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是高需求寶寶」,這句話相信很多寶媽都聽說過或者自己本身也說過,剛開始有人這麼說的時候,感覺還挺新鮮的,但是隨著娃越來越大,接觸到的寶媽越來越多,會發現一個問題:咦,現在怎麼這麼多高需求寶寶呢?莫非是現在的大人小孩都「矯情」,或者是現在的餵養方式過於精細,導致了高需求寶寶越來越多?
對於寶媽們尤其是新手媽媽來說,了解「高需求寶寶」的來歷真的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你在未來的幾年中應該如何帶娃。
什麼是高需求寶寶?
我們平常說的高需求寶寶,通常是與「天使寶寶」相對的,通俗地講就是「難搞定」、「不好帶」、「累人」的寶寶。《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給出了高需求寶寶的10大特徵:
反應強烈;充滿活力;戀奶;需求不斷;總是清醒;難以預期;過度敏感;放不下來或者拒絕摟抱;不能自我安撫;嚴重的分離焦慮。
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寶寶嗎?當然!為什麼越來越多了呢,要知道早些年的孩子大都很好帶啊?原因有以下幾個:
1.高需求寶寶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了解到「高需求寶寶」的概念了
難帶的孩子是如今獨有的嗎?顯然並不是的,否則老一輩中也不會有「夜哭郎」的說法了。在以前其實同樣是有高需求寶寶的,只不過那時候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概念。
我曾經聽我的外婆說過,她生的6個孩子中,我大舅是最難帶的,半歲以前睡覺是一放下就哭,一抱起來就好了,所以那時候外婆幾乎需要整晚都抱著大舅,有時候忙起來沒有辦法,只能任由大舅哭了。按照現在的說法,我大舅就屬於「高需求寶寶」了,但我外婆肯定沒聽過這個概念。
所以,高需求寶寶並不是越來越多了,而是隨著知識的更新、信息的傳播,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父母了解到了高需求寶寶的概念,並且口口相傳,給人一種「現在的孩子難帶」的錯覺。
2.「高需求」只是被某些照料者當做他們懶惰育兒的藉口
前文中提到了高需求寶寶的10個特徵,現實生活中真的全中這10條的寶寶有多少呢?其實是不多的!更多的普通寶寶因為具備其中一兩個特徵而被貼上了「高需求寶寶」的標籤,或者一些根本不具備這些特徵,但是有著衝動、好發脾氣、缺乏耐心等行為的寶寶,也被家長稱為高需求寶寶,更有甚者把寶寶合理的需求也當做了「高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寶寶可能比其他寶寶要更「能吃一點」,餵完後不到兩個小時就餓了,但是照料者卻固執地遵守「兩個小時餵養一次」的規矩,寶寶餓了當然會哭啊,不給吃的光哄肯定不幹啊,然後,他就因為「愛哭」被照料者稱為「高需求寶寶」了。
這樣的情況在寶寶需要睡覺、需要情感撫慰時也不少見,這本來是寶寶正常的需求,照料者不但沒有滿足他們,還給他們的「抗議」貼上「高需求」的標籤,這樣照料者就「順理成章」地把自己懶惰的鍋甩給了寶寶。
3.照料者不能尊重寶寶的個體差異
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也要求照料者用適合寶寶的方法去養育他們。但是,很多照料者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有一位寶媽帶大寶時,大寶幾點吃幾點睡,作息很有規律,她也習慣了這種規律;生了二寶後,發現二寶根本就不按她的套路「出牌」,她努力地想要糾正,卻發現是徒勞的,於是她得出結論「大寶是天使寶寶,二寶是高需求寶寶」。
我相信二寶如果知道這個事實,他的表情一定是一臉無辜:我就是我,我為什麼要和別人一樣?
很多照料者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喜歡拿二寶和大寶比,但是他們卻忽視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事實,他們不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反而把孩子歸到「高需求寶寶」的行列。
所以,高需求寶寶一直都存在,但真正的高需求寶寶並沒有人們口中的那麼多,只是很多普通寶寶都被誤解為高需求寶寶了。
寶媽們要做的,不是抱怨寶寶是「高需求寶寶」,而是滿足寶寶的合理需求,尊重寶寶的個體差異,巧妙地在寶寶的需求感和自己的需求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