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詩的作者是項羽。五年的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的失敗、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垓下之戰以前,項羽作別了虞姬,臨行前寫下了這首詩:想我楚霸王氣勢冠於當世,可惜時機於我不利,戰事於我不順,虞姬我該怎麼辦呢。
史書記載,項羽寫完了這首詩,泣下數行,旁邊的隨從同樣跟著落淚。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者,但我們不應以成敗論英雄。項羽的故事千古流傳,項羽的這首垓下歌不失為千古絕唱。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作為項羽的對手,劉邦也是一代人傑。試想,一個四十八歲起兵中老年人,不僅掃平宇內,而且開創四百年的萬裡江山,光這一點,就足以令後人敬仰。
劉邦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在自己的家鄉沛縣。遙想二十多年以前,諸侯紛爭,始皇還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誰能想到和秦始皇相差三歲的他,同樣能夠建立起一個朝代。
這首詩歷來評價很高,被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認為是「秋興之祖」。
天馬歌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
西漢兩百多年歷史,漢武帝自己就佔了四分之一。
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漢武帝都稱得上是一位雄主。前113年,元鼎四年,漢武帝通西域,得烏孫馬,稱天馬,作天馬歌。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的作者是曹操。
曹操是中國最著名的一個人物,他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蒼勁雄渾,讀起來頓生豪氣。
寫這首詩的時候,曹操已經53歲,此時的他平定了烏桓,消滅袁紹殘餘勢力,基本上已經統一了北方。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和後來王勃「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飲馬長城窟行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裡。萬裡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裡卷戎旌。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楊廣是一個極富有爭議的帝王,他大開科舉,通西域,幾乎恢復了漢武帝時期的雄風,但是他濫用民力,開鑿運河,雖然利在千秋,但是給當時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楊廣二十歲的時候就平定了南陳,隨後鎮守江南。所以他的詩歌染上了南朝的綺麗之風,可他畢竟出生於北朝,而且家族中有著鮮卑的尚武之風,因此,他的詩歌豪放之中夾雜著綺麗,也就不足為奇了。
詠日
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逐卻殘星趕卻月。
詩歌首要在於抒發情感,如果沒有情感,文字再漂亮,也無濟於事。
這首詩的作者是趙匡胤。相傳趙匡胤跟隨柴榮徵戰的時候,總有輛車裝滿了箱子,帶在身邊。有人報告柴榮,說趙匡胤私吞財寶。結果趙匡胤當著所有人打開箱子,裡面全都是書。
趙匡胤很難稱得上詩人,因為他的書都是兵法韜略,他對於文人的重視也是相較於武人而言。但是不殺前朝子孫,杯酒釋兵權,確實顯示出了他氣度非凡。
這首詩的氣韻,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