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鑄巴蜀忠魂譜抗日壯歌
(一)宣傳抗戰,鼓舞民眾。「七七事變」後,通江人民通過報紙、電臺、戲劇等形式,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動員全縣人民支援抗戰。1938年春,各界愛國人士組成了通江縣抗日宣傳委員會。1939年4月,成立了「通江縣動員抗戰話劇團」,中共地下黨員肖仲鼎,以「發展實業、支援前線」為號召,辦起紙廠、松煙廠、石墨廠,籌集抗日經費;平溪鄉小學教員諶清藩主動請纓,在申請書上寫道:「憤倭寇之俘虜,時深敵愾,自願參軍抗日,懇於錄用」;春載鄉名儒王松聽到武漢失守憤怒地寫道:「東洋鬼子太猖狂,膽敢橫行侵我疆,大洩淫威開殺戒,恰同荼毒造禍殃,盧溝事變心坎痛,漢水流淚實可傷,只望中華神勇將,早收失地滅天狼」;通江中學組織了「暑期兵役宣傳活動」,每區鎮一個分隊,講解兵役法,學習軍事知識,揭露日寇暴行,全縣支援抗日的輿論家喻戶曉,群眾性抵制日貨、遊行示威等抗日民主運動空前高漲,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浪潮。
(二)踴躍參戰,血灑疆場。抗戰爆發後,5000多名通江兒女告別家鄉,踏上徵程,投身於戰火紛飛的抗戰前線,同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殊死的搏鬥。1937年8月底,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紅四方面軍抽派數千名通江籍幹部戰士,在陝西三原編入八路軍第129師等部,跟隨劉伯承、徐向前馳騁華北抗日前線。後來許多人參加了平型關、五十里舖、陽明堡、神頭嶺、響堂鋪等大小戰役,大多經歷過百團大戰、反「掃蕩」鬥爭。200餘名知識青年加入中國遠徵軍赴緬甸對日作戰,大多長眠在異國他鄉。據《通江縣歷史編年記》統計,通江縣1938年至1945年的八年時間裡,共入伍參加抗日有5287人,佔當時全縣總人口的3.2%,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中,通江籍將士陣亡人數就達2000餘人。
(三)無私捐助,支援前線。在災害連年、米珠薪桂的八年抗戰中,通江人民同仇敵愾,節衣縮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最大限度地保證前線所需,共捐抗戰經費150多萬元,交售軍糧46萬餘石,購買勝利同盟券幣44萬元,向「九·一八」節約建國儲蓄會儲蓄11萬元。另外,捐募、護送出國壯丁費12萬元,向前方將士獻金7千元,捐募航空費71.61萬元,捐慰勞前方將士費58萬元,送慰勞品折價57萬元。在眾多捐錢捐物乃至「一縣一機」(捐錢買飛機)活動中,通江人民常是傾其所有,時任縣長羅文杰病逝後,其家人也無錢安葬,後其妻向縣署借款才使屍骨返鄉。
(四)鼓勵抗戰,優待抗屬。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通江縣作出「抗戰軍人浴血殺敵,為國家民族爭取最後勝利,亟應尊重、優待軍人家屬,應發動社會之力量,協同切實辦理」「抗戰官兵如確屬困難者,其子女讀書免收學籍各費;各項捐款免徵,如無力耕種田地者應設法幫助;有死亡,各保可酬金慰勞」等加強優待抗屬工作的決定。1942年8月,通江參議會召開第七次會議,擬發了「慰勞本縣出徵軍人及家屬電文」,以勉勵軍人努力作戰。1944年12月,為對抗戰軍人家庭實行優待,縣政府將全縣積穀提撥五分之三作優待谷,計10295石,散發給各鄉鎮抗戰家屬。1945年1月8日,縣知識青年志願從軍徵集委員會發給自願從軍青年36名人平稻穀五市石,共支180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