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村的村名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
在梧桐村,記者查閱了1917年編修的《梧桐包氏宗譜》。據《梧桐包氏宗譜》第一冊包氏系圖記載,包氏第一世為包浩,以子貴贈龍圖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包浩生二子,為包揮、包拯。包拯為龍圖閣直學士、禮部尚書。據譜序記載,合肥龍圖閣學士孝肅公三世孫執中遷台州之天台,後裔由天台遷至金華松溪。第十四世包文賢由松溪再遷至金華二十九都梧桐源(今梧桐村),後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添設湯溪縣,分入湯溪十五都。包文賢幼子包乾初(包氏第十五世)為梧桐村始遷祖。包乾初娶妻趙氏,生六子。此後包氏在梧桐村代代相傳,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據包氏(從包氏第一世包浩算起)第35代孫、今年73歲的村會計包玉琨介紹,包氏先祖是從金華松溪遷至義烏,再從義烏遷居到梧桐村,至今包氏已傳到第39代。
在村中,梧桐村的來歷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明景泰年間,北方瓦剌(瓦剌是當時蒙古三部之一,另外兩部是韃靼和兀良哈)侵犯明朝北方邊塞,邊塞告急。地方盜賊四起。包氏拯公十四世孫包文賢,原遷住義烏智者鄉修政裡包公潭村,因逃兵燹,全家失散。包文賢幼子包乾初,落難於婺南山區一個叫楊樹畈的地方,因肚子餓難以忍受,昏倒在梧桐樹下,被一個姓趙的採茶姑娘所救。趙姓姑娘拿出竹筒飯餵他,包乾初才以得救。
此時,包文賢尋兒子來到楊樹畈,看到兒子在梧桐樹下獲救,對姑娘非常感激。包文賢遙望遠處,只見楊樹畈南面有座山,形似鳳凰俯視展翅之福地,有鳳凰棲梧桐吉祥之兆。梧桐樹前,有條溪流穿畈而過,山水尤為秀美。他想,如果在梧桐樹旁建房舍,傍溪沿山,漫山綠色,頗有鳳棲梧桐之祥和。包文賢嚮往未來之景象,喜不自勝,於是來到姑娘父母家提親,欲結秦晉之好。
姑娘父母見包乾初年輕勤勉好學,同意包文賢之請求,包文賢就在楊樹畈旁建房舍居住,趙氏姑娘與包乾初喜結連理,為了鳳棲梧桐之寓意,就把楊樹畈更名為梧桐樹。於是包文賢成為梧桐村包氏第一始祖,繁衍生息,傳宗接代。繼後有華、徐、汪、陳、佔等姓氏也來梧桐村居住。
據梧桐包氏宗譜記載,包拯為包氏第二世先祖
據記載,包姓出自申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後。申包胥,楚國君蚡冒的後裔,故又稱王孫包胥。他曾赴秦國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後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為姓,為包氏。
據史料記載: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報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但在宗譜中,包公是個白面書生,而「黑臉包拯」系戲劇形象。
包拯家訓:貪汙者開除族籍,不得再回包家
包拯在一首詩中寫道: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遺來者羞。這首詩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潔奉公、剛直不阿的從政為人的道德準則,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國家之棟梁、為民造福的決心。
包拯在端州任職期間,不畏權貴,為官清廉,時人稱他包公。3年期滿後,包公回京新任,端州黎民百姓感念包公,精製一硯暗藏舟中。船過羚羊峽,包公命書童查看船上有無藏匿贓私,最後搜出匿硯,包公當眾拋擲於江中。包公60壽辰那年,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壽禮,但不料第一個送來壽禮的是當朝皇上,奉旨行事的太監深知包公脾性,早在禮盒上寫好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皇上為什麼要送禮呢?宋仁宗認為包拯「清慎太過」,故有此舉。但包拯無意要開賄道,便在壽禮盒上回贈一詩,巧辭皇禮。詩曰:「鐵面無私丹心忠,作官最忌念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包拯不但嚴於律己,而且制定了家訓,勸誡子孫將來永遠清廉。這則家訓說:「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意思是說,包家後世子孫當官,如有貪贓枉法者,開除族籍,不準再回包家;死後也不準葬入包家祖墳。不遵從此家訓,就不承認他們是自己的子孫,這在封建時代是十分嚴厲的家法。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就是說,包拯還囑咐兒子包珙請工匠把這則《家訓》刻在石碑上,豎立在堂屋東面的牆壁旁,用來曉喻後代子孫。
據史書記載,包拯子孫如其子包綬、其孫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訓,為官清廉,並且深受世人的稱讚。包拯的清正廉潔之風,到其子包綬時,也更加發揚光大了。因此,拜讀《包氏宗譜》,亦能感受到其凜然正氣、清廉之風。
包氏十三世孫包士梁與宋濂為同窗好友
在《梧桐包氏宗譜》中,收錄了許多古代名人所寫的序文。留存有近200個包氏祖先的畫像。他們大多任過一官半職,但都傳承了包拯剛正不阿和清正廉潔的作風,不違祖訓,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因此引起了許多重臣和名人的敬重。如明初文學家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號潛溪。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少年時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至正二十年(1360年),宋濂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
宋濂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其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著作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送東陽馬生序》等。包氏十三世孫包士梁與宋濂為同窗好友。士梁當年請宋濂作序。宋濂當年因禍,就請柳貫作序,而他自己被流放茂州的途中病死於夔州。
要求為子孫者切宜謹記毋忘祖訓
在《梧桐包氏宗譜》中,還規定了家訓十多條,要求為子孫者切宜謹記勿忘祖訓。其中的一條就是子孫有清風懿行於譜傳下書之,也就是說子孫有清正廉潔和高尚行為的就要在宗譜中記載並傳承。
多年來,生活在梧桐村的包氏後裔們,牢記祖訓,勤懇耕耘,踏實做人,積極進取,培養了眾多的大學生和人才。他們傳承清正廉潔的好家風、好傳統,為祖國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為了傳承好家風,村裡還制定了村規民約,村民紛紛自覺執行,形成了講村規、守村規的好風氣。
據介紹,為了樹立梧桐村形象,傳承好家風, 2014年,村兩委決定在村口修建牌樓,村幹部、村民齊心捐款,村支書包小兵帶頭捐了5000元,70多歲的村會計包玉琨捐了1000元,一企業老闆王均餘捐了10000元,其他的村民也你一千,我五百,紛紛捐款,39個村民共自發捐款58060元,為建造牌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2014年12月,一座莊嚴、厚重大氣的梧桐村牌樓終於在村口落成。牌樓上刻寫的「世祖懿德浩氣承苗裔,山清水秀馨風撲面來」的對聯正是對該村傳承好家風、建設美麗山村的真實寫照。
在區、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村兩委還致力於村莊整治、美麗鄉村建設,2015年建設通山道路,去年和今年又著力建設梧桐溪景觀帶,把梧桐村建設得更加美麗。
由於工作積極努力,梧桐村先後獲得了省級興林富民示範村、區級文明村、市級二級基層黨組織、市級四星基層黨組織、沙畈鄉新農村建設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
責任編輯: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