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個題目,其實挺揪心的。
哥認識一妹紙,前兩天剛發了一條朋友圈:《你有多久沒陪父親吃頓飯了?》。
不知大家轉發朋友圈是什麼心態,「不感動不轉發」恐怕是大多數朋友共同心態的吧?
哥於是猜想,這位妹紙轉發的時候,想必也是這樣,弄不好還可能把自己感動得譁譁滴... ...
因為父母離婚,妹紙又在外地工作,其實早已多年不與父親聯繫,打個電話都很困難,更別說聊聊天吃頓飯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心裡明白不得分」,說的其實就是「心動不如行動」,懂得一千個道理,不如去行動踐行一個道理來得實際。
閱讀本身沒有任何價值,發朋友圈也是。
哥還認識一妹紙,看起來整天閱讀,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就沒看出她有任何升華和變化。恕哥眼拙,對不起,真沒看出來。
什麼樣的閱讀才會產生價值?
閱讀選擇持續的行動,才會產生價值。
所以,缺乏行動,整天刷朋友圈,對個人成長、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及眾多人際關係,不會帶來任何改變。
與之對應的,還有一種教育現象,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警惕。
講道理,不是教育。
老師開個班會,家長找孩子談次話,都不是教育,甚至都很難稱之為溝通。
如果講道理是教育,看看朋友圈的雞湯文就夠了,即便沒事兒翻翻閒書,絕壁比老師和家長講得好。因為前者是被動接受,後者至少是主動獲取。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大神級名師在談到處理孩子早戀問題時,表現也是一臉懵逼。如果講道理那麼管用,相信事態也不至於令大神束手無策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家庭教育的精髓,其實是放手,讓孩子經歷。
沒有人能夠代替孩子成長,「人生要走的彎路,一米也不會少」,家長幹預也並不會倖免。
如果可以的話,想要培養一個孝子賢孫和「成功」人士,給孩子幾本《XXX秘訣》之類的書,或直接抱一部手機整天看朋友圈就夠了。
大家都知道:一個高智商「惡棍」的危害性,遠超千萬個街頭小混混。拜託,不要拿成績好當優秀來看待,會害死人的。
所以,學校教育的業界良心,不是升學率而是放手讓孩子們參與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接受歷練,完成身心成長。
前期,金哥在寫第三屆市長杯中小學校園足球聯賽開幕式報導時,標題用了一句:足球育人大幕拉開。此言不虛,絕無絲毫誇大成分。
可惜,我們踢球孩子的比例還太低,孩子參加其他活動的時間,還太少還遠遠不夠達到教育的級別。
前兩天,我們全家去外地遊玩兒。
兒子回家只帶了一雙板鞋,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看來是腳痛得不輕。因為,他睡前問我腳痛不痛。
夜裡睡不著,哥默默抽過了21歲兒子的腳,替他揉捏按摩。兒子很不好意思地說,老爹你快睡吧我沒事兒了。
哥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讓兒子感動,將來報答之類,只是覺得互動就是馬上行動,愛孩子就要讓他感受得到,把握好一個當下,遠勝過一萬個未來。
妹紙,如果你內心覺得該跟老爹吃頓飯了 ,那就放下手機,離開朋友圈,馬上行動吧!至少先給他打個電話,告訴他:爸,我想你了!
今天是八月十五了,祝朋友們闔家團圓,開心幸福,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