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格·託波,發現了一件可怕的事兒:
在美國,三分之一的高中畢業生,打畢業那天開始,一輩子再也不讀書了。
另外的孩子雖然讀書,但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普遍對讀書缺乏好感。
這讓格雷格·託波感受到危機。
如果年輕一代厭倦讀書,未來會怎樣?
積重難返,又該如何改變?
讓孩子痴迷學習的秘密
格雷格·託波,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又曾長年在一線執教。
帶著深深困惑,他改行成為教育記者,並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斯賓塞教育獎學金。
他希望找到辦法,解決教育為年輕人帶來的困擾。
可這個辦法,去哪裡尋找?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特雷西·富勒頓。
從那一刻起,一個天才的想法躍出格雷格·託波的大腦。
說格雷格·託波的發現,改變了美國,未免有些誇張——但,一項數據表明,華盛頓州4000名學生參加了數學測驗。測驗之後,學生們仍然沉迷於數學之中,在7個月的時間裡解出了39.1萬道數學題。
幾個月後,測驗在威斯康星州開始。當地學生一口氣解出64.5萬道數學題。
次年,測驗轉入挪威,一個月內,挪威的孩子們解出了近8萬個方程式。
這些數學題,全是孩子們在家時,無人督促沒有要求,自覺自愿自動自發完成的。
格雷格·託波到底發現了什麼妙法?讓這些普通的孩子,痴迷學習成為學霸?
這個秘密,還要從他遇到特雷西·富勒頓說起。
特雷西·富勒頓,是位工程師的女兒。
12歲時,父親帶她到瓦爾登湖,並要求她閱讀思想家稜羅的名著《瓦爾登湖》。
翻開書,她被輕靈的文字所吸引。
思想家梭羅,出生在美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但他是位自然主義者,更渴望親近自然。
在他的傳世名著《瓦爾登湖》中,梭羅記述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寧靜而溫和的心靈,並於勞作中體驗到生命的動感與自尊。
這本書,給12歲的特雷西留下深刻印象。
此後她花了十年的時光,專注研究梭羅的思想。
長大後,開始考慮她最想做的事——把梭羅雲淡風清的《瓦爾登湖》,製成遊戲上線,讓更多的年輕人,從這偉大的思想中汲取營養。
……這行得通嗎?遊戲都是打打殺殺,如《瓦爾登湖》這類簡約輕靈的風格,距離遊戲是不是有點遠?
——說遊戲打打殺殺,不過是外行人的臆斷。
功能遊戲,遠比我們所理解的更深奧。特雷西從創新開始,最終完成了這項不可思議的工作。
遇到特雷西後,格雷格終於知道他尋找的是什麼了。
他把自己苦苦尋覓的東西,寫成了一本書:《遊戲改變教育》
——遊戲不止是打打殺殺,還可以是哲學。
——可以是歷史,可以是醫學,可以是歐氏幾何。
遊戲改變教育
程武先生說:
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我們生下來,就和爸爸媽媽做遊戲,和小朋友們做遊戲,和我們周圍的夥伴們做遊戲。
遊戲是一種人類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許多現代化的教育思路,都融入了遊戲的思維。實際上就是真正在尊重人類天性的基礎上去進行教育、學習和應用。
程武先生,是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他這番話,是在特雷西·富勒頓的《瓦爾登湖》來到中國,參加由中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重識遊戲——首屆功能與藝術遊戲大展」的分享研討活動時,有感而發。
格雷格·託波說:「永遠不要低估孩子。」
遊戲早已不再是普通父母的舊認知,已進入到了功能時代。
功能遊戲,已經脫離了打打殺殺的臼巢,應用於技術、文化、醫療、教育、體育、娛樂、藝術、軍事、天文與益智等方面。
程武先生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跟託馬斯教授攜手做微積分,我記得微積分是大學本科教育裡最難的課程,如果當時有這麼個遊戲,我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程武先生提及的託馬斯先生,曾在義大利測試過微積分遊戲,測試之後,學生考試及格率100%。
——實際上,遊戲改變教育,除了格雷格·託波提及的美國及挪威的測驗,在中國深圳,也已經有學校先行一步。
2018年3月8日,《中國教師報》刊登了一篇文章。
文章稱:當颱風襲來,一些學校宣布放假,學生們歡呼雀躍:終於可以不用上課啦!
