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到《哪吒》,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關鍵詞就是&34;,雖然在電影播出結束後也出現了許多爭議的聲音,覺得這部電影被過譽了,有人說從製作到立意都不值得這麼高的分數。
但我不是專業的電影評論者,今天也不和大家一起再圖解回看一遍《哪吒》,而是想和從育兒角度談談《哪吒》裡面的兩個個性非常鮮明獨特的兩個角色:申公豹和太乙真人。
主角哪吒和敖丙已經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但是大家一定還不會忘記是元始天尊的兩個風格迥異的徒弟,今天就想和大家談談從申公豹的&34;和太乙真人的&34;我們能學到什麼。
為什麼會選他們兩個人?當然是因為今天的標題:自我效能和自尊。
所謂自我效能,就是一種對自我能力的信仰。
而自尊,就是自我價值的判斷。
先來看看申公豹,說起這位仁兄,很多人一開始覺得可恨,但後面也覺得他很可憐,因為他好像代表生活中很多努力學習,卻始終考不到高分的人。
他對自己的要求和認知都很高,在元始天尊的徒弟中,他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勤奮無人可比,也從來都不把太乙真人這個吊兒郎當的師兄放在眼裡,為了達到他人的認可可以不擇手段,只是努力的方向錯了,導致一切崩盤。
但是如果我們從&34;的層面來評價他,那他無意識&34;的典範。
他心中的那股&34;的勁就是對自我能力的強信念。
申公豹擁有如此強大的自我信念,本應該能前途無量,但是他卻是一個自尊感極低的人。
這一點體現在他聽到別人說他&34;,或者常常會生氣自己&34;,這些都實際從側面表現出了申公豹的不自信、低自尊的人格特質。
他認為自己不受天宮的重視,是因為自己&34;的身份,所以即便是走在計謀多端的路上,也仍然會忐忑不安。
可太乙真人就不一樣了,他比起申公豹,可以說是一個對自己標準設立很低的人,但他的樂觀豁達卻是很多人都羨慕的。
這點我們其實可以從他的日常看出來,隨便一點小酒就能滿足他,對師父交待給他的事情不上心,他的自我價值標準也很低,因為比起申公豹想要竭盡全力進入十二金仙的行列,太乙真人則毫無在乎。
但太乙真人卻是高自尊的,畢竟他就像生活中那些不用怎麼努力就能獲得金錢地位的人,他即便身材肥碩,但他樂天善良的性格十分受人喜歡,周圍人都對他畢恭畢敬。
其實兒童的自我效能和高自尊並沒有任何包含的關係,而且沒有人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到高自我效能和高自尊,但是我今天為什麼要強調這兩點呢?
因為就算孩子無法在所有方面兼得這兩種特質,我們依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無限接近兩種特質。
其實對於中國家長來說,非常擔心孩子的一個問題就是:無法獨立。
獨立意味著孩子要敢於直面困難、擁有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不依附他人、在面對挫折時有良好的心態。
這樣總結下來,孩子要想勇於解決困難,那就一定要有高自我效能感;孩子要想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就一定要有高自尊。
申公豹就是一個很較真的角色,他認為自己並不比太乙真人差,但是卻不受師父的重視,這讓他有種&34;的性格。
其實這個性格如果能用於孩子對待生活挫折和困難上,那就有足夠的上進心支撐他們奮鬥向前,如果孩子如太乙真人般&34;,那顯然他們容易陷入迷茫倦怠的心態。
在電影中,申公豹的較真和太乙真人的佛系,顯然是後者更加出彩。但是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我們也需要肯定申公豹的這個特質。
美國心理學研究發現:科學領域的天才和傑出人物都具備高自我效能感。對解決問題的興趣,就是科學家揭開一個又一個未知之謎的關鍵。
但我們也需要考慮,當孩子面對失敗,即便擁有高自我效能,但可能由於閱歷、能力、年齡、性格等等的限制,無法解決困難,這時候孩子如果沒有高自尊,就會很難面對自己的失敗,害怕被人批評、被人比下去。
這時候,&34;的樂觀豁達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你的孩子在生活中很低自尊,家長一定要進行情緒上的紓解,以免孩子持續陷入低谷狀態,再難走出。
特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時,可能不願在家長面前擺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可能會用一種不在乎的狀態來掩飾自己,。
不止一項研究表明,不僅高自我效能對人的幸福感會產生影響,高自尊也是人幸福感的源泉。
要想培養孩子的高自我效能感,又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心,最好的辦法是設定一個符合孩子能力和預期的目標。
1、不給孩子施加壓力,只談短期目標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規劃未來,幫孩子想好所有的事情,甚至連孩子工作結婚都恨不得全權掌控,但是這樣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壓力,還會挫傷孩子的自尊。
因為這些事情對孩子來說還太遙遠,而家長的控制欲不可避免地要讓孩子往高處走,但卻沒有關注到孩子遇到的各種困難。
只和孩子談短期目標,不僅會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於當下,而且這樣孩子才更能具象地面對現下面臨的困難,一步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同時也不會為將來的壓力而心態崩潰。
在每一個階段孩子都往預期方向走,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目標後獲得自我效能感,從這一角度來看,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還能獲得相應的自尊。
2、父母收好控制欲,只談與年齡相符的目標
即孩子到什麼年齡關注什麼事,小學不去設想中學,中學不去設想大學。
這可能和很多人的價值觀不符,不是要做好準備規劃人生嗎?
但實際上我們要明白,孩子不同於成人,他們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就像你要一個三歲小孩立馬去學高中知識,或者讓一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寶寶去規劃未來的工作,這些都是不符合實際且浪費時間的。
腦科學家證明:所有家長認為的&34;的行為,其實對孩子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每個年齡都會有能力、腦力、閱歷的限制,所以&34;才是真理。
最後需要提醒家長的一點是:孩子在自我效能感提升的過程中,經歷幾次挫折並不會影響孩子的自尊。
因為一個高自我效能的孩子,往往會因為過於自信而放鬆警惕,隨後因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面臨挫折失敗,心態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我們在肯定孩子高自我效能的同時,也需要提出建議,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我是小F媽媽,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