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科動物給人的印象就是,體型嬌小,動作敏捷,而且戰鬥力爆棚。伶鼬、香鼬、白鼬等不少鼬科動物,都敢以小博大,因此名聲在外。然而,勇猛的貓科大家族裡都有「病貓」,鼬科動物裡也有戰鬥力很弱的成員。
浙江黃巖茅畲有村民打開戲臺的房門後,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發現一隻2-3斤重的小動物。它長長的嘴巴,鼻子像豬,臉尖尖的像老鼠,一看就是一隻鼬獾。
鼬獾作為鼬科的一員,與「平頭哥」蜜獾是遠房親戚,可是它的戰鬥力實在太弱了,卻連小狗都怕,被稱為戰鬥力最弱的鼬科動物。以致人們說到鼬科動物,總難以想到它。
01臉上有白斑,還長著「豬鼻子」, 常用鼻子拱土找吃的
鼬獾屬於鼬科、獾亞科、鼬獾屬,雖然知道它的人不多,但它的別名不少,魚鰍貓、白鼻狸、白額狸、山獾、豬仔狸,都是人們根據它的形象特性取的名字。
鼬獾的吻部突出,仿佛長著一隻「豬鼻子」,眼睛周圍及額頭有明顯的白斑,整張面孔有點像花面狸。
體重約1-1.5千克,體型小巧,但是它身上覆蓋的毛髮顏色卻多變,體背及四肢外側淡灰褐或黃灰褐色、暗紫灰色到棕褐色。
最明顯的是,鼬獾從頭頂至背中央,有一條白色的縱紋毛髮。尾部針毛毛尖為灰白色,向後逐漸增長,色調減淡。
鼬獾棲息在河谷、丘陵及山地的森林、灌叢裡,常在低山常綠落葉地帶活動,有時候會去有人的村莊、農田找吃的。
也許是因為行動遲緩,沒有敏捷的身手,捕食不到靈活的小動物,所以鼬獾主要以小魚、小蝦、蚯蚓、泥鰍或蝸牛、昆蟲等為食。
好在鼬獾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且不挑食,不僅吃葷腥,還吃植物的根莖、果實,不用費多大勁去捕食,就能養活自己。
覓食時有個特點,那就是經常會用突出的「豬鼻子」去拱土找吃的。它經常去乾涸的水溝或小溪邊,嫻熟地用鼻子扒開鬆軟的土,腳爪輔助翻掘,然後尋找土裡的蚯蚓、昆蟲來吃。
02戰鬥力最弱的鼬科動物,連小狗都怕,卻一點也不怕人
鼬獾既沒有鋒利的牙齒,也沒有鋒利的爪子,小巧的體型也限制了它的「戰力」發展,使得它面對天敵時,連一點抵禦能力都沒有。
所以它總是在夜間出來活動、覓食,避免碰上獵食動物。如果遇上危險,立刻鑽入洞中,或者藉助天然巖石縫隱蔽起來。
活動範圍小而固定,會沿著山梁往返穿行。它認為熟悉的地方比較安全,所以每天的活動路徑比較固定,所以留下了一條「獸徑。
鼬獾是鼬科動物中,戰鬥力最弱的,也是最笨拙的一員。儘管鼬獾生性膽小,但它卻不怕人。曾多次出現在有人的村莊與城市。
不久之前,在江西一村莊裡,村民發現一隻受傷的鼬獾,將其帶回家妥善安置,它見到小狗,害怕得瑟瑟發抖。等它傷好之後,放歸山林。
在雲南昌寧縣也曾有鼬獾出現在居民小區裡,人們發現它時,它被一隻小狗吠得躲在牆角。此外,在福建、廣東等地,都曾有野生鼬獾出現。
這傢伙一點也不怕人,在有人的城市裡也敢「橫行霸道」,甚至在人們面前呼呼大睡,毫無警惕性,也許是知道人類不會傷害它們吧!
關於鼬獾在野外的情況考察很少,但從它多次出現在各地出現,說明鼬獾的分布較為廣泛,種群數量也比較穩定。
03擅長用鼻子挖洞做窩,白天躲在洞裡不出去
鼬獾雖然弱,卻也有一項值得一說的技能,那就是它擅長用鼻子打洞。看來有個長鼻子挺不錯的,不僅能用鼻子翻土找吃的,還能用鼻子打洞做窩。
它會選擇在地勢陡峭或者草木茂盛的地方打洞,因為隱蔽性比較高,不被發現,才能住得安心。洞口通常是圓形的,糞便就拉在自己的洞外邊,總是散發著一股濃鬱的臭味。
鼬獾一般都是晚上出去,凌晨回到洞中。白天就待在洞裡不出去,偶爾會去洞穴周圍的草叢裡旅旅遊、散散心。
出了洞穴,鼬獾的腹部幾乎貼到地面,常常的鼻子,貼著地面,仿佛在嗅聞著什麼,慢慢地探索式前進。
就算白天出了洞,鼬獾也不會離得太遠,一旦遇到危險,就可以立刻潛回洞中。生性膽小,行動遲緩,但很清楚一個道理,謹慎一點,低調一點,才能活得久一點。
結語
長著「豬鼻子」的鼬獾,雖然是平頭哥蜜獾的遠方親戚,但卻沒有一點像平頭哥的地方,膽小到連小狗都怕。不過,鼬獾也有自己的特性,以及在自然生存的法則。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央廣網、中國動物志、人與自然、知識就是力量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