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創業者餐飲開店,從找合伙人開始,到選址、選品牌,籤合同,直至最後的裝修開業,各個環節,都有關乎門店生死的要點,一步差池,後續可能就越陷越深,甚至關門走人。
對創業小白或跨界新手來說,餐飲開店一開始可能信心滿滿,實際卻可謂是步步驚心。
餐飲創業如此兇險,普通人創業還能幹餐飲嗎?
當然可以。
其實充分了解餐飲當前經營現狀和發展趨勢,不和巨頭大佬們直接競爭,避開開店籌備中的幾個重要失誤,不打無準備之仗,你也會成為餐飲開店創業成功的少數。
01一、餐飲行業現狀和趨勢。
1、現狀:由開多少變成活多少!
自2015年起,餐飲市場份額以超過10%的增速逐年遞增,到2019年,已由2015年的3.2萬億元增長到4.67萬億元,餐飲門店數也有326萬家增加到2019年的1107萬家。
5年來,餐飲市場份額增加了46%,但門店數卻翻了將近4倍;店均年銷售額也從2015年的99萬變成了42萬,42萬的年營業額,僅相當於一家200平米餐廳一個月的營業額。
可想而知,在海底撈、西貝、百勝中國、金拱門這些巨頭之後,更多的中小餐廳一年甚至連42萬都做不到,餐飲行業,已經成為進來一片,倒下一片的紅海。
曾經創業就幹餐飲,中國14億人口的吃飯生意,一定好賺錢;據2019年的數據,新增的餐飲商家數超過300萬家,但關閉註銷的餐飲商家數也接近300萬家,幾乎1:1的陣亡率。
餐飲行業已由增量競爭轉變為存量競爭的時代,一年開多少家店,賺多少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開多少家、還能活多少家的時代來臨了。
2、餐飲行業未來趨勢
①、巨頭、龍頭仍會開店,但極為謹慎。
餐飲行業競爭白熱化,開店變成守店,曾經的計劃開多少變成計劃活多少。
巨頭連鎖品牌實力雄厚,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品牌更有號召力,到哪都能帶流量,不但是各大商家爭搶的香餑餑,還能拿到更多的最好位置、最優惠的商務條件、更長的免租期,甚至還有豐厚的裝修補貼。
用你的錢開我的店,何樂而不為呢?
雖然如此,連鎖品牌對開店計劃的審核也更加嚴格,對商圈數據、人口基數、消費水平、周邊氛圍等硬性指標越來越嚴,新商圈、新項目的基本不再考慮,甚至部分連鎖品牌更在2020年採取了低效門店關店、暫緩或取消原定開店計劃的戰略。
當然,也還是有些巨頭,樹大抗風,在行業低谷的時候,逆勢擴張,抄底圈地。當別人一片惶惶之時,自己卻已佔領行業大片江山。
但總的說來,即便巨頭開店,也極為謹慎,能不開則不開,不能開絕不開。
②、市場下沉,大店少開,多開小店。
餐飲行業,重資產高投入,資金沉澱太大。
一家200平米的餐廳,投入需要120萬左右,三五百平的餐廳,投入更是數百萬資金。但投入錢之後,若經營正常,回本周期需一到兩年;若選址失誤,可能就直接是百萬資金打了水漂。
在餐飲行業普遍守店的情況下,"地主家也沒餘錢了",大店不敢多開,不僅投入大風險高,回本還長。
不如開小店?向下沉市場進軍。
海底撈近期陸續開出的十八汆、撈派有面兒等快餐品牌,西貝正在籌建即將開業弓長張,不正是體現了餐飲開店向小發展的趨勢麼?
最大眾的、最剛需的餐飲消費,投入小,來錢快,即便失敗了,也不會傷筋動骨,或許這便是巨頭們爭相搶食小店老闆飯碗的原因吧。
未來,大店開得少,小店可以開,將是長期趨勢。
③、數據化、線上化,餐飲零售化。
一片餐飲紅海中,如何從刀槍劍雨、水深火熱中闖出一條路,成為最後活下去的那個?
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讓餐飲行業徹底明白,僅僅靠門店堂食的單一消費場景支撐業績和生存,風險太大,並且面臨的競爭太激烈,生的機會越來越小。
但疫情中能做外賣的小店,卻活的不錯。甚至迅速上馬速食、半成品菜的連鎖品牌,也在疫情期間為自己走出了線上的一條活路。
餐飲零售化、線上化,便成了未來餐飲行業活下去的另一條腿。
對門店進行數據化改造,對產品線進行線上化研發,實現餐飲零售化,線下可進超市,線上可做電商,必將是餐飲行業的未來。
④、去租金化,扣率合作將成為更多可能。
疫情後實體商業受困於營收上不來和房租成本下不去的雙重壓力,一些非實力企業關店倒閉現象較多,這對今後餐飲品牌進駐商業體的合作方式,也提了個警醒。
餐飲行業主流的固定租金或兩者取高的合作模式,對困難場、新開場、一般品牌來說,生存壓力巨大,往往在沒度過生存期就被租金壓垮。
但若參照零售業態採取扣點合作形式,就可以在經營初期,付出相對較低的租金成本,讓門店能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經營改善上去,為今後的業績提升打下良好基礎。而隨著門店業績越來越好,商業甲方所獲得的租金收益也會越來越高。
相信在後疫情時代的餐飲行業,餐飲合作方式上也會更加靈活。
02二、哪些店會關,哪些店能活?
1、中間層關店率居高不下。
這是一種不好的橄欖效應。
如果把餐飲行業比喻成一個橄欖球,一端是高大強的連鎖實力巨頭、地方龍頭型品牌,另一端是輕巧靈活的快餐小吃麵線類的小店夫妻檔,中間段則是無數成立兩三年、三五年的一般實力品牌,或者是更多沒有實力的個體老闆、幾個合伙人轉行跨界創業的加盟品牌,資金實力弱、經
營管理沒有體系,抗風險能力更弱,關店率也最高。
事實上,2020年疫情後復工以來,關店不斷的,絕大多數都是這種兩三百平米的餐廳門店,因為沒有營收,資金斷流,不得不關店止損。
即便在正常時期,各大商業體中,這類門店也是汰換率最高的。
在蘇州,某新城核心商圈內的一個新開購物中心內,開業三個月內,200平米左右的餐廳,在疫情到來之前的12月底,便已陸續關掉了10來家。剩下的幾家也在年後復工後不久,不得不斷了最後的念想,徹底關門。剩下來的,是海底撈這樣的全國連鎖巨頭,或者是三兩家地方餐飲龍頭品牌,當然還有地下負一層地鐵口連通街區的一些小餐飲。
餐飲行業的陣亡率,正如橄欖球的橄欖效應,最多的,還是中間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