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咱們的《從零開始學傷寒》系列課程姑且算是踩著第二期的尾巴,半隻腳踏進第三期了。在接下來的課程中,王老師也會繼續給我們講解《傷寒論》的內容。而我也會嘗試著在每節課後,整理出一些有趣的、有啟發性的知識點,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大家多多交流溝通。
在上周六的課程中,王老師接著上上節課,接著講第 24 條的風池、風府的問題。由於風池是足少陽陽維之會、而風府是陽維督脈之會,都涉及到了奇經八脈的問題。所以王老師也就先簡單講了一下奇經八脈的來源問題。至於具體展開,估計得等到講《難經》的時候了。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從無機物、有機物,變成一個生命,這是一個極大的進步,也是一個極其不可思議的發展。而這種進步,在經脈上的體現,首先便是衝脈。
我們可以看到,《內經》中描述衝脈為「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從裡到表、從內到外的單向過程——這一點,正好與我們所強調的「生命的本質是時間」「生命的單向性」相符合。
而與此同時,生命還需要一個屏障,用於隔絕生命自身與環境,否則就不足以構成生命這樣一個「低熵體」——這就是任脈、督脈、帶脈所起到的作用。至於任脈、督脈、帶脈的區別,則與環境、與引力有關,暫且按下不表。
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有了衝任督帶這四條經脈,我們就可以完成生命最本質的特徵——也就是所謂的「新陳代謝」,或者用薛丁格的話,「成功去除所有因存活而不可避免地產生的熵」,或者,我們也可以拿百度百科的話來說,「把內部的混亂程度轉移到體外」。
總而言之,衝任督帶這四條經脈,是和「生命」本身直接掛鈎的。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接著來說陽維脈、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這四條經脈,王老師把它們歸結成為「生命進化過程中的遺蹟」——也就是中間產物、臨時政府,或者說,蓋房子用的腳手架。
根據進化論的內容,生命在從形態結構及功能由簡單、相對不完善到複雜和相對完善的改變過程中,逐漸長出了四肢(當然也有可能是好多肢)。而這種生長,是存在著一定的失敗機率的——或許霸王龍那嬌小的前肢,就是失敗的結果也不一定呢。
而陽維脈和陰維脈,正是下肢、或者說後肢出現過程中,為了提高成功率而設立的臨時政府。
至於陰蹻脈和陽蹻脈,則要晚於陽維脈和陰維脈——它們是人類直立過程的中間產物。
因為人類選擇了直立行走,導致身體所有的重量最終都需要由雙腳來承擔,雙腳就只能更加地專業:骨骼增大,並且專注於負重和走路這兩件事,別無它用。而這個功能的演變,是由陰蹻脈和陽蹻脈來監督執行的,所以這兩條經脈才會「起於跟中」。
而在今天,在已經進化完成的今天,陽維脈、陰維脈、陰蹻脈和陽蹻脈這四條經脈的功能,早已經完成,於是它們也就光榮地退了休,成為了某個時代的遺蹟,而不發揮過多的用途。
正是因為如此,在《內經》中,對於這四條經脈的描述著實少的可憐,《難經》也只是在《二十七難》到《二十九難》中提了幾句,還語焉不詳、沒有展開。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奇經八脈本身就可以分為兩類經脈,一類是衝任督帶這四條經脈,是維持生命最本質特徵的經脈;一類則是陽維脈、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這四條經脈,是某個時代的遺蹟,是蓋完房子之後還沒來得及拆完的腳手架。
這就是奇經八脈的來源。
到了這裡,可能大家還有點懵:我知道了這些,對我學醫有什麼幫助呢?
幫助當然有很多,比如可以更好地理解奇經八脈的走向,可以更好地理解奇經八脈的疾病是為什麼。當然了,涉及到臨床的話,最關鍵的,就是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為什麼中醫的急救,更多的是灸奇經八脈的穴位,尤其是任脈和督脈的穴位。
這是因為任脈和督脈直接與生命掛鈎,這兩條經脈上的穴位,更能夠調動身體內部的精氣。
反過來說,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輕易地灸這些穴位,也正是因為它們更能夠調動身體內部的精氣。
好的,這就是王老師在本周六講的一部分內容,雖然沒有展開講奇經八脈,但至少也讓我們對於奇經八脈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
當然了,大家肯定還會有不少問題:比如說,上肢的發展是否和某些經脈有關係呢?如果有,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這些問題,就留給大家思考和發揮啦~
最後,在寫這篇推送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幾本很有趣的小書,涉及生命與進化,推薦給大家:一本是《瘋狂人類進化史》(史鈞著,重慶出版社),另外一本則是《生命是什麼(附《我的世界觀)》(埃爾溫·薛丁格,北京大學出版社),對沒錯就是那個「薛丁格的貓」的薛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