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小的時候,的確是一個可愛的小天使。可是隨著他們慢慢長大,到了一定時期的時候,他們的「破壞力」就逐漸展現出來了。他們就好像是一個個小小破壞王,一刻都閒不下來。非得找些什麼東西來折騰才舒服。折騰著折騰著,就出現了被破壞的「災區」,而且範圍越來越大。
最近微博上就有個寶寶,把媽媽辛辛苦苦準備的蛋糕糟蹋一通。如果這個蛋糕是給孩子自己準備的話,也沒什麼問題。但是這是媽媽專門為了舅舅準備的生日蛋糕,被調皮的寶寶玩了一個稀巴爛。生日蛋糕當然有很多的奶油,視頻中孩子就在客廳裡折騰著,把蛋糕盒子從桌子上拽到了地上。蛋糕本來就被摔了一次,又被好奇的孩子伸手抓了好幾把奶油。
孩子似乎覺得這樣抓奶油很好玩,於是就玩了個痛快。他直接把奶油玩得到處都是。地板上,桌子上,還有孩子的衣服褲子,胳膊腿上,還有小臉蛋和頭髮絲上也粘上了很多白白的奶油。被發現的時候,孩子顯然還沒有反應過來自己到底幹了什麼事情,一臉懵逼地看著鏡頭。看了一會他覺得沒意思了,竟然又回去玩奶油了,這次還用手指頭粘上奶油嘗了嘗。唉!看來孩子終於發現了蛋糕的真正用途了。
網友們在微博下留言說:「自己親生的孩子,除了原諒他,還能咋地?」、「好可愛的寶寶,把自己吃的一臉奶油。」、「好可愛的孩子,淘氣又可愛!」、「沒辦法,孩子洗洗還能要,蛋糕怕是要不了了。」
孩子成長到了一定階段,似乎都會變得比以前「熊」起來了,還會有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問題。而且家長們一個不注意,孩子可能就控制不住地弄出一堆搞破壞後的爛攤子。那麼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這個階段的孩子是出於什麼心理去搞破壞呢?
⑴好奇心理
好奇心理可以說是驅動孩子進行「破壞」的最關鍵,也最主要的因素。因為我們身邊很多常見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不了解的新奇事物。就像是人們了解一件物品時,需要搞清楚它的內部構造,從而建立起模型。但是孩子做不到這樣的程度。他們只是能夠把玩具工具拆開,大概也看不懂原理,也組裝不回去,於是就成了「小破壞王」。
家長們在看到孩子拆開了玩具,遙控器等,不要著急罵孩子。如果可以,家長自己再組裝好就可以了。只不過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告誡孩子什麼可以碰,什麼堅決不能碰,以防事故發生。
⑵盲目模仿心理
模仿能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而作為他們最親近的人,爸爸媽媽自然而然的就會成為寶寶們模仿最多的對象。當孩子看到家長的一些行為,自己也會心癢難耐,偷偷的就去嘗試了。但是結果呢?有的寶寶學爸爸刮鬍子,結果把小貓的呼吸刮掉了;有的寶寶看到媽媽穿高跟鞋,塗口紅,就也偷偷地用媽媽的東西,結果搞得一團糟。這些「破壞」行為實際上大多數都是孩子本能地去模仿周圍的人和事而已。
不過家長們也應該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他們現在不可以模仿,會變成搞破壞,什麼事情是孩子可以模仿的,比如洗臉刷牙等。
⑶嫉妒心理
不要以為小孩子都純潔的不沾染一點灰塵。聽到小孩子會有嫉妒心理,是不是聽起來讓人不太敢相信。其實孩子也會嫉妒。當孩子見別人東西比自己的好,就會產生嫉妒心。他們在嫉妒心的驅使下,可能會故意破壞別的小朋友的鉛筆,本子,新衣服等。如果孩子就這樣下去,必定會養成狹隘,自卑的心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正確和人交往,總有開闊的心胸。
其實家長們在孩子搞破壞的時候沒必要大發雷霆。因為這實際上是孩子的心理在慢慢發展的過程中的正常表現。有時候孩子也不是故意想搞破壞的,他們只是想知道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樣的。孩子把感興趣的東西拆開,是一種學習探索未知的表現,也是孩子學著去思考的表現。如果能保持住孩子天真的童心和旺盛的探索求知慾,那麼哪怕他們弄壞了一些小東西,把周圍弄得混亂了一些,又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