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昕和當地孩子合影。照片提供:胡一昕
浙江在線10月10日訊前兩天,17歲的永康女孩胡一昕收到志願服務過的尼泊爾一所學校校長Keshab的電子郵件,信中提到學校裡的學生都很想念她,邀請她再次去尼泊爾。這讓胡一昕不禁想起她在尼泊爾度過的那些令其刻骨銘心的日子。今年暑假,胡一昕在尼泊爾當了30天的志願者。
「做一個背包客到全世界做義工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尼泊爾開啟了我的夢想之旅。」昨天,就讀於杭州外國語學校的永康女孩胡一昕告訴記者,為期一個月的義工生活對她來說雖然很短暫,但此行的收穫終生難忘。
夢想之旅源自網上的信息
胡一昕是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高三學生,老家在永康高鎮。平時,她與同學經常開展一些志願者活動。
今年6月初,胡一昕在網絡上看到了尼泊爾志願者協會(Nepal VolunteersCouncil)志願實習項目的招募信息。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親朋好友,結果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一個女孩子出國當義工,太辛苦也太累,吃不吃得消?」胡一昕跟長輩們解釋說,自己去尼泊爾是為了體驗生活,提高自身的技能,最重要的是要撒播愛的種子。
幸好,胡一昕的決定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母從小就希望我獨立,儘管他們心裡一萬個捨不得,但還是非常支持我。」胡一昕說,很感謝父母,那瞬間的激動,就打開了她生命的一個全新維度。
之後,胡一昕通過電子郵件聯繫了NVC的相關負責人,並遞交了申請。接下來,購買機票、赴上海籤證等等事宜均由她自己獨立完成。胡一昕表示,雖然深知這次尼泊爾之行比較辛苦,至少會在語言、風俗、氣候等方面有障礙,但她相信「博愛無國界,愛心破萬難」。
孩子臉上掛著純真的笑容
6月30日,胡一昕先從杭州到成都,再經歷3個多小時的飛行後從成都到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之後,胡一昕被分配到一所位於山頂的公立學校支教,名叫Nepal Tunkey primaryschool,開始當志願者的生活。胡一昕說,一到學校,校方給志願者們開了一個歡迎會,給他們每人額頭上點上了紅色的標記,給他們戴上了雛菊花環。「每年,我們國家都有不少學生前往尼泊爾當志願者。」胡一昕說,第一眼看到當地孩子,覺得他們黑黑瘦瘦的,但每個孩子臉上都掛著純真無邪的笑容。
當地條件比較艱苦,胡一昕到達後,便和其他幾名國內志願者住到了當地一戶居民家中。「那是一棟普通的兩層民房,每天只供應兩頓飯,基本是土豆咖喱,特想念熱乎乎的米飯青菜。」胡一昕說,那裡每天都會停電,停電時只能打著手電筒,或點著蠟燭去洗漱。然後再摸黑回屋,同樣就著蠟燭,準備第二天的上課內容。
「每天晚上,有幾十個人在排隊洗澡,共用一間5平方米左右的衛生間。」胡一昕笑著說,「以前我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事,好幾次覺得難受,但想著自己是來當義工的,就咬牙堅持了下來。」
教英語口語是每天的「功課」
志願者團隊來自世界各地:中國、美國、英國、菲律賓……其中來自中國的志願者最多,大多是在讀大學生,胡一昕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員。大家的項目各不同,有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有醫學交流的,有在學校做老師的,胡一昕主要是做新聞實習。
除了做新聞實習,胡一昕還要到學校進行支教,所有項目都必須用英語進行:用英語採訪,用英語教課。沒有高大的教學樓,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用紅磚砌成的平房教室裡,甚至連講臺都沒有。胡一昕說,尼泊爾的教育制度和我國有很大不同。學校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學費較便宜,用尼泊爾語教學;私立學校學費很貴,用英語教學,有尼泊爾語這門課。
通過交流,胡一昕發現當地孩子的英語口語比較薄弱,只會簡單地說些單詞,很難完整地把一句話說清楚。所以決定幫助他們練習英語口語,在整個過程中,他們每一個人都非常認真地做著筆記。每次看到他們苦思冥想的樣子,胡一昕都忍不住笑他們的可愛。「希望他們在與我接觸的有限時間裡,能儘量學到有用的東西。」胡一昕說。
胡一昕說,學校離住處遠,她每天都是一大早起床,坐半小時公交車,再走10多分鐘坑坑窪窪的山路才能到達。「那邊的孩子大多家庭貧窮,一支鉛筆往往就是奢侈品。」每天晚上,胡一昕都會精心備課,用自己的一套教學方式去教育學生。每天,胡一昕拿著照相機來到學校,孩子們都會圍上來,左看看,右瞅瞅,一直在研究。「我告訴他們這是照相機,他們個個睜大眼睛,顯然在說照相機怎麼長這樣。」
「支教讓我學到了一生都受用的東西:最簡單的信任和最讓人溫暖的微笑。」胡一昕說,「每天,都會有孩子把我團團圍住,拉著我的手,依偎著我,讓我給他們拍照,他們的小手就一直這樣牽著我,和我說話;這種依賴和信任,讓我心中充滿了溫暖和感動。」
當一回記者體驗生活
胡一昕說,在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街上沒有一個固定的垃圾桶,整個城市沒有一個垃圾清理回收系統,所有垃圾都堆積在街頭,不少當地人習慣亂扔垃圾。
更嚴重的是空氣汙染問題。當地行駛的汽車排出的尾氣、工廠煙囪排出來的廢氣都是烏黑的。路面則坑坑窪窪,揚塵很重,上街都要戴口罩。胡一昕說,看到這樣的情況,她和其他志願者便萌生了做環境汙染內容的新聞報導。「我們選擇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作為調查對象。」他們分別向街頭的市民、大學生發放了多份問卷,並對加德滿都的衛生部長和國際關係部長進行了專訪。採訪過程中,大多數當地人都比較配合,但有些人覺得不解,環保意識不高。「我們了解到,尼泊爾人對當地的環境問題也是相當憂慮,但是不少人還是安於現狀,環境問題改善較為緩慢。」
通過15天的採訪調查,他們寫成了2000字的英文報導,闡述了尼泊爾汙染的現狀,並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議。胡一昕所在小組撰寫了一份對於加德滿都環境問題的調查報告,得到了志願者協會負責人之一Keshab的認可。最後,他們還把這篇文章報告給政府。
親,尼泊爾,我還會來的
「臨走時,他們問,你什麼時候回來呢?星期六嗎?星期天嗎?下個星期嗎?我無言以對,只好說,以後吧……到時你帶著你的爸爸媽媽一起來好嗎?我說一言為定。等孩子們去睡覺了,我從書櫃裡翻出一本學習尼泊爾語的口袋書。照著念了幾句,學會了對不起、晚安,Dai是哥哥,Didi是姐姐,Nanu是小女孩,Babu是小男孩。才剛剛融入這裡,還沒有了解這裡,已深深愛上這裡,卻就要離開這裡。」
胡一昕說:「孩子們畫了很多小卡片給我,有一些還寫了歪歪扭扭的字:Dear Teacher,thank you foreverything,please comeback.我把卡片都夾在了日記本裡,這將是我從尼泊爾帶走的最珍貴的禮物。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胡一昕說,將繼續關注弱勢群體,將愛心傳遞給他們。記者 胡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