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十二時辰養生法助您健康養生

2020-12-24 文華養生

《內經》指出一天陽氣的變化規律,要求人們按照這個規律作息。早晨陽氣冉冉升起的時候 , 人們應立即起床活動,以助陽氣的生發;日暮陽氣收藏的時候,就應及時休息安睡,以利陽氣蓄積。如果違背陽氣運行的規律而任意作息,身體就會困頓而衰敗。巴馬長壽之鄉的老人一年四季就以太陽的起落為標準,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天天如此,習以為常,自然形成規律的作息。

古人將一天24小時劃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最旺,當令「值班」, 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古代養生家根據晝夜陰陽的變化規律,制定了尤其適合老年人的「十二時辰養生法」, 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1、卯時(凌晨5~7點)

曙光初放,穿衣起床,坐在床上,扣齒300次,轉動兩肩,活動筋骨。再將兩手搓熱,擦鼻兩旁,揉雙目、兩耳;然後以兩手抱後腦,手心掩耳,用食指和中指,擊腦後24次。卯時是大腸經當令,此時最好喝一杯溫開水,以利排便。大便快是陽氣足的表現。

2、辰時(上午7~9點)

胃經當令,胃液分泌旺盛。早飯必須在辰時吃完,因身體太需要營養了。早餐宜食粥、清淡、宜飽,飯後可徐徐行走百步,邊走邊按摩腹部,以助脾胃活動。然後可在室外習練太極拳、劍或練功十八法等項目。

3、巳時(上午9~11點)

脾經當令,陽氣最盛,這時人是最精神的,可從事腦力活動,老年人可看書、寫作或料理家務,此時幹活效率最高。但要注意勞逸結合,疲倦時可閉目養神,使眼睛得到及時的休息。

4、午時(上午11~午後1點)

心經當令,氣血是灌注在心經。這是午餐時間,除要營養豐富、葷素搭配、飲食清淡外,還可以喝點湯,吃八分飽即可。飯後漱口後,最好稍作休息,午睡半小時,以固養陽氣,但不要午休時間過久。

5、未時(午後1~3點)

小腸經當令,氣血灌小腸經。午睡後可看看書報,做少量和緩的活動,喝一杯茶,能幫助腸道的吸收。此時也可邀友弈棋、打牌、聊天,或做做家務。

6、申時(午後3~5點)

膀胱經當令,氣血旺在膀胱經,此時要注意多喝水,但千萬別憋尿。如果有小腿痛、後腦痛、後背痛、記憶力衰退,這都與膀胱經有關。此時是學習和做一些有興趣愛好事情的最佳時間,以品嘗人生百味。

7、酉時(午後5~7點)

腎經當令,氣血走足少陰腎經,這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晚飯宜吃少、清淡、宜早,可以喝點粥。飯後閒庭慢步走走,或看看電視,或上網瀏覽。

8、戌時(晚7~9點)

心包經當令,過於興奮易傷心。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晚上不要過於興奮,或看激烈球賽或看驚險電視劇,都會因情緒過於激動而「傷心」,易損氣血。睡前漱洗,用熱水洗腳,人老了,一定要使腳暖和。要靜心養氣,然後安眠。睡姿採取右側臥位。

9、亥時(晚9~11點)

三焦經當令,氣血走在三焦經。要排除雜念,注意保暖,安靜進入夢鄉,安睡以養元氣。睡時可屈膝而臥,醒時宜伸腳舒體,使氣血流通。

10、子時(晚11點~凌晨1點)

膽經當令補陽氣,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是人的陽氣潛藏最深之時,只有通過睡覺才能養蓄,才能獲得,有助於次日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證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此時要睡好,不可熬夜。

11、丑時(凌晨1點~3點)

肝經當令,肝臟要解毒造血。此時保證熟睡、靜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此時也為精氣發生之時,人以精為寶,宜節制房事。

12、寅時(凌晨3點~5點)

肺經當令,此時是人體陽氣的開始,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肺主皮毛,頭髮和皮膚好不好,能反映出肺經氣血是否旺盛。此時也往往是肺病病人易咳嗽的時間。

