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螺」爬滿小區牆壁。
江寧迎湖花園小區的居民向揚子晚報記者反映:最近小區外牆上爬滿了一種小螺螄,起先他們也沒在意,後來上網查詢發現這些小螺螄很像傳播血吸蟲的釘螺,居民們一下子就擔心起來。
揚子晚報記者 焦哲
揚子晚報記者前日在該小區8幢居民樓的外牆上果然看見爬滿了數百隻小螺螄。這些螺螄通體只有1-1.5釐米左右的長度,尾巴細長,外殼前部呈半透明狀,吸在牆上,一動不動。有居民正用竹片挨個敲打。業主說,近來天氣晴好,螺螄數量還這麼多,要是遇到連續的陰雨天,牆上這些小螺螄一夜之間就會突然冒了出來,密密麻麻地從一樓的牆根向上蔓延,看上去非常恐怖。
讓居民們非常擔心的是:這些小螺螄不但爬到居民晾曬的衣物上,還通過窗戶向居民家裡爬。大家害怕家裡的老人、小孩被傳染上血吸蟲帶來疾病。居民們告訴記者,他們小區旁就是淳化溼地公園,如今上遊下來的汙水使溼地變成了一個大化糞池,現在這個季節,蚊蟲很多,所以大家認為這種小螺螄是寄生血吸蟲的「釘螺」。
據了解,迎湖花園小區靠近青龍山區,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這裡曾是釘螺疫區,如今在小區內部出現這麼多「釘螺」,這讓大家非常擔心,膽大的市民都不敢用手直接去碰它。有一些居民小時候就得過「大肚子病」。
那麼這樣的「釘螺」為何會在小區牆上出現呢?記者聯繫了江寧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查看。工作人員在檢查後發現,這些小螺螄不是釘螺,而是它的近親「煙管螺」。兩者外形很像,但後者對人體沒有傷害。正確識別釘螺和煙管螺其實很簡單:一看外形,釘螺個頭比較小,成螺還不足一釐米,跟長米粒差不多,煙管螺要比它長一倍;二看硬度,釘螺體型小,可硬度強,用手捏不容易捏碎,而煙管螺用手一捏就碎;第三看螺螄外殼的旋,釘螺向左旋,而煙管螺向右旋。
不過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也坦承,青龍山地區過去的確是釘螺疫區。不過現在問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經過幾十年的防治,目前釘螺出現在小區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居民不必擔心。隨後,疾控人員還向居民們發放了帶有釘螺標本的鑰匙扣,告誡大家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恐懼釘螺。因為吸血蟲的蟲卵必須進入釘螺裡面發育,再出來才能感染人,釘螺只是個中間環節。說白了釘螺其實也是個「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