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公園
天壇在北京市東南部,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在整個北京城裡,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築,也是想像中離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的上下三層屋頂,均用深藍色琉璃瓦鋪蓋,象徵天色。
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后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決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谷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蹟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進行過多次修繕和大規模綠化,使古老的天壇更加壯麗,公園佔地200公頃,四面各有一門。園內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還有百花園種植了大量的花卉。
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王府井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街。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鬥金」的寸金之地。
王府井大街定名於1915年。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後,這個小村落開始熱鬧了起來,並有了「丁字街」的稱呼。
明成祖時,在這一帶建造了十個王府,便改稱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滅亡了以後,王府也隨之荒廢了,後來,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人們便稱它為王府街。清光緒、宣統年間,這裡開始繁華,街的兩旁出現了許多攤販和店鋪,還有一個「官廳」,成為當地有名的一個市區。
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製《北京詳圖》時,就把這條街分成三段:北街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由於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側,現今的大甜水井胡同)而稱王府井大街了。後來,逐漸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三華裡,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區。遼、金時代,王府井只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後,人煙逐漸稠密 ,當時稱之丁字街。明代,這裡修起了十座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規模,改 稱十王府街。清代廢十王,改稱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 繪製《北京四郊詳圖》時,把這條街劃分為三段:北段稱王府大街,中段稱 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與王府合稱,就成了王府井大街。1903年,東安市場成立,老東安市場是北京人最愛逛的地方,1909年出版的《京華百二竹枝詞》中有一首單說它的「新開各處市場寬,買物隨心不費難,若論繁華首一指,請君城內赴東安」。由此足以見得東安的地位。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 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日進鬥金的寸金之地。
雲蒙山
雲蒙山,被稱為「小黃山」,位於北京市密雲縣和懷柔區交界處,古稱「雲夢山」,是京郊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也是北京市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雲蒙山境內山勢聳拔,溝谷切割幽深,奇峰異石多姿,飛瀑流泉遍布,雲霧變幻莫測,林木花草馥鬱,自然風景十分優美。
雲蒙山自然風景區距北京東直門85公裡。雲蒙山處於燕山山脈中,高山林立,群峰競秀。主峰海拔1414米,是距市區最近的一座名山。雲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2208公頃,主峰海拔1414米,園內景觀資源豐富,森林茂密,百花漫山,空氣清新,氣清水甜,而且具備非常適宜的氣候海拔條件,據測定雲蒙山的氣溫一般比山下平原區低6-7℃,空氣溼度與通風條件優越。
雲蒙山是一座具有山嶽風光特徵的京郊名山,是北京地區特有的中山地貌森林公園,人稱雲蒙山有四多:奇松怪石多,仙山古洞多,飛瀑流泉多,瑞木瑤草多。它集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峨媚之秀於一體,是一座以峰、石、潭、瀑、雲、林取勝,以雄、險、奇、秀、幽、曠見長的名山,景觀優美著稱於世。
雲蒙山的六大景觀特色,奇峰、異石、潭瀑、煙雲、森林、古蹟,不但構成了一幅動靜變化 的空間圖畫,給人以視聽感的美學享受,使人心曠神怡,讚嘆稱絕,流連忘返。
雲蒙山歷史久遠,素有北方黃山之稱。雲蒙山自然風景區現已開發出的40餘處景點,其險峰、怪石、幻雲、奇松、碧潭等都酷似黃山之景,成為融山、石、溪、潭、林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雲蒙山的氣溫一般比山下平原區低6-7℃,空氣溼度與通風條件優越。而雲蒙山夏季氣溫卻維持在20-24℃之間,最高溫28℃左右。雲蒙山的區位、氣候、環境與景觀條件,使得雲蒙山具有旅遊觀光,避暑度假,健身療養,娛樂探險,科學考察
等多項功能,同時也是大、中、北京市雲蒙山進行野外動、植物的生物考察,知識學習,標本採集,野營實習的理想園地。鬼谷子山寨是您追溯遠古歷史文化的神秘之地。
長安街
長安街,是北京市的一條東西軸線,因位於舊時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內而得名,「長安」是中國漢唐國都,有長治久安之意。東長安門以東到東單,稱為東長安街;西長安門以西到西單,稱為西長安街。
天安門坐落於長安街中點的北側,天安門廣場則在其南側。長安街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街道,也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條街道之一,在中國有人認為是「神州第一街」。長安街是國內最重要的一條街道,閱兵儀式都會在這裡舉行。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皇家就精心地在皇城的正前方安排了這樣一條東西走向的橫街。舊時的長安街是封建統治的中心。過去稱長安街是指從東單至西單,長度為7.4華裡。通常說的「十裡長街」,則是指建國門至復興門的距離,長為13.4華裡。所說的「百裡長街」是指通州至石景山的距離,全長84華裡。所謂的「十裡」和「百裡」均是泛稱,並不是確切的數字。
長安街是北京市的一條東西軸線,起建國門,西至復興門,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座落於長安街中點的北側,長安街也被稱為「神州第一街」。長安街修築於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東西平行走向的長安街,與縱橫南北八公裡長的御道中軸線,在天安門前正好垂直相交成準確的十字型經緯座標中心點,從而構成了北京城座北朝南,街巷縱橫的總體布局。 清王朝滅亡後,內城牆中東西兩側的建國門與復興門在民國二十九年(1940)被打開的。新中國成立以後,街面被展寬為50-100米,東西長安街的延伸線東達通州,西抵石景山,總長50公裡,有百裡長街的美稱。長安街在北京,以致全國的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國的象徵——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就在長安街上,長安街兩側還有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和其他中央政府的機關。
明十三陵景區
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裡。距離北京約五十公裡。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
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裡,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中國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蹟,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