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們的「降維競爭」撕不裂歐美音樂圈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鈦媒體註:本文來自於公眾號新音樂產業觀察(takoff),作者:新仔,鈦媒體經授權轉載。

東西方矛盾又升溫了。

我說的是東方偶像(以及他們的粉絲群)和西方網友之間的矛盾。

具體說來,就是吳亦凡新歌在iTunse上霸榜,導致了西方網友的不滿。

本文不討論對錯,只談產業趨勢。

說的當下的音樂產業大勢,有一個方向大家基本達成共識:實體式微,流媒崛起。

所以,有一些文章和帖子把東方偶像在歐美榜單上表現出色歸因為流媒崛起,還有文章據此得出結論,以粉絲圍榜(也叫屠榜)為代表的東亞應援文化撕裂了歐美音樂圈。

表面上看似乎是這樣,不只是吳亦凡,BTS在推特上也多次引發過粉絲之間的纏鬥。

但是,我認為這些都只是個例,所謂「撕裂」是無謂的放大了個中矛盾,而且這種「矛盾」目前看來只是行業花邊,構不成「大勢所趨」。

因為,如果我們看清行業趨勢,會發現,粉絲屠榜是一種不同維度上的「降維競爭」。

為什麼說是「降維競爭」?降的什麼「維」?

首先,我們要了解目前全球音樂產業的形勢。

據IFPI(國際唱片協會)最新出爐的《2018音樂消費者洞察報告(MUSIC CONSUMER INSIGHT REPORT)》,目前86%的全球音樂消費者使用按需點播的音樂流媒體服務聽歌,在中國,這個數字高達89%。

什麼是流媒體?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在線播放。

音樂消費者的行為反應在音樂收入上,就是流媒體所帶來的收入已經成為全球音樂收入佔比最高的。(注意下圖中的天藍色部分)

與此同時,實體和付費下載的市場都在繼續萎縮。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付費下載的收入已經倒退到十年前的水平了。

目前國際上最主要的付費下載平臺就是蘋果的iTunes,也就是這次東西方矛盾的焦點所在。

微博上有童鞋問我,iTunes和Apple Music有啥區別?iTunes不屬於流媒體,屬於付費下載,用戶通過支付購買音頻文件。Apple Music就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平臺,不提供音頻文件下載,但是可以「離線」。

搞清楚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iTunes音樂商店在當前的行業大勢下是一個正在沒落的模式,而且是強弩之末。

來看看普華永道的預測,從趨勢上看,付費下載跌得比實體唱片還慘,到2022年付費下載收入將跌到約等於0。(而流媒體Slay就很明顯了)

不止普華永道這麼看,其他的數據也這麼看。

早在2014,行業研究團隊MIDiA就發布過一個報導稱,到2019年,iTunes的下載收入將大福下滑到2007年前的水平,降幅高達39%。屆時,流媒體收入將佔行業收入的70%。

BuzzAngle的數據,2017年美國市場的歌曲下載和專輯下載跌幅都創下歷史新高,專輯下載跌幅是CD跌幅的2.4倍。

尼爾森發布的數據稱:2017年,美國音樂市場專輯總銷量下跌17.7%,數字專輯總銷量下跌19.6%,實體唱片總銷量下跌16.5%。

按照這個趨勢看,付費下載還快就會跌到沒有存在的價值。

所以,外媒才會傳出蘋果有可能會在近一兩年內關閉iTunes音樂下載,把用戶都趕去用Apple Music。

蘋果已經開始動手了。

據外媒報導,iTunes商店從今年3月起不再接受專輯附帶的LP資料包(圖片、視頻、內頁等),外媒都認為這是蘋果公司關閉iTunes音樂下載的信號。

唯一說不準的是2019年取消還是2020年取消。

比如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說是2019年3月31日正式關閉。

而Metro的報導則稱MIDiA分析師預測是2020年。

總之,留給付費下載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與此同時,歐美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流媒體。

