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講,上大學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大學也不再如以前那樣稀有。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和孩子說一句話「現在大學生都普及了,你考不上大學,進了社會都沒有競爭力。」
表面上看,確實是這樣,會看最近幾年的數據,高考報名的人數一直在不停的增加,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高考,考生突破千萬,達到了1031萬人。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上面的表是近20年(包括2019年)的高校錄取人數和錄取率,可以看到,在2019年,高校錄取率僅為79.53%,這其中只要是大專以上都算作高校,那麼如果只算本科率又是如何呢?2019年的本科錄取率甚至不足50%!這代表1031萬考生中,僅有400多萬人能上到本科,有近600萬人無緣本科。而這400多萬人裡還有一大批三本學生,985和211的錄取率更是低到讓人咂舌。
也許在北京、上海、天津這些城市感受並不深,但是如在江西、安徽取消了三本的情況下,文科二本線都要在500分以上,那也就是說,在江西和安徽,文科500分這種水平,依然只能是踏足專科的命運線。
自1999年,為了普及高等教育,中國大學的擴招已經持續了20年,錄取率1998年的33.86%增長到了2018年的81.13%,翻了2.4倍,可是能上本科,甚至是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依然不能滿足所有人,想上985和211那更是難上加難, 畢竟高校擴招的速度依然趕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更不要說還有很多偏遠地方的適齡孩子根本都沒有參加高考。
曾經有過一個觀點叫「讀書無用論」,很多不太愛學習的學生都很認同這句話,他們所堅信的事實就是,讀書並不能掙大錢,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一個月依然是幾千塊錢,和付出勞力的基層都掙得一樣,甚至還不如他們。
這些人的邏輯點有兩個核心點:
第一:上學等於讀書,不上學等於不讀書
第二:賺錢多等於有用,賺錢少等於沒用
從他們的觀點上講,只要掙錢少,不論你學什麼都是沒有意義的。
前段時間,郭德綱曾在麻省理工演講說過一段話:
沒文憑不等於沒文化,不上學不等於不讀書。
從數據上我們就能看出來,那麼多人為了從家鄉走出來,為了擺脫困苦的生活而努力奮進,如今卻讓「無用論」成了很多大城市學生不認真學習,不珍惜擁有的一切的藉口。
其實上學讀書真正的意義,錢只是一方面,但是更多的是你未來所能接觸到的層級和你的眼光,最重要的是你在這一生的職場生涯中究竟能有多大的上升空間,讀書真正讀的是前人經驗的歸納與總結,而並非是為了「讀」而讀。
那麼對於學生們而言,2019年的形式如此嚴峻,讀書的意義又如此之大,對於2020屆的學生而言,又該如何打破僵局,讓自己更進一步呢?
回到本源
進入高三,很多學校和學生都開始進入複習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表象就是題海戰術,基本上在高三這一年,一個學生要做的卷子高達150-200套,消耗的筆芯甚至可以多到300根,甚至有的學生尤其偏愛難題。但是我們一定不要以為只去做題,而忽略了基礎。越到臨近高考的時候,我們越應該回歸課本,去夯實那些基礎,高考的試卷,70%左右是基礎知識,20%左右是中等難度題,僅有10%是難題,所以如果把基礎都記牢,500分都是可以保證的。
知識體系框架
我們在往年的文章裡也和家長以及學生都在強調一件事,一定要讓學生整理一套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架構,把每一章節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一方面便於自己複習,一方面也更利於學生通過知識點整理複習的內容和掌握複習的節奏。
考試大綱的變化
每年一月份是《高考考試說明》發布的時候,學生和家長一定要仔細閱讀這本書,這本書不僅是高考命題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考生複習與備考的重要參考。
尤其是高考考試大綱的變化,一定要讓學生注意,有針對性的復興,這樣才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冤枉路。
新高考政策要了解
2020屆,是天津、北京、山東、海南四個省份的第一次新高考,對於新政了解有多少?對於高考成績是如何算出來的大家都了解了嗎?賦分制到底是什麼意思都知道嗎?選科後志願填報還能怎麼報,還有什麼技巧這些作為家長都熟悉嗎?
對於高考而言,學生拼的是分數,家長拼的是規劃,「一分幹倒千人」的話雖然正確,但是規劃不好也會「一招下錯滿盤皆輸。」
希望所有在2020年參加高考的學生都可以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績,夜祝福所有家長都可以儘自己的一份力幫助孩子,讓學生和家長都無悔於這12年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