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本科學歷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分,相對來說,全日制本科學歷更受人們認可,更有含金量。而通過自考、成人高考、函授等方式獲得的非全日制本科學歷,一般只對在職員工有些作用。
獲得全日制本科文憑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高中生或社會人員通過高考進入普通本科院校,接受全日制教育並順利畢業;二是應屆專科生通過統招專升本考試進入到普通本科院校,接受全日制教育並順利畢業。統招專升本一般實行「3+2」模式學習,全日制專科生只有一次參加統招專升本考試的機會。
按照相關要求,統招專升本招生人數控制在各省當年普通全日制專科應屆畢業生總人數的5%及以內。不過近些年不少地區統招專升本人數早已超過全日制應屆專科生總人數的5%,且依舊保持著增長趨勢。
以安徽為例,2018年統招專升本招生總人數為9360人,報考人數29562人,錄取率約為32%;2019年安徽統招專升本招生總人數為10826人,報考人數為31535人,錄取率約為34%;2020年統招專升本大規模擴招,參加考試45548人,錄取高職專科應屆畢業生30519人,錄取率高達67%,錄取人數較上年增加約2萬人,達到當年省內高職專科院校畢業生的近20%。
也就是說,與2019年相比,安徽地區2020年統招專升本招生人數擴招近2倍。該地區應屆專科畢業生,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進入到普通本科院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報考統招專升本的應屆專科畢業生,每三個人中就有兩個人被錄取。
大家都很清楚,安徽2020年專升本大幅擴招是響應國家政策的做法,因為今年遭遇了特殊情況,相關部門表示「2020年專升本擴招32.2萬」,所以安徽地區增加約2萬的招生名額,合情合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安徽統招專升本擴招2倍,統招專升本錄取率暴增」背後,是全日制本科文憑的嚴重貶值。
當然,文憑貶值不是指文憑本身價值在下降,如今高校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學科建設水平和科研水平都上了很大臺階,學生整體素質也不差,全日制本科文憑本身的「含金量」是略有提升,至少沒有下降。可是越來越多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和事業發展上,遭遇重重困難,這說明全日制本科文憑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貶值」。而這個「貶值」更多的是市場供求關係失調造成的,全日制本科畢業生數量劇增,就業市場無法提供大量與之匹配的工作崗位,於是,全日制本科生只得在求職中不斷降低標準。
事實上,本科擴招不僅體現在統招專升本中,在高考中同樣如此。據《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如今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1.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意味著整個社會進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在不少省份,高中生只要想上大學,基本都有學可上。雖然本科院校不是「人人可讀」,但全國各地,每年高考本科生招生規模都會保持一定規模的增加,部分地區高考本科錄取率已超過了50%,每兩個高中生中就有一個人有機會進入本科院校就讀。
大量擁有全日制本科文憑的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很多人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狀況慘澹,以至於一些人發出「現在本科生不如以前中專生」的感嘆。這種情緒化的評價非常不合適,但也從側面印證了社會對本科文憑尤其是全日制文憑「貶值」有巨大擔憂。他們所說的「本科生不如中專生」,不是指本科生的知識水平不如中專生,而是指本科生的求職環境比不上早前的中專生。
社會不斷進步,大眾的知識水平普遍提升,本科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化為普適教育;市場提供的高端就業崗位不足,越來越多全日制本科生做原來專科生甚至中專生做的事,「學歷通脹」、「文憑貶值」已漸漸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現象。
這種文憑社會價值的下降,在全球範圍內都存在,是激烈的市場經濟所決定,非人力所能控制,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抵消「學歷通脹」帶來的「文憑貶值」呢?對沒有資源、沒有人脈的普通人來講,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不斷提升自身價值來彌補文憑社會價值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
個體的自身價值不僅體現在知識水平上,也體現在修為、情商、社交能力、適應能力、心理素質、認知水平、創新能力等其他方面,個體價值的比拼實際上就是綜合素養的比拼。要想讓我們的綜合素養達到一定層次,並保持較大的上升空間,我們就需要在大學求學期間一邊努力地學習,一邊試著接觸更多有趣的靈魂、做更多有趣的事情,感受世界的博大,開闊眼界,提升能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擁有一席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