再來看一個表。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美國市場首周銷量前十的專輯中,只有三張專輯傳統銷量(實體+下載)佔絕對優勢,而且這三張專輯中,Dave Matthews Band和Carrie Underwood採用的是實體專輯和巡演門票綁定銷售的方式來推動實體銷售。

也就是說,在美國市場,藝人們的競爭已經越來越倚重流媒體,流媒體競爭已經成為美國市場最高維度的競爭。

在這個維度,東亞藝人目前還沒有太強的競爭力。

網上一些文章和帖子認為,K-Pop近年來之所以在歐美市場表現強勢是因為流媒體崛起。

有一些道理,因為傳播渠道的變化(從社交網絡到流媒體),讓非英語系的歌手獲得了更多的聽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語歌曲《Despacito》(Luis Fonsi)和韓語歌曲《江南Style》(鳥叔PSY)。前者是YouTube播放總冠軍,播放量高達56.8億播放,後者則是2012年的現象級神曲,目前排名總榜第六,32.2億播放。

這兩首歌都因為在流媒體上表現出色而在Billboard Hot100上獲得了好成績。其中,鳥叔的《江南Style》創下了K-Pop在Billboard HOT100單曲榜上的最好成績,最高排名第2,在榜31周。

但是,我不認為流媒體是決定性因素。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K-Pop藝人的HOT100上榜歌曲中,目前能排進前50的就只有鳥叔和BTS。

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西語歌曲上。

《Despacito》仍然是過去十年來,西語歌曲在Billboard Hot100上的唯一的冠軍單曲。

所以,我認為到目前為止,鳥叔、BTS和《Despacito》都還只能算是個例,還不足以證明流媒體的影響力大到足以讓非英語系藝人改變傳統歐美音樂市場戰局。

與此同時,以BTS為代表的非英語系歌手在Billboard的另一個主榜Billboard200專輯榜上表現出色得多。

BTS已經有兩張專輯的首周銷量獲得了Billboard200的冠軍,創造了韓國、亞洲和非英語系藝人的紀錄。

靠的是流媒體嗎?不是!

從表中數據可以清楚的看到,BTS和張藝興之所以能夠在B200上取得好成績,靠的主要是傳統銷量(實體+下載)。

吳亦凡這次的「衝突」也是集中在付費下載領域,也就是iTunes下載榜。

這一點非但不符合行業規律,而且是背離行業大勢的。

我這麼說絕對沒有要否定任何人的意思。

BTS在流媒體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BTS在YouTube上有13支破億的MV,其中6支破3億,2支破4億,1支破5億,在Spotify上有四首歌播放量破億。(而且語言主體都是韓語)

但從表中可以看出,在沒有傳統銷售護體的情況下,BTS在HOT100上的成績並不如B200上那麼亮眼。

已經具備了一定競爭力的BTS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在流媒體上毫無競爭力的華語歌手了。

以今年先後衝擊Billboard的兩位華語歌手為例。

張藝興目前在全球最大視頻平臺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MV是《SHEEP》,總播放量超過1680萬+,在全球最大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上,播放量最高的歌曲《Sheep》(Alan Walk Relife),播放量是542萬+。

吳亦凡在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MV是《July》,播放量2466萬+,Spotify上播放量最高的歌曲是《Deserve》,播放量是2386萬+。

在流媒體維度上沒有辦法跟歐美藝人競爭的情況下,粉絲只能通過低維度的、競爭門檻相對較低的實體銷售或付費下載來支持偶像。

所以我說是「降維競爭」。

為什麼會存在「降維競爭」?

