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註:本文來自於公眾號新音樂產業觀察(takoff),作者:新仔,鈦媒體經授權轉載。
東西方矛盾又升溫了。
我說的是東方偶像(以及他們的粉絲群)和西方網友之間的矛盾。
具體說來,就是吳亦凡新歌在iTunse上霸榜,導致了西方網友的不滿。
本文不討論對錯,只談產業趨勢。
說的當下的音樂產業大勢,有一個方向大家基本達成共識:實體式微,流媒崛起。
所以,有一些文章和帖子把東方偶像在歐美榜單上表現出色歸因為流媒崛起,還有文章據此得出結論,以粉絲圍榜(也叫屠榜)為代表的東亞應援文化撕裂了歐美音樂圈。
表面上看似乎是這樣,不只是吳亦凡,BTS在推特上也多次引發過粉絲之間的纏鬥。
但是,我認為這些都只是個例,所謂「撕裂」是無謂的放大了個中矛盾,而且這種「矛盾」目前看來只是行業花邊,構不成「大勢所趨」。
因為,如果我們看清行業趨勢,會發現,粉絲屠榜是一種不同維度上的「降維競爭」。
為什麼說是「降維競爭」?降的什麼「維」?
首先,我們要了解目前全球音樂產業的形勢。
據IFPI(國際唱片協會)最新出爐的《2018音樂消費者洞察報告(MUSIC CONSUMER INSIGHT REPORT)》,目前86%的全球音樂消費者使用按需點播的音樂流媒體服務聽歌,在中國,這個數字高達89%。
什麼是流媒體?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在線播放。
音樂消費者的行為反應在音樂收入上,就是流媒體所帶來的收入已經成為全球音樂收入佔比最高的。(注意下圖中的天藍色部分)
與此同時,實體和付費下載的市場都在繼續萎縮。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付費下載的收入已經倒退到十年前的水平了。
目前國際上最主要的付費下載平臺就是蘋果的iTunes,也就是這次東西方矛盾的焦點所在。
微博上有童鞋問我,iTunes和Apple Music有啥區別?iTunes不屬於流媒體,屬於付費下載,用戶通過支付購買音頻文件。Apple Music就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平臺,不提供音頻文件下載,但是可以「離線」。
搞清楚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iTunes音樂商店在當前的行業大勢下是一個正在沒落的模式,而且是強弩之末。
來看看普華永道的預測,從趨勢上看,付費下載跌得比實體唱片還慘,到2022年付費下載收入將跌到約等於0。(而流媒體Slay就很明顯了)
不止普華永道這麼看,其他的數據也這麼看。
早在2014,行業研究團隊MIDiA就發布過一個報導稱,到2019年,iTunes的下載收入將大福下滑到2007年前的水平,降幅高達39%。屆時,流媒體收入將佔行業收入的70%。
BuzzAngle的數據,2017年美國市場的歌曲下載和專輯下載跌幅都創下歷史新高,專輯下載跌幅是CD跌幅的2.4倍。
尼爾森發布的數據稱:2017年,美國音樂市場專輯總銷量下跌17.7%,數字專輯總銷量下跌19.6%,實體唱片總銷量下跌16.5%。
按照這個趨勢看,付費下載還快就會跌到沒有存在的價值。
所以,外媒才會傳出蘋果有可能會在近一兩年內關閉iTunes音樂下載,把用戶都趕去用Apple Music。
蘋果已經開始動手了。
據外媒報導,iTunes商店從今年3月起不再接受專輯附帶的LP資料包(圖片、視頻、內頁等),外媒都認為這是蘋果公司關閉iTunes音樂下載的信號。
唯一說不準的是2019年取消還是2020年取消。
比如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說是2019年3月31日正式關閉。
而Metro的報導則稱MIDiA分析師預測是2020年。
總之,留給付費下載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與此同時,歐美市場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流媒體。
再來看一個表。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美國市場首周銷量前十的專輯中,只有三張專輯傳統銷量(實體+下載)佔絕對優勢,而且這三張專輯中,Dave Matthews Band和Carrie Underwood採用的是實體專輯和巡演門票綁定銷售的方式來推動實體銷售。
也就是說,在美國市場,藝人們的競爭已經越來越倚重流媒體,流媒體競爭已經成為美國市場最高維度的競爭。
在這個維度,東亞藝人目前還沒有太強的競爭力。
網上一些文章和帖子認為,K-Pop近年來之所以在歐美市場表現強勢是因為流媒體崛起。
有一些道理,因為傳播渠道的變化(從社交網絡到流媒體),讓非英語系的歌手獲得了更多的聽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語歌曲《Despacito》(Luis Fonsi)和韓語歌曲《江南Style》(鳥叔PSY)。前者是YouTube播放總冠軍,播放量高達56.8億播放,後者則是2012年的現象級神曲,目前排名總榜第六,32.2億播放。
這兩首歌都因為在流媒體上表現出色而在Billboard Hot100上獲得了好成績。其中,鳥叔的《江南Style》創下了K-Pop在Billboard HOT100單曲榜上的最好成績,最高排名第2,在榜31周。
但是,我不認為流媒體是決定性因素。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K-Pop藝人的HOT100上榜歌曲中,目前能排進前50的就只有鳥叔和BTS。
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西語歌曲上。
《Despacito》仍然是過去十年來,西語歌曲在Billboard Hot100上的唯一的冠軍單曲。
所以,我認為到目前為止,鳥叔、BTS和《Despacito》都還只能算是個例,還不足以證明流媒體的影響力大到足以讓非英語系藝人改變傳統歐美音樂市場戰局。
與此同時,以BTS為代表的非英語系歌手在Billboard的另一個主榜Billboard200專輯榜上表現出色得多。
BTS已經有兩張專輯的首周銷量獲得了Billboard200的冠軍,創造了韓國、亞洲和非英語系藝人的紀錄。
靠的是流媒體嗎?不是!
