濟民的學子,提供了新的選擇。
作為清華大學首批設立的雙學士學位項目,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由計算機系和經管學院強強聯手,以期加強學科之間的對話與融合,促進學科交叉基礎上複合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項目推出後,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經過嚴格的二次選拔綜合考核,共有來自17個省份的30名考生即將入讀該雙學位項目,成為通過嚴謹審慎培養方案制定,從而暢遊計算機和金融兩片學術瀚海的「第一批」本科生。
什麼樣的學生最終選擇了接受計算機與金融的雙重挑戰?通過與入選該項目學生的充分交流,我們發現他們具備一些共同的優秀品質,即對清華大學學科實力高度認可、對自身能力高度自信、對個人興趣志向充分尊重。
當來自甘肅西北師大附中的趙西麟同學得知2020年清華大學將首次開設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時激動不已。「我既可以深入學習最感興趣的經濟與金融知識,提升組織與管理能力;又能培養計算機領域中的必備技能和思維,提升在數字經濟時代中的核心競爭力;更可以在二者的交叉地帶全面考量、綜合判斷,以不同於傳統的嶄新姿態加入到推動中國金融發展的行列中。」趙西麟相信,在經管學院與計算機系的強強聯手下,他將會度過忙碌充實、收穫頗豐且樂在其中的本科生活。他更期待,與來自五湖四海、勇於面對挑戰的同齡人在雙學位班級中共同學習生活,將會鞭策、激勵他不斷積極進取、全面發展。
來自北京清華附中的李子沐同學與來自浙江溫州中學的虞子楊同學可謂「隔空知己」,他們曾經面臨著相似的煩惱,即在計算機學科和金融學科的雙重興趣中進行「二選一」。故而得知清華大學將開設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項目時,他們不約而同地感到「完美」。兩位同學都表示,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和適應能力都較為自信,計算機與金融兩門學科的「硬核碰撞」是機遇、更是挑戰。「年輕正是紮實學習的時間,我感到重任在肩,更是生逢其時。」李子沐如是說,他同時表示:「隨著時代需求的不斷變化發展,所謂專業『熱門』與否的認知確實是存在的,可能某個時期某個行業普遍較為『吃香』,但那只能代表平均水平;自己能夠達到什麼位次是由自己決定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每個專業都有執著夢想、踏實學習的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做出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虞子楊則表示:「我個人的數理基礎較好,所以對計算機本身很感興趣;我也非常關注一些金融經濟現象,我驚奇地發現有些現象是複雜的、甚至是反常識的。當今的社會問題越加多元複雜,對現象的研究需要龐大的資料庫支持,人工處理是非常困難的,計算機技術提供了從數據更快到達結論的方法。我希望能夠在兩個學科領域都做到頂尖水準。」
畢業於內蒙古新惠中學的吳大帥同學中學階段便已明晰了自己的興趣志向。「計算機算法的普適性、與數學的緊密關係讓我著迷。我經常覺得人類的社會行為很多難以用理論描述,但經濟行為是可以的,這個讓我感到非常好奇。而這兩個領域更有深度的結合。」他希望通過這個雙學位培養項目,能夠對這兩個感興趣的方向都有所了解;在之後的碩博士階段,可以選擇更加具體的專研方向。「我想成為專精的人才!」這是吳大帥對自己的要求與期待。
來自安徽銅陵一中的考生趙越說:「我一向為計算機技術改變世界的巨大能量所折服,而經管學院嚴謹求實的精神和浪漫的人文氛圍也讓我心生嚮往。選擇計算機與金融雙學位項目,是機遇,但更是挑戰。青青塘韻,灼灼芳華。我期待著在清華園,書寫更絢爛的青春篇章。」
此外,為了服務國家海洋強國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落實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要求及人才培養需要,2020年,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新設立了「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本科招生寬口徑專業,用於招收專業興趣濃厚、對投身城市與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管理有強烈志向的優秀考生。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和國外基建市場的開發,我國土木行業迎來了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新機遇,基礎設施行業高層次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該專業實踐性強、學習周期長,工作地點往往遠離大城市,且強度大、條件艱苦。同時,土木類高層次人才準入門檻高,通常需有註冊工程師等特定的執業資格,從專業人才培養角度來講,也需要保持培養過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為此,2020年,清華大學在全國各省區市均將「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的錄取批次設置為提前批,採用「本碩」「本博」貫通培養機制,在讀期間不轉專業,兼顧學生的專業志趣、自主發展和專業化培養,共錄取了79名有志於投身土木、水利與海洋事業發展的優秀學子,並將通過寬口徑貫通式培養將他們培養成為服務國家土木、水利與海洋事業發展的創新型、複合型領軍人才。