因為音樂行業目前處於新老勢力交替的關鍵時期,傳統的消費模式仍然部分有效,基於流媒體的新消費模式尚未完全立足,所以就為粉絲們的「降維競爭」提供了條件。

另外,看到一則報導,丁磊說,跨境電商是中國一項偉大發明。對,因為網際網路帶來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用戶跨境消費很容易,比如美國發行的專輯可以代購或者海淘,iTunes上可以藉助一定的手段跨區消費。(雖然蘋果嚴格限制跨區消費和同一個帳號多次消費)

不管怎麼樣,對於中國用戶來說,通過購買實體或者付費下載來支持偶像是相對容易的事情。

只是,在流媒體越來越強勢的今天,通過「降維競爭」,可以做到一時之快,但對於歐美音樂圈來說,也就只是皮毛之癢,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撕裂。

Ariana Grande和她的粉絲們可能是會有點不開心,但又怎樣呢?最多就是網上吐吐槽而已,但人家心裡明白你根本夠不成真正的威脅。

Ariana Grande在YouTube上有兩支破6億的MV,兩支破5億的MV,在Spotify上,《Side to Side》播放量高達7.25億,兩首歌破5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人家在自己的維度上,該Slay的Slay,該Flop的Flop,到頭來仍然沒有你什麼事。

而且,前面說了,付費下載遲早要取消,到時候流媒體表現更加重要。

可能有人會覺得,流媒體數據豈不是更容易刷?在中國是這樣,想刷那個平臺隨便刷,但在對數據管理非常嚴格的國外,刷流媒體數據並不容易。

YouTube會清理不正常的數據,甚至封號,Billboard和英國官方排行榜都對流媒體播放量有嚴格的限制。比如英國官方排行榜為了防止刷播放,24小時內如果一首歌的播放量超過10次,統計中止。

到別人的地盤上玩,歸根到底還是得用實力說服別人。

尤其是歐美市場,有著自己一套成熟、客觀的音樂價值評判體系,除了Billboard,還有像metacritic這樣的樂評數據平臺可以參考。實體、流媒體、電臺、下載、榜單、媒體、樂評等相互牽扯,牢不可破。

上圖只是做一個簡單的示例,從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iTunes成績再好,在歐美市場的音樂價值體系中也不過是很小的角落。想要真正獲得人家的認可,中國音樂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是否一定需要別人認可,是另一回事)

對我來說,「粉絲通過大量購買作品來支持偶像衝榜」是一種樸素的需求,為了支持偶像,也為了自己有點快感。(歐美歌手的中國粉絲為支持偶像衝榜跨區消費的現象同樣存在)

