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海洋科學專題營在青島成功舉辦。來自黑龍江、吉林、河北、安徽、甘肅等地的105名營員參加了本次專題營活動。在為期一周的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聆聽專家的精彩報告,參觀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開展「探秘海洋」課題研究,進行潮間帶海洋生物採集及標本製作,全方位體驗海洋科研的樂趣。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共同發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2014年起承辦海洋科學專題營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了6屆。本屆專題營設計了一系列融海洋與科學於一體的活動內容,讓營員們充分領略海洋魅力,感受創新文化。
聽標本「講」故事
中科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是我國規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收藏各類海洋生物標本80多萬號,如今已成為一個集海洋生物標本收藏、海洋生物分類研究、海洋科普知識宣傳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現代化標本館。
從中國海域到南北極,從沿岸、潮間帶、海洋水體到數千米深的海底,館內各種標本應有盡有,營員們一邊參觀,一邊發出驚嘆。
有「貝王」之稱的最大雙殼貝類硨磲、被譽為古代味精的海腸、神似古希臘神話中蛇髮女妖的海盤車……極端的深海環境孕育了神奇多樣的海洋生物,而在這些生物身上也蘊藏著各種有趣的知識和故事。
「長」滿濃密「白髮」的生發石猶如一位頭髮花白的老翁,路過生發石標本時,學生們紛紛駐足觀看。
「實際上,這些『白髮』是一種藻類的莖。這種藻叫作大傘藻,它在海裡生長時會長出像睡蓮一樣的綠葉,並將莖基部的假根附著在石頭上。大傘藻衰敗後,它的葉子會隨之脫落,而鈣化的莖卻仍然依附在石頭上,於是便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看著大家好奇心十足,講解員耐心解釋道。
密封在玻璃櫃中的紅珊瑚標本猶如一樹永不凋謝的花。講解員告訴大家,珊瑚是腔腸動物,活的珊瑚蟲具有吸收鈣質製造骨骼的本領,當珊瑚蟲死去,新的珊瑚蟲又會不斷生長,日積月累便形成了那些千姿百態、顏色各異的珊瑚。「紅珊瑚的生長速度非常緩慢,一棵成熟的紅珊瑚株的形成往往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學生們個個聽得目瞪口呆,忍不住趕緊用手中的相機拍下眼前這個「奇珍異寶」。
多種方式探訪「海洋」
來到海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中心展廳,工作人員通過交互式觸控屏、三維實體球、LED大屏等多種形式,向營員們展示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龐大多樣的數據資源、數據產品和專題數據應用。介紹中,豐富多樣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海洋科學考察船隊的調查航跡,以及生動的深海科考視頻等,引來學生們的陣陣驚嘆。
通過本次參觀,營員們近距離地見識了奇妙的深海世界。一名帶隊老師表示,此行開闊了學生們的視野,極大豐富了他們的海洋知識,大家對於海洋的興趣更濃了。
變身「海洋科學家」
隨後,營員們還走進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圍繞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洋腐蝕防護等主題,分組開展了「探秘海洋」課題探究。《海洋環境電偶腐蝕研究》《監測海草床分布特徵的多元手段》《鼓蝦科形態學分類研究》《拉曼光譜探秘海洋微塑料「真身」》……這些聽起來高深複雜的課題,引領學生們開啟了一段段奇妙的藍色科研之旅。
「探秘海洋」課題探究突出海洋科學研究特色,營員們在科研人員的引導下,完成了課題立項、樣品採集、實驗操作、報告撰寫和結題答辯等環節。
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要數樣品採集和實驗操作了。簡短的海洋生物分類、採集及標本製作知識培訓後,科研人員便帶領學生們來到青島第二海水浴場,現場採集潮間帶海洋生物。
在清涼的海風中,學生們開始了海洋生物標本的採集。一個多小時過去,每個人都收穫滿滿。帶回採集來的成果,接下來便是製作藻類標本。科研人員首先為大家講解了標本製作的步驟,並演示了標本夾的固定順序,在「實戰」環節,學生們先把海藻清洗乾淨,然後鋪平,再寫上海藻名稱及採集時間、地點,最後把標本用標本夾固定好。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動手實踐,學生們順利完成了海藻標本的製作,看著親手製作的標本成品,大家別提有多高興了。
在開題論證和結題答辯環節,每個實驗組會推薦一名營員代表上臺做匯報,活動還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現場點評指導。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樣不僅保證了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也讓學生們在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充分感受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樂趣。
來源:中國海洋報
記者: 王 晶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