從表中數據可以清楚的看到,BTS和張藝興之所以能夠在B200上取得好成績,靠的主要是傳統銷量(實體+下載)。
吳亦凡這次的「衝突」也是集中在付費下載領域,也就是iTunes下載榜。
這一點非但不符合行業規律,而且是背離行業大勢的。
我這麼說絕對沒有要否定任何人的意思。
BTS在流媒體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BTS在YouTube上有13支破億的MV,其中6支破3億,2支破4億,1支破5億,在Spotify上有四首歌播放量破億。(而且語言主體都是韓語)
但從表中可以看出,在沒有傳統銷售護體的情況下,BTS在HOT100上的成績並不如B200上那麼亮眼。
已經具備了一定競爭力的BTS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在流媒體上毫無競爭力的華語歌手了。
以今年先後衝擊Billboard的兩位華語歌手為例。
張藝興目前在全球最大視頻平臺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MV是《SHEEP》,總播放量超過1680萬+,在全球最大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上,播放量最高的歌曲《Sheep》(Alan Walk Relife),播放量是542萬+。
吳亦凡在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MV是《July》,播放量2466萬+,Spotify上播放量最高的歌曲是《Deserve》,播放量是2386萬+。
在流媒體維度上沒有辦法跟歐美藝人競爭的情況下,粉絲只能通過低維度的、競爭門檻相對較低的實體銷售或付費下載來支持偶像。
所以我說是「降維競爭」。
為什麼會存在「降維競爭」?
因為音樂行業目前處於新老勢力交替的關鍵時期,傳統的消費模式仍然部分有效,基於流媒體的新消費模式尚未完全立足,所以就為粉絲們的「降維競爭」提供了條件。
另外,看到一則報導,丁磊說,跨境電商是中國一項偉大發明。對,因為網際網路帶來的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用戶跨境消費很容易,比如美國發行的專輯可以代購或者海淘,iTunes上可以藉助一定的手段跨區消費。(雖然蘋果嚴格限制跨區消費和同一個帳號多次消費)
不管怎麼樣,對於中國用戶來說,通過購買實體或者付費下載來支持偶像是相對容易的事情。
只是,在流媒體越來越強勢的今天,通過「降維競爭」,可以做到一時之快,但對於歐美音樂圈來說,也就只是皮毛之癢,根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撕裂。
Ariana Grande和她的粉絲們可能是會有點不開心,但又怎樣呢?最多就是網上吐吐槽而已,但人家心裡明白你根本夠不成真正的威脅。
Ariana Grande在YouTube上有兩支破6億的MV,兩支破5億的MV,在Spotify上,《Side to Side》播放量高達7.25億,兩首歌破5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人家在自己的維度上,該Slay的Slay,該Flop的Flop,到頭來仍然沒有你什麼事。
而且,前面說了,付費下載遲早要取消,到時候流媒體表現更加重要。
可能有人會覺得,流媒體數據豈不是更容易刷?在中國是這樣,想刷那個平臺隨便刷,但在對數據管理非常嚴格的國外,刷流媒體數據並不容易。
YouTube會清理不正常的數據,甚至封號,Billboard和英國官方排行榜都對流媒體播放量有嚴格的限制。比如英國官方排行榜為了防止刷播放,24小時內如果一首歌的播放量超過10次,統計中止。
到別人的地盤上玩,歸根到底還是得用實力說服別人。
尤其是歐美市場,有著自己一套成熟、客觀的音樂價值評判體系,除了Billboard,還有像metacritic這樣的樂評數據平臺可以參考。實體、流媒體、電臺、下載、榜單、媒體、樂評等相互牽扯,牢不可破。
上圖只是做一個簡單的示例,從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iTunes成績再好,在歐美市場的音樂價值體系中也不過是很小的角落。想要真正獲得人家的認可,中國音樂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是否一定需要別人認可,是另一回事)
對我來說,「粉絲通過大量購買作品來支持偶像衝榜」是一種樸素的需求,為了支持偶像,也為了自己有點快感。(歐美歌手的中國粉絲為支持偶像衝榜跨區消費的現象同樣存在)
我不覺得這種行為有什麼值得破口大罵的,我也不認為粉絲衝榜等同於「刷數據」(比如刷閱讀、刷評論、刷轉發、刷星級等)。
在遊戲規則之內,你想怎麼玩都行,但是你要知道,遊戲規則就是遊戲規則,在規則嚴格的海外市場,違規一定會受到懲罰。
而且,我始終認為,如果不能跟別人在同一維度競爭,你怎麼玩都沒用。
話說回來,中國歌手、華語歌手走出去肯定是好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萬事開頭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Anyway,走得踏實一點,總是好的。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