我不覺得這種行為有什麼值得破口大罵的,我也不認為粉絲衝榜等同於「刷數據」(比如刷閱讀、刷評論、刷轉發、刷星級等)。

在遊戲規則之內,你想怎麼玩都行,但是你要知道,遊戲規則就是遊戲規則,在規則嚴格的海外市場,違規一定會受到懲罰。

而且,我始終認為,如果不能跟別人在同一維度競爭,你怎麼玩都沒用。

話說回來,中國歌手、華語歌手走出去肯定是好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萬事開頭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Anyway,走得踏實一點,總是好的。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從吳亦凡到韓國男團BTS,東亞應援文化如何撕裂歐美音樂圈?
    歐美音樂圈的反應則相當得體,Billboard官網還發文稱讚了Kris Wu,這當然因為嘻哈本就是美國文化的餘音,另一方面也是對近百年音樂評價體系的自信,這個體系成熟老練、毫不含糊的將公眾與真正有價值的音樂連接起來,對小語種也從不刻薄。但這一次,他們絕對是低估了東亞粉絲應援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 Spotify、Apple Music們的產品體驗這麼差,是等著國內音樂平臺降維...
    假如國內APP集體出海的話,會不會是對Spotify、Apple Music們的降維打擊?拋開音樂版權使用的地域限制,音樂先聲甚至腦洞大開地想,假如國內APP集體出海的話,會不會是對Spotify、Apple Music們的降維打擊?
  • 「音樂圈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 -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Sybil音樂圈向來不乏高姿態的批評家。實際上,在音樂消費者中,也常年存在一條「音樂消費鄙視鏈」,無論音樂地區、流派、樂器、唱法,都成為樂迷們秀優越的方式。無處不在的音樂圈鄙視鏈有人曾總結出「史上最全音樂圈鄙視鏈」,將「鄙視鏈」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怪誕現象梳理得十分明晰。
  • Spotify、Apple Music們產品體驗這麼差,是等國內平臺降維打擊?
    拋開音樂版權使用的地域限制,音樂先聲甚至腦洞大開地想,假如國內APP集體出海的話,會不會是對Spotify、Apple Music們的降維打擊?Spotify:被吹上天的用戶體驗真相Spotify一直是全球音樂流媒體服務的榜樣。
  • 吳亦凡因「skr」與虎撲開撕,粉絲用《論語》撕,虎撲寫rap懟
    最近娛樂圈可真亂啊,現有於正罵戰陳曉粉絲,後有各種潛規則曝光,如今這兩天在微博上又引發了一場激烈的,沒有硝煙的大戰。其實在熱搜上看到吳亦凡和虎撲這兩個詞,小編還是一臉懵逼的。當紅的流量明星怎麼和一個體育論壇扯上關係了?下面小編帶大家看一下。
  • 她才是歐美最受歡迎女星,粉絲戲稱她為杏菜!
    許多人都知道在國外的社交平臺中,有一個類似於微博的軟體,那就是ins,ins也是集結了大量的西方大牌明星等,其中像C羅、賽琳娜等都是粉絲破億的明星,其中有一位女星比黴黴的人氣還高,那就是A妹愛莉安娜·格蘭德,A妹還有個外號就是杏彩,這也是讓網友們疑問,那麼a妹為什麼叫杏菜?
  • 唐嫣攝影師回應粉絲不滿 懟粉絲是見不得人的髒東西……開撕的節奏?
    唐嫣攝影師回應粉絲不滿 懟粉絲是見不得人的髒東西……開撕的節奏?時間:2020-12-03 19: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嫣攝影師回應粉絲不滿 懟粉絲是見不得人的髒東西開撕的節奏? 說到唐嫣,相信小夥伴們對她應該非常熟悉了吧!
  • 飯圈和搖滾圈「跨服開撕」,打敗過周杰倫和五月天的樂團藏不住了
    音樂圈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飯圈粉絲和獨立搖滾圈的粉絲「跨服」撕了起來。起因是偶像男團R1SE發布了全新原創EP《曜為名》,裡面的歌曲《媽媽叫你別哭了》,從歌詞、到配器、到段落設計再到整體風格,都能讓人聽出獨立搖滾樂團草東沒有派對的《大風吹》的影子。
  • 粉絲罵戰升級,張韶涵發文怒撕田馥甄?網友:惹不起惹不起