但在深圳寶安區的天驕小學,孩子們聽到放假的消息,卻唉聲嘆氣,好不沮喪。
為什麼這所學校的孩子,不樂意放假呢?
因為這所學校,用遊戲思維重組教育內容,做到了娛教於樂。
諸如學校會以課件內容為要素,進行主題遊戲教學,有科學探索、有文字遊戲、有歷史探秘、有天文、有軍事。針對於學生的系統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逆向思維、創造思維、辯證思維開設相應課程,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一如格雷格·託波所倡導的遊戲式教學,當教育更適應孩子的心理,更具互動性,就自然激發了孩子內心的學習衝動。
正如克裡希那穆提所說:「教育的最終,是讓人發現自己。」
我們都學過古人的《刻舟求劍》。
楚人渡江,劍落水中,就用刀在劍掉落的地方刻下記號。等船靠岸,跳下水中尋找——古人講這個故事,是諷刺那些雖時代變化,認知卻停留於原地的人。
這些人,就是實用主義者。
實用主義者,只相信自己的經驗,只看到鼻子尖前的短期利益。對於經驗之外的變化,不予認可。
實用主義者不相信發展,停留在舊有的經驗之中,永遠落後時代。當格雷格·託波及其追隨者,用功能遊戲改變了自身,改變了教育時,實用主義者對遊戲的認知,仍然是打打殺殺。
實用主義者對世界最大的傷害,是把他們錯誤的觀念,強制性的灌輸給青少年。
救救孩子。
教育要適應孩子的成長
在美國,有84%的老師承認,他們正在用豐富和友善的科技方式幫助教學。
時代變了。
我們要應時而變。
一是永保好奇心,任何時候也不臆斷妄言。當功能遊戲的時代到來,至少也要明白髮生了什麼。
二是要有長遠眼光。經驗只是過時的記憶,如果經驗靠得住,除非世界停止發展。
三是承認現有問題的存在。舊式的、強迫性的填鴨教育早已走到盡頭,必須尋求新的突破,才能賦予每個人以自由的發展。
時代在變,一切在變。早在360萬年前,第一批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無盡的變化就開始了。那些拒絕與時代同步前行者,至今仍然留在樹上。不要做留在樹上的化石生物,必須尋求於新的技術手段,融入我們自身的成長,才能幫助我們,找回自己。
教育要適合孩子的心理,適應孩子的成長。
——就是要適應人性。
從古老的歲月始,先祖們聚於火堆旁,相互之間進行著種種遊戲。我們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並在遊戲中體悟到生命的價值與力量。
可如今有些人,卻不知為何總是板著一張臉,好象全世界欠了他的。那一顆顆匱乏的心,將充滿靈性的生活,壓抑得死氣沉沉。學習,追求知識,原本是生命中最大樂趣,卻被肢解得生趣全無,味同嚼蠟。
是時候回到自我了,生命原本是一場快樂的遊戲。我們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觀察,發現,尋找,每前行一步,都感受到無盡的歡樂與快感。
我們讀書,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響應生命的本質呼喚,是為了召喚出我們認知最深處的智慧。
就讓我們放輕鬆些,如程武先生所說:遊戲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一種更能夠順應本性更能夠激勵人們的學習方式。當我們不再用沉重的觀感解讀人生,而是舉重若輕,於不斷進取中獲得快樂感受,才會領略到生命遊戲的真諦。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家長怎麼管?遊戲是可以有教育意義的。但不是所有的遊戲運營商都有良心。
大多數網際網路媒體和社交產品運營的目的,就是抓眼球,讓用戶呆在裡面越久越好。
而孩子因為還缺少自控能力,就自然成了這些電子產品最好的目標。目前所有相關的研究,也都把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負面地聯繫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健康。
它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社交能力,缺乏深度思考能力。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所以家長一定要控制孩子電子產品的使用。
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社會,把孩子隔絕於電子產品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他們的朋友都在用,這是他們社交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們確實也需要學會使用這些工具。
不能把孩子和電子產品完全隔離開,但又要想辦法去控制使用,那你該怎麼做呢?
