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之前呢,大米醬首先跟小夥伴們百科一下什麼是條形碼,商品的條形碼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條形碼(barcode)是將寬度不等的多個黑條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排列,用以表達一組信息的標識符圖。常見的條形碼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條(簡稱條)和白條(簡稱空)排成的平行線圖案。條形碼可以標出物品的生產國、製造廠家、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郵件起止地點、類別、日期等許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政管理、銀行系統等許多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數據來源:百度百科)
1948年,伯納德·塞爾沃還是費城煤氣科技學院的一名研究生,一家連鎖超總裁申請院長發明一種可以在收銀臺處自動記錄商品銷售的方法。院長認為這是異想天開。但聰明機智的塞爾沃和他的朋友兼研究生同學約瑟夫·伍德蘭德決心嘗試大幹一番。
由於當時條件有限,實驗的器材和計算科技發展的落後,導致他們的實驗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推動,實驗的機器龐大笨重,資源匱乏。他們設計一個桌子大小的機器,用黑布罩起來阻擋外面的光線進入,在裡面裝一個500瓦的大燈泡。因為只有光線足夠強,才能使從條形碼發出的光線被電影聲音接收器感知到。但由於500瓦燈泡產生的熱量集中後太熱,頭兩張標有條形碼用來識讀的紙就被燒毀了。到了20世紀60年代雷射問世和計算機科技解決了他們所面臨的難點。千分之一瓦的雷射束輕而易舉就能替代500瓦燈泡燒著條形碼的風險。其次,計算機的進步可以十分容易處理條形碼上的信息。
1974年6月26日,第一個條形碼掃描器被安裝在俄亥俄州特洛伊的馬什超市裡。整個掃描系統由4臺掃描器和4個收銀臺上各安裝一個。第一件被掃描的商品是10包箭牌的多汁水果味口香糖。這包口香糖今天仍被陳列在史密森學院的美國歷史博物館裡。
至此,條形碼的運用開始在超市商品包裝,逐漸擴展至郵政分揀、書籍管理、行李託運等眾多行業。
目前條形碼技術已在許多領域中廣泛的推廣運用,在生活中比較典型的應用有以下五個領域:
零售業
圖書館
倉儲快遞物流管理
質量跟蹤管理
數據自動錄入(二維條形碼)
今天我們拎出來聊聊的就是零售業的商品運用部分啦我們平時購買商品時,不管在吃、穿、用、等方面都有個可以掃出來的條形碼,但有些時候我們掃不出來商品的條形碼或者掃出來的條形碼跟實際商品不符合,這時候很多小夥伴可能就會慌張是不是貨不對版?是不是買到了傳說中的三無商品?
「商品條碼是ANCC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主要用於對零售商品、非零售商品及物流單元的條碼標識。「ANCC系統是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國際上稱為EAN.UCC系統。是中國物品編碼中心(Article Numbering Center of China,ANCC)根據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制定的EAN.UCC系統規則和我國國情,研究制定並負責在我國推廣應用的一套全球統一的產品與服務標識系統」。
商品條形碼的編碼遵循唯一性原則,也就是說一個商品只能是用一個條碼,一個條碼只能代表一種商品。
商品的條形碼是從生產到銷售的追溯信息,條形碼查詢中心網站的商品條形碼,可以明確表明物品的生產國,製造廠家,商品名稱,分類品,生產日期等信息。是為了促進商品流通的便捷而設置的,上面並沒有質量的信息,所以不能簡單地通過商品條碼來辨別商品的好壞。造假者如果在外包裝上打上某家公司的名號,再利用該公司的條碼生產同樣的商品,消費者就無法辨認出來,所以利用商品條碼是無法鑑別商品真偽的。
還有第二種情況就是為什麼掃碼結果顯示:未找到相關商品信息是空白時,很多小夥伴馬上警覺起來是不是假貨啊
不是。
首先第一點:條形碼是品牌方在質監局申請了商品的條形碼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傳輸到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伺服器上,在這段期間是無法查詢到條形碼的。第二:商品條形碼是有時間使用期限的,到期之後企業需要繼續付費,才能繼續使用該商品條形碼,否則這條條形碼就會從物品編碼伺服器中心被刪除,之後也是無法查詢到的。第三:商家的內碼沒有在資料庫中心也會匹配失敗,很有可能掃出來的條形碼跟實際商品不符合。(把手機掃成護膚品都是有這個可能)
這下小夥伴們明白了吧商品條形碼既無法辨別真假,也不能掃出全部的信息,更多的商業對於貨品流通的方便管理,也就是說對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沒什麼意義,看說明書和商品介紹不是更直接呀對於有些想要掃出來個真假的,掃不出來就懷疑賣家真假的,快來吃了大米醬這一篇商品條形碼安利攻略吧
聊到這裡我也去掃一掃我的紅酒看看7~
覺得分享還不錯的小夥伴點個關注鼓勵下大米醬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