    張韶涵粉絲和田馥甄的粉絲剛好在網絡上開撕,所以有不少網友腦洞大開認為張韶涵的這番言論其實是在與田馥甄開撕,原來在5月19號在機場遭粉絲圍堵,隨後可以發微博表示不滿,之後秒刪,因為此事登上熱搜榜這個網友的熱議,田馥甄反黑博發現疑似張韶涵的粉絲蹭話題熱度,並對田馥甄進行辱罵。
  • 世界上有一種屢試不爽的成功戰術,那就是降維打擊!
    而他成功的最核心秘訣就是降維打擊! 1 雷軍是如何降維打擊的? 降維打擊這個詞也很有意思,看字面意思大家也都懂,不過要說具體解釋還是有點難度的。
  • 楊紫粉絲撕番位,鄭爽粉絲罵她爸爸,拉鋸戰下何人取利
    對於粉絲來說,自然都是心疼自家愛豆,向著自家愛豆的,既然粉絲把維護自家愛豆當做是自己的一份"責任",其實更應該謹慎些,下場撕太多,會損失愛豆的路人緣。前不說肖戰的"227事件",就是因為粉絲四處開撕,先是得罪了同人圈,最後連動漫圈和電競圈也得罪了,加入抵制小的隊伍。
  • 獨立音樂圈的傳奇:謎一樣的陳粒
    與之相反,去年開始,一個毫無大牌背景,單槍匹馬闖蕩音樂圈,自稱一百八十線歌手的獨立音樂人陳粒的名字,竟不斷在各大音樂網站冒出,轉眼就紅得一塌糊塗,第一次辦個人專場,所有場次就全部售罄,第一次出個人專輯,三千張也一上線便被搶購一空,從無名歌手到現如今獨立音樂圈的傳奇,陳粒像個謎。你想要不想要的,專輯裡都有。
  • 這個戴著眼鏡的乖乖女來勢洶洶:用韓國文化衝擊歐美獨立音樂圈
    《Yaeji》《EP2》輕柔改編Drake的《Passionfruit》,洗腦節奏的《Raingurl》、迷幻陰鬱的《Guap》,雖然進入音樂圈的時間非常短,但Yaeji已經有很多讓人想立馬跳舞的成名作了,幸運的人,才華總是源源不絕的
  • 為"咩"大戰兩天一夜 張藝興楊洋粉絲開創史上最無腦互撕
    最近的小鮮肉界有點不太平,鹿晗突然宣布戀情引來哀鴻遍野,楊洋和張藝興的粉絲又撕起來了。這年頭,粉絲互撕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次兩家撕起來的原因實在是有點無釐頭。罪魁禍首,竟然只是因為一個「咩」字!
  • 黴黴侃爺歐美圈年度最激烈撕X 到底誰是碧池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娛樂英語>明星英語>正文黴黴侃爺歐美圈年度最激烈撕X 到底誰是碧池 2016-07-21 14:24 來源:每日郵報 作者:
  • 李誕reaction像極了我本人,《最強大腦》天才選手,開啟降維打擊
    令廣大網友和觀眾們期待的除了一如既往的天才選手和學霸少年們,還有新一季的嘉賓。在最新一季《最強大腦》節目裡,經濟學家薛兆豐教授和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攸佳寧將「轉職」為腦力天梯榜的發起人。而「國民舅舅」王耀慶和脫口秀演員李誕的加盟,也為這個節目帶來了更多的看點。
  • 歐美明星外號來歷,小李子最簡單,戳爺「佔便宜」,而黴黴很扎心!
    現在能夠看到追星女孩的隊伍越來越強大,還有飯圈詞彙以及各種分門別類的粉絲除了這個追星越來越有影響力還需要更高的技術含量支持以外,另外隨著這個網絡的發達能夠發現追星女孩也越來越博愛,追完了自己家還有去粉韓流以及歐美明星。畢竟美是全球通用的,所以一個明星不單單只能受一個國家粉絲的喜歡。
  • Fil小白單挑火箭少女粉絲,造型師與飯圈的撕X大戰誰對誰錯?
    因為這件事不僅是小白辭職那麼簡單,實際是牽扯到她這幾天與火箭少女的粉絲撕X的事情。早在這之前,這場罵戰就榮登過頭條寶座。 而且她還發表了看法,認為朋友間的調侃都是為了節目效果,粉絲這樣上綱上線,互相撕來撕去只會讓團員間的感情變質,甚至敗壞路人緣。
  • 「降維攻擊」,網際網路創新的「三體」法則
    「降維攻擊」就是把競爭對手拉入到一個更低維度的競爭模式中,讓對手因為失去原有的競爭力而無所適從,直接死掉。典型的「降維攻擊」案例電子商務通過技術上的突破,實現了對傳統商業,尤其是零售業的「降維攻擊」。在電商出現之前,傳統商業的盈利模式依靠的維度有:貨源優勢、渠道優勢、終端優勢等。
  • 仝卓工作室起訴鄭雲龍粉絲!開撕鄭雲龍,洗白自己
    8月21日,仝卓工作室發文,稱:「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已依法受理我方提交的『 鄭雲龍粉絲長期捏造事實,發布侮辱、誹謗仝卓先生的不當言論 』的侵權相關案件。我們建議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和明星,對粉絲行為承擔引導和約束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