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聽力測試時,通過測試病人對每個頻率的聲音反應閾值,將閾值描記在同一張聽力圖上,連接每個點即繪出氣導聽力曲線和骨導聽力曲線,將兩條曲線進行比較、分析就可以確定:(1)正常聽力範圍;(2)聽力損失的程度(輕度、中度、重度、或極重度);(3)確定聽力障礙的性質和部位,為治療提供依據;(4)觀察治療效果和病程中的聽閾變化情況,從而作為耳科聽力障礙疾病診斷、耳聾評殘鑑定、聽覺幹預效果評估的依據;是目前耳科及臨床聽力學疾病診斷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測試方法。
臨床接受測試的人,多少都比正常年輕人要差點,即都存在聽力損失,比0dBHL值要高。因此,臨床上約定聽力損失在25dBHL以內,都歸為正常聽力範圍。臨床上正常聽力圖可顯示骨導聽力在各頻率範圍中均為0~20dBHL,氣導聽力則在0~25dBHL,氣、骨導間距為10dB以內。
目前以純音聽力圖評定聽力障礙或聽力殘疾的分類尚無統一標準,臨床上常用的分級法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出的聽力障礙程度的分級法,主要是根據0.5kHz、1kHz、2kHz、4KHz聽閾的平均值進行分級。
WHO聽力損失程度分級標準 (1997年)
聲音從外耳道進入,通過中耳的傳音結構進入耳蝸之前這段,通常稱為聲音的傳導部分;聲音進入耳蝸到聽神經這段稱為感音部分;聽神經至大腦聽皮層這段稱為神經中樞部分。因此聲音傳導部分有病變就稱傳導性聽力損失,感音部分有病變就稱感音性聽力損失,神經中樞部分有病變就稱神經性聽力損失;如果傳導和感音部分都有病變就稱混合性聽力損失,而感音和神經中樞部分都有病變就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指聲音在傳導徑路上,由於任何結構與功能障礙導致進入內耳的聲能減弱所造成的聽力下降。但耳蝸之後聲音傳導正常,即骨導聽力正常,聽力曲線圖上表現為:氣導聽閾提高(大於25dB),骨導聽閾正常(通常小於15dB),氣骨導差值大於10dB。反映在聽力圖上為氣導曲線在下方,骨導曲線在上方,氣、骨導間距大於10分貝以上,這就是傳導性聾的特徵。
指由於螺旋器毛細胞、聽神經、聽覺傳導徑路或各級神經元受損害,致聲音的感受與神經衝動傳遞障礙以及皮層功能的缺如,但耳蝸之前的傳導是正常的。聽力圖上表現為:氣導、骨導閾值均提高(大於25dB),兩條曲線重合,即多數頻率點上無氣骨導差值(小於10dB)。
指傳音與感音系統同時受累(即上述兩種病變同時發生)。聽力圖上表現為:氣導與骨導聽力曲線皆有下降,而且氣導聽力曲線降低更明顯,氣導閾值提高(大於25dB),骨導閾值提高(大於25dB)。氣骨導差值大於10dB。
根據各頻率純音聽閾損失情況,聽力圖可分為平坦型、緩降型、顯降型、陡降型、上升型、槽型或谷型、切跡型及山型。各聽力圖形,如下圖顯示。
各聽力曲線的分型,需滿足下表中的標準。
注意:各聽力曲線的分型,需滿足下表中的標準。
注意:各聽力曲線的分型,需滿足下表中的標準。
通過聽力曲線分型的識別,可以為臨床提供耳科疾病的大體病因及對該病的治療效果進行預測和評估;如:患者以「高調耳鳴」為主訴就診,聽力檢測顯示「切跡型」聽力曲線圖,那麼臨床醫生基本可以考慮患者可能因長期接觸各種噪聲,導致的噪聲性聾,結合其病史,可以明確診斷;同時對該聽力下降引起的耳鳴,治療效果一般較差,耳鳴習服療法及避免進一步接觸噪聲,是其主要的治療手段。再比如:患者聽力檢測顯示:「上升型」聽力曲線圖;那麼應該進一步追問病史:(1)如果患者近1周以內首次發作,那麼應考慮「低頻突發性聽力下降」;(2)如果患者為女性,雙側均顯示為「上升型」聽力圖,那麼考慮自身免疫性內耳疾病可能性大;(3)如果為青少年,伴言語發育不佳,患者主訴「聽得見,聽不清「,同時聽力曲線顯示「上升型」則應該考慮患者「聽神經病」可能 (4)如果患者近年來反覆波動性聽力下降,伴頭暈、及耳鳴症狀,結合上升型聽力曲線圖,考慮梅尼埃病;(5)如果患者在聽力下降,頭暈、及耳鳴症狀後數月、數年或數十年再次出現上述梅尼埃病的症狀,聽力測試顯示上升型曲線為主,則應主要考慮「遲髮型膜迷路積水」的可能。
總之簡單的聽力曲線圖形,能給臨床耳科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一定的有價值信息,當然還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和多項測試結果等進行綜合診斷和鑑別診斷。
下期我們將就不同耳科疾病所表現出的特徵性的聽力曲線圖給大家做進一步的介紹,敬請關注新華醫院聽力中心微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