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熊孩子」,指的就是那種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們有時候的確很可愛,但是大哭大鬧的時候實在很讓人心煩。如今一個家庭孩子少,得到的愛更多,讓很多孩子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但是父母一味地去順從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年關之前,趙女士一家三口去逛商場置辦年貨。還沒置辦好,女兒說自己口渴想要喝飲料。但那時,趙女士和老公正在興頭上,就跟女兒說等一等就給你買,結果逛著逛著就忘記了這個事情。
雖然大人忘了,但小孩子卻一直惦記著。女兒看到自己的媽媽試衣服試得不亦樂乎,卻把自己的飲料忘到了九霄雲外,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抬腳就踢了趙女士三下。趙女士認為孩子耍小性子倒沒放在心上,但是孩子爸看見自己的女兒居然這樣對孩子媽,也抬起腳踢了女兒三下。
一直備受寵愛的小女孩哪見過這樣的場面,頓時嗷嗷大哭起來。孩子爸並沒有安慰孩子,而是對女兒講:我把你踢疼了,那你踢媽媽難道媽媽就不疼嗎?飲料會給你買,但是你不能用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做是不對的。小女孩聽了爸爸的話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和媽媽道了歉,孩子爸的這種行為也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
孩子在幼年時期很難去管理自己的情緒,大吵大鬧的發脾氣是常有的事,家長要怎樣引導孩子去積極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會伴隨孩子一生。要想孩子能夠做好情緒管理,首先自己就應該做好情緒管理。有很多夫妻在吵架的時候不會避開孩子,孩子把父母大發脾氣的樣子看在眼裡也記在了心裡,這很容易使孩子在解決問題時也採用這種不恰當的方式。
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也是小大人,要傾聽他們的需求,不要敷衍了事。就像上面的趙女士一樣,其實孩子已經嚷嚷了很久想要喝飲料,家長耐心地對孩子說等一下就給你買,安撫孩子的情緒,或許就不會出現小女孩踢媽媽的事情發。家長要能及時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及時引導,對症下藥。
家長要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煩惱,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開導。如果孩子的情緒依然無法得到好轉,就嘗試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他們出去運動,例如跑步、踢球都是非常好的方式去宣洩情緒。找一個空曠的地方把自己的煩心事喊出來,等到心情平復了再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的確做了錯事,就像是上面的小女孩踢了自己的媽媽一樣,家長要給孩子一個教訓。孩子爸爸反踢孩子三腳,或許不是最合適的方式,但的確能讓孩子記住我這樣做是不對的,是會受到懲罰的。有很多孩子就是典型的不吃苦頭就不會長記性,獎懲分明更能讓孩子對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的印象深刻。
孩子處在幼年時期,開心就笑,難過就哭,生氣了會打人,這是他們表達自己情緒最直接的方式,但是有些方式不夠合理,還需要家長能夠正確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慢慢長大,學會怎樣管控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