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的孩子報興趣班,是現在多數家長所希望、並樂見其成的。上興趣班可以發現、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啟發大腦思維,增加智慧,開闊視野。可以在緊張的課業負擔之外,讓大腦得到充分釋放和休息,在愉悅中自然而然地培養了自信心,有利於文化課的學習和提高。
興趣班完全不同於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的輔導班。我的經驗和看法是:文化課輔導班可以不報,而興趣特長班不能不報。因為文化知識輔導班很容易打亂學校老師教、小學生學和思的規律,以及教學的節奏和進程,某種程度上有害而無益。小學生只要充分利用在校課堂時間,跟上老師的講課指導和思維,配合完成課外的適量作業,完全能夠達到完成學業、提高成績的效果和目標。而課外時間多參加一些興趣愛好活動,愉悅心身,避免埋在作業堆裡,卻是對學習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那麼,家長應當怎樣給小學生選擇興趣班,哪些興趣班最適合小學生呢?
首先,家長要明確的是,報興趣班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而不是以家長的興趣愛好和意願選擇,許多家長往往在方面犯錯誤。小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要從平時的觀察中發現,並結合家庭背景、所處環境和遺傳因素。例如家中三代人沒有一個懂音樂的,或者父母開口唱歌就五音不全,讓小孩報音樂班可能就不太合適。當孩子自己拿不定主意報什麼時,家長要適當加以引導和鼓勵。
其次,給小學生選興趣班不要跟風潮流。有的家長主觀意識太強烈,目的過於直接,只注重社會上最時興、最賺錢的職業,上興趣班就是為了培養個什麼「家」、明星和冠軍等,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還有的家長自己無主見,往往隨大流,哪個興趣班報的孩子多給報哪個,結果是泯滅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浪費了孩子的寶貴時間,最終一事無成。
最後,給小學生報興趣班要寧少勿濫。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打基礎的階段,課外興趣班報多了、雜亂了,必然影響正常的學習時間和精力,也不利於主要興趣愛好的培養和發展。應當根據孩子最有傾向、最有潛質、最有條件培養的興趣愛好,確定一個、最多兩個為最佳,兩個以上對多數小學生來說並不適宜。報一個興趣班,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後,感覺不合適,可以作出改報調整,但力戒「遍插茱萸」、這山看著那山高。
小學生選報興趣班,目前可選的種類很多,大類如音樂、舞蹈、美術、體育、圍棋、航模、機器人等。再細分如音樂有唱歌、樂器,樂器有二胡、笛子、鋼琴等;美術有書法、繪畫,書法有毛筆字、鋼筆字、美術字等。
作為生活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幻想他(她)出人頭地,將來成名成家,似有拔苗助長之嫌,也是不現實的。家長應當講求實際,考慮環境條件、家庭經濟和師資現狀,不必追求高大上,把興趣班當作孩子的副業,以副補主。培養興趣、發揮特長,重要的在於培養性格、鍛鍊意志、塑造品質、豐富人生,將來走上社會遇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