力促教育公平,清華大學始終堅持多措並舉,為寒門學子點亮希望之燈。2020年,來自全國28個省份268所中學的317名農村學子獲得了清華大學自強計劃降分錄取優惠認定,最終共有197人成功考入清華大學,認定人數及錄取人數均創歷史新高。
2011年,清華大學首創並精心實施了自強計劃,率先面向長期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民族地區傾斜招生政策,給予通過考核的寒門學子以不同分值的降分錄取優惠,為自強不息、德才兼備的寒門學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建立了一條從寒門到清華園的綠色通道。2019年,清華大學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區,主動將自強計劃升級為自強行動,堅持做到政策到位、宣講到位、培養到位,積極為來自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寒門學子圓夢清華創造條件和機會。
2020年,清華大學在全國28個省份投放了自強計劃招生名額,共有317名農村學子通過考核獲得降分錄取優惠認定,來自全國268所中學,認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23人;最終共有197人成功考入清華,比去年增加91人。
其中,共有11名學生雖然獲得了自強計劃的優惠錄取認定,但依然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實力達到了清華大學在當地統招批次的錄取分數線,其中包括安徽省理科第一名吳國華、雲南省理科前10名考生代興鵬、劉宇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獲得自強計劃認定的考生中,還有2名來自「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的考生成功圓夢清華,分別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中學的孫川和西藏自治區拉薩中學的白瑪玉珍。
據媒體報導,孫川出生在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迫夫村,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村家庭。父親常年在外打零工,母親是一名小學代課教師,工資收入不高。孫川是家中長子,從小就承擔起照顧三個弟妹,幫父母幹農活的責任。在今年高考中,他以675分的好成績,被清華大學機械、航空與動力類錄取。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前幾天,這個身材瘦削的男生,還在工地打工。為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高考結束後,他沒像其他同學一樣,痛痛快快過個暑假,而是在家鄉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一處工地當了整整一個月小工,為自己賺取學費、生活費。
「小時候就聽大人說起清華大學,那時我還懵懵懂懂,就想著能考上這所大學就好了。」孫川告訴記者,讀高二時,有一批清華學子到冕寧中學開展實踐活動,「那些哥哥姐姐口中清華園的學習生活讓我特別嚮往,堅定了我考清華大學的決心。」初中畢業那年,孫川考上西昌市第一中學。為減少家裡的經濟開支,他打消了到離家一百公裡外的西昌市讀書的念頭,主動跟父母說留在本地的冕寧中學讀書。
在冕寧中學讀高中的三年時光,孫川一如既往地勤奮刻苦。高中班主任賈晉洪告訴記者,孫川是個很努力的學生,高中入校後,一直保持考試成績年級第一名。圓夢清華的孫川,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會努力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一直在西藏學習生活的白瑪玉珍,是拉薩中學宏志班畢業生,曾獲自強計劃50分降分錄取認定,一貫優秀的她,還曾在西藏自治區民主改革60周年大慶上代表全區青少年發言。
從「三區」「三州」終於圓夢清華,他們入校後的生活、學習和發展該怎麼保障?答案是絲毫不必有後顧之憂。清華大學會為他們創造機會公平的發展環境,充分助力他們在清華成人成才。
比如在經濟資助方面,清華大學有完備的學生資助體系用以解決農村貧困地區學子的後顧之憂,僅2019-2020學年度,清華大學就發放助學金1970餘萬元,資助學生4300餘人次。除了經濟幫扶,清華大學還通過學習發展指導體系對農村貧困地區學生予以特殊關注和深度關懷,為其提供發展性支持,幫助學生補短板拓視野,順利融入大學生活成長成才。比如,清華大學為貧困地區學生配備了「雙導師」,在專業老師輔導其學習科研之外,聘請已畢業的成功校友指導其長期規劃;推出學生發展性資助「陽光工程」,還通過「鴻雁計劃」和訓練營等,開展英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國際交流能力提升課程,提供海外交換研修機會並資助經費。
據統計,2012-2014年通過「自強計劃」和國家專項計劃錄取的學生中,超過96%的學生已順利完成本科學業,近70%的學生繼續深造,比例均略高於全校平均水平。其中還湧現出一批榜樣和典型,比如曾獲得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的鐘玲、本科畢業返回家鄉支教的卓瑪等,他們自強不息的故事受到了校內外廣泛關注,感動和激勵著無數寒門學子。
聲明:資料整理自清華招生,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