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20年前新加坡積極吸引在歐洲等地工作的海外人才,黃顯亞博士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在1991年辭去在德國馬普研究所(Max-Plank)的工作,和家人一起落戶新加坡,並在1995年成為新加坡公民。
在新加坡的19年間,黃顯亞博士在科技領域為新加坡做出了傑出貢獻。為此,他和另外三位來自中國的傑出新移民吳永玲博士、方圓、黎列剛近日一起獲得了新加坡華源會設立的「中國新移民傑出貢獻獎」。
新加坡華源會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設立的組織,首屆「中國新移民傑出貢獻獎」的設立旨在表彰對新加坡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國新移民,提升整體新移民的形象,並增進新移民與新加坡社會的融合和理解。
四名得主來自科技和文化領域
在陳嘉庚國際學會、新中友好協會和新加坡中國商會的協辦舉辦下,14人的評審團隊從216名優秀候選人中評選出了「中國新移民傑出貢獻獎」的四名得主,他們主要來自科技和文化領域。
評委會主席、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創所所長,新中友好協會會長及新加坡中國商會會長潘國駒教授說,評委會聚集了本地科技文化界的人才。科技類包括國大淡馬錫實驗室的林浩教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資訊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劉斐文博士等,文化、教育類有南洋藝術學院院長朱添壽、國會議員馬炎慶、太平紳士黃延輝以及聯合早報《新匯點》主編周兆呈博士等。潘國駒教授說:「鎖定評委的水平,才可以保證評選結果的權威性,這是一個很認真、嚴格有水準的評選過程。」
黃顯亞博士是原新加坡國家實驗室(SISIR)、現在的TUV SUD PSB 私人有限公司的副總裁兼首席顧問。他多年來致力於「失效分析」,為國家和社會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預防了很多經濟和人員損失的潛在風險。例如海軍艦艇的發動機曾出現問題,經過黃博士研究分析發現,是德國一家公司提供的汽缸套有裂紋造成的,在翔實的分析論證面前,德國公司賠付1000萬新幣的賠償金,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也預防了可能的風險。
19年來,黃博士和他的團隊為新加坡和本區域的國家成功完成了上千項這類的工作,幫助很多本地企業機構討回公道。
同樣來新加坡已經20年的吳永玲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也是英國工業聯盟獎學金得主,1994年成為新加坡公民。吳永玲現任職於新加坡製造技術研究院(SIMTECH),她和團隊的卓越研究成果也獲得「新加坡科技獎」以及企業頒發的「科技創新獎」。
本次文化類獲獎人士都是從事音樂教育和推廣工作。黎列剛曾經是上海廣播樂團的獨唱演員,1990年來到新加坡,受聘為南藝音樂系主任,1993年成為新加坡公民,次年成立華夏知音學會,義務推廣傳統音樂。他的音樂學校「東華合唱團」在2005年布拉格舉行的「國際聖誕合唱大賽」中獲得銀獎。20年來黎列剛不僅培養很多聲樂人才,在上海舉辦的個人演唱會也廣受好評。
方圓在新加坡從事音樂教育多年,1986年就成為新加坡公民,現在是南藝少兒藝校的校長。10年來,南藝少兒藝校學生在國內外贏得很多獎項,已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方圓還親授鋼琴,她的學生在參加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海外鋼琴考試得特優者平均達90%,成績驕人。
四位獲獎者各有千秋,卻殊途同歸,都在自己的崗位為新加坡的國家、社會和民眾做出貢獻。華源會會長王泉成說,獎項和獎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人們了解中國新移民的反哺回饋,增進彼此的了解,讓整個社會更加和睦繁榮,這才是「中國新移民傑出貢獻獎」的意義所在。
華源會將於9月19日在聖淘沙名勝世界會議中心舉辦十周年慶典暨首屆「中國新移民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部長維文醫生將作為主賓蒞臨並頒獎。中國多個省市地區政府、企業代表,新加坡各界代表也將出席。(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