首先,先要明確一點,年紀較小的孩子和年紀大的孩子,你要區別對待。這裡主要的孩子大小分界點是小學畢業前後。
一、年齡較小的孩子
這個包括上小學之前的孩子和在上小學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家長需要比較嚴格地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包括:
1. 不給他們屬於他們的手機或者是pad,用的時候需要找大人。
2. 大人決定他們可以玩什麼,不可以玩什麼。
孩子可以提建議,比如朋友們也在玩的遊戲自己能不能玩,但是需要大人來判斷可不可以幫他們安裝;
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孩子可以邊玩邊學的益智遊戲,建議家長先自己嘗試一下,或者和別的家長交流,幫孩子挑選合適的遊戲產品。
3. 限制時間。比如明確規定每次只能玩半小時,時間一到就必須停止。給孩子講簡單的道理,比如是為了保護眼睛。
必須指出的是,在孩子不玩電子產品的時候,你就必須安排好孩子的其他業餘活動。
比如說你可以帶孩子去戶外玩耍,或者和他們玩玩具、讀書、畫畫等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也還能增進親子關係。
其實不少讓孩子玩電子產品的家長也是為了圖省事,這樣他們就不會來麻煩大人了。但是,我們如果同意玩電子產品的害處,做家長的就必須要做出努力,用其他好玩的方式來取代電子產品。
二、年紀較大的孩子
主要是指上了中學以後的孩子,對於他們,過於嚴格的控制是比較難的,因為孩子們往往對電子產品的了解在很多時候是超過父母的。
那如何用技術手段阻擋一些不好的網站,或者防止他們看盜版的視頻呢?現在孩子們的技術能力都很強,總是能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另外,這個階段的孩子確實需要上網:他們需要查資料,獲取信息,做作業,跟別人交流。
所以你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有效地使用電子產品,使用網上的信息,並且有效地控制自己。具體的操作來說是兩個方面:控制時間和增強判斷力。
1. 控制時間
在控制時間方面,要教會他們如何自己有效地控制上網、玩遊戲、看視頻等的時間。
比如說,規定每天要先做完作業,把學校的事情全部完成,然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打遊戲。
孩子們自然會清楚地懂得,這是他們既能學習好,又能玩到遊戲,還不會和家長有衝突的最好方法,一段時間後就養成習慣了,先做作業再玩遊戲。
另外,從健康角度,也建議他們每次打遊戲或者上網時間不要太長,當中要運動或者休息。
現在孩子的休息或者社交常常是通過遊戲來完成的,就像我們小時候打牌、跳皮筋一樣,這點我們要理解。
所以有時候我也會建議,讓他們列一個時間表,寫上什麼時候該做作業,什麼時候可以玩遊戲,把玩遊戲當作休息。
同時,家長也可以去了解一下他們玩的遊戲,問他們是怎麼玩的,為什麼好玩,還有哪些朋友在玩。我們低姿態地向他們學習,他們都會非常高興地分享給我們。
2. 增強判斷力
第二個方面非常重要,就是一定要教會他們學會有判斷力,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信息,什麼是垃圾無聊的信息。
現在每兩天世界上產生的信息,就和自有文明史以來到2003年,產生的全部信息一樣多。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們要判斷信息的價值,也就是培養信商。
家長要和孩子討論什麼時間花得有價值,什麼沒有價值,如何主動尋找和吸取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如何主動地屏蔽無聊信息。
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也不是光靠講道理就能讓孩子做到的,可以多做一些「實戰分析」。
比如,孩子花很多時間看視頻或玩遊戲之後,你可以和他們討論一下:
「這兩個小時,如果出去打球,你會不會感覺精神好很多?」
當我們看到一個演講者能夠引經據典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如果你可以花多點時間讀書,才能有這麼高水平的評論和見解。經常用孩子實際生活來做例子和他們討論,這樣一步步地引導他們有正確的判斷能力。
我有一個朋友,在家裡做了一個特別好的實驗,就是全家四個人,做了四周的electronic fasting(這四周內全家不用電子產品),業餘時間就看書,打牌,玩桌遊,練跆拳道。
四周後,家長和孩子都談談感悟,我們真正的錯過了什麼?得到了什麼?有決心的家庭,可以試試。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言傳身教。現在沉迷電子產品的不光是小孩,還有大人。
大人可能看的內容不一樣,看朋友圈,看視頻,看吸引眼球的新聞,看所謂"震驚"的健康消息。但請審視一下自己:
如果你每天自己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很多,你就很難說服孩子少玩遊戲、手機等。你自己的做法,對孩子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所以想要控制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沉迷,你得先控制自己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