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人中間流傳著一則笑話。在沒有翻譯陪同的早晨,一位日本首相與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擦肩而過。有政府官員提前教他:「你應該先打個招呼,說一句『How are you(你怎麼樣)?』柯林頓肯定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我很好,謝謝你,你呢)?』那你就回答『Me too(我也是)』。」可惜,日本首相的發音太不準,柯林頓只能聽到:「Who are you(你是誰)?」柯林頓以為對方是開玩笑,所以笑著回答:「Oh,Im famous Hillarys husband。And you?(我是大名鼎鼎的希拉蕊的丈夫,你呢?)」日本首相認為能溝通,滿臉喜色地回答說:「Me too(我也是)!」笑話歸笑話,日本人的
英語說得不怎麼樣,卻是有目共睹。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情況,日本文部科學省官員23日表示,已經決定強化小學英語教育,把英語課從五
年級提前至三年級,同時列為高年級必修課。
2020年開始實施新制度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現行的小學英語教育制度,是從2011年開始實施的。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每周必須上至少一節英語課。不過,這些英語課程以簡單對話、書寫、唱歌和遊戲為主,而且不是必修課。
改革後,小學高年級英語將成為必修課。五、六年級的學生將使用政府批准的英語教科書,每周上3節英語課,掌握基本讀寫能力並接受考試。而英語課的教學也從原來的五年級,提前至三年級。按照計劃,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周至少要上1-2節英語課,但無需參加考試,以免他們失去學習興趣。
報導還說,日本文部科學省將於明年開始在中央教育審議會上進行協議,開始著手修改學習指導要領,並計劃在2020年開始實施這一計劃。日本政府希望,新的課程設置能讓學生更早接觸英語,以便培養國際化人才。
日本人和英語就像一對冤家
圍繞著英語教育,日本國內一直有著非常大的爭議。早在明治時期,英語曾一度進入過日本的小學課堂。當時的日本,剛剛推翻幕府統治。為了「向世界尋求知識」,明治政府往國外派遣留學生,往國內招募外國人當老師。他們如痴如狂地學習英語,甚至一度還想把母語廢了,立英語為國語。在當時,只有完全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才會那樣做。「從獨立國家這一點來考慮,這樣的教育完全是一種屈辱。」旅日學者李長居說。與全盤西化主張相對的,日本的民族情緒也在高漲。到了1942年,日本與美國開戰後,這種民族情緒更是達到了頂點。原本的「文明話」英語,一瞬間變成了只有畜生和魔鬼才說的「鬼畜話」。外來語統統都改用日語,地名也恢復使用漢字。
日本投降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戰敗的那一天,日本人跪在皇宮前哭天搶地。有個叫小川菊松的出版人,恭聽了昭和天皇宣讀降詔,抹了抹眼淚,立馬籌劃出版《日美會話手冊》。編輯用一夜工夫擬出日文原稿,找人譯成英文。這本粗製濫造、只有32頁的小冊子後來賣出了360萬冊,若不是紙價飛漲,還將印下去。
小學提前學英語是安倍的主意
時至今日,有關英語教育的爭論還在繼續。要不要把英語列入小學生的必修課程?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日本教育界。力主日本小學生必修英語的代表人物,是前東京外國語大學校長中島嶺雄。他認為,日本越來越需要從世界的其他地方獲得信息,同時還要向國外發出信息。而英語恰恰是在國際社會被用作交流的工具。日本著名心理語言學家、慶應義塾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教授大津由紀雄是堅決反對小學生學英語的。他認為,日本在小學開設英語課不會帶來好的結果。這只是在看到鄰國(特別是中韓)已經在這麼做後的「膝跳反射」。不過,這場爭論很有可能隨著去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臺而終結。《讀賣新聞》說,這次小學英語教育改革正是來源於安倍今年5月的建議。
最近,在申辦2020年奧運會最後陳述時,包括首相安倍在內,幾乎所有日本發言人都用英語發言。而在以往,日本首相在電視上常見的情景是—站在歐美領導人中間鬱鬱寡歡。如今讓不少日本民眾覺得很新鮮,也很自豪。他們感到,有了會說英語的官員,「日本這才成為正常的國家」。
新聞延伸>>
能把英語說溜的人
日本人很羨慕
日本人素以勤奮和善於模仿著稱,惟有一樣東西始終學不好,那就是英語。2010年的託福考試中,在30個亞洲國家的排名裡,日本排到了倒數第四,甚至連朝鮮都不如。
在許多專家看來,日本學生沒什麼問題,問題出在老師的教學方法。雖然近年來日本英語教育有所改進,但幾乎還是注重應試教育。旅日學者毛丹青說,日本每年都有名目繁多的英語資格考試,一貫注重文章的解釋與應用,很少考察實際操作中的口語能力,最典型的是國家旅遊局的資格考試。
「日本人的發音元素缺少輔音,大都直來直去,清一色的元音,說起話來震動聲帶,很少用鼻腔音。像『R』這樣的音發出來就挺可怕,舌頭往裡面卷,另加嘴巴小,聽上去變成了『鹿』的音。」毛丹青先生如是說。
除了語言環境、發音上的原因,日本人說不好英語,可能還有文化心理因素。日本人比較追求完美,學英語也一樣,沒有把握不敢張嘴說。在工作上這是一種美德,而學外語恰恰需要「厚臉皮」。
最近,《朝日新聞》記者木本一彰在網上分享了他的手記。這位日本記者在香港工作時,注意到一個特別的情況:當地的香港人不太講普通話,而中國內地年輕人會說英語的越來越多,因此香港人與內地人用粵語或普通話說不清楚時,乾脆用流利的英語交流。這使得日本記者很吃驚:什麼?你們中國人之間竟也用英語溝通!
(據《都市快報》)
本文來源:城市晚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