喜歡我們可以關注「文華養生」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我很喜歡這句話叫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常常告誡自己要「順天應時」。此句出自《莊子·讓王》篇,原文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吧
    ————————————————           ————————————————《莊子·讓王》中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大致是說,太陽出來了,便出去勞作;太陽下山了,便回家歇息吧。順著老天爺的節奏作息,逍遙自在,箇中的滋味,怡然自得。
  • 文學知識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日落」都是地球自轉的自然現象。
  • 思維導圖帶你了解《皇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十二時辰養生】是古人一天當中的養生法則,也是人體生命日節律。 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時辰之分。養生,不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還要符合一日十二時辰的規律。
  • 畲醫畲藥傳統療法、十二時辰養生法……這場講座乾貨滿滿!
    畲醫畲藥傳統療法、十二時辰養生法……這場講座乾貨滿滿!供稿:陳麗晶5月23日,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到來之際,區科協特邀高級中醫康復理療師為全區科技工作者們帶來了一場「乾貨滿滿」的科學養生知識講座。講座從畲醫藥文化的角度,全面解讀了面對疫情該如何進行科學養生,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工作。
  • 時辰 - 時辰對照表,十二時辰查詢
    教你如何看日晷圖導讀(目錄)十二時辰對照表十二時辰的讀音十二時辰詳解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更」和「鼓」的區分十二時辰養生法(黃帝內經時辰養生)比時辰更小的古代時間單位時辰歷史唐詩宋詞裡的十二時辰十二時辰對應的生肖
  • 南華真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      ----《莊子·讓王》太陽升起時就下地幹活兒,太陽下山了就返家安息,無拘無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間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夠領受。原文出處:   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悲夫,子之不知餘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 文化常識:古代十二時辰計時
    古代勞動人民根據日升月落的規律,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十二段,即十二時辰。十二時辰制大約從西周時期開始施行,漢代為每個時辰賦予了特定的名稱,分別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在十二時辰裡,藏著最詩意的中國
    在《長安十二時辰》熱播的那段日子裡,網上興起了「十二時辰」再創作的風潮……貴州十二時辰,別問問就是壕氣沖天。……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慢慢地把十二時辰過成了一個模樣,似乎離「時辰」本身越來越遠。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十二個時辰起始循環,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 方 方 面 面 。「 日出 而作 , 日入而息 」, 是中國古人從時間中感悟到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節律。在十二時辰日復一日的循環往復中,在作物「一歲一枯榮」的生生不息中,人們早就認識到生命的有限與無限。一生很短,也可以很長。
  • 從子時到亥時,《成都十二時辰》每一幀都很燃!
    被列作「沒點文化都看不懂」的年度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一點宣傳前菜都沒有透露給觀眾竟然悄無聲息開播了!劇中的運鏡、聲效燈光的設計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故事梗概:唐天寶三年,元月十四日,長安,張小敬和李必,攜手在一天之內拯救長安城的故事。
  • 你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疑問,這裡有答案
    近日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又引發了觀者一波「穿越潮」~本期聚珍君說叨說叨,其中的那些知識點。一、十二時辰制具體如何?每個時辰還對應著應景的別致之名: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食時 隅[yú]中 日中 日昳[dié]晡[bū]時 日入 黃昏 人定子時·夜半23:00-01: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夜色最深重之時。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下一句是什麼?也是8個字,一樣充滿哲理
    本期就和大家來說一說詩壇的「大道至簡」之作。首先不得不說的自然是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靜,「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的禪意,在詩佛的經典詩作中我們感受到至簡的力量。其次是白居易,無論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是「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詩魔筆下極簡似乎就等於極美。
  • 讀懂十二時辰,就懂了一生!
    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每一刻當下。      夜半子時(23:00-1:00)夜半,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此時夜已深,千家萬戶早已經入眠。
  • 昆明的十二時辰,且看昆明恆大·養生谷如何演繹
    國產劇低迷期,一部以十二時辰為時間線的《長安十二時辰》,成就了一部國產經典,也帶大眾再次領略盛世大唐。在古代,一個時辰為兩個小時,長安十二時辰實際上就是講述了盛唐長安城的一天,該劇以刻畫人物為主線,而相信很多觀眾在關注劇中主人公的同時,其實更多的還是被其中盛唐長安的繁華景象所折服。
  • 東方的十二個時辰,知多少?
    萬年前,中國步入農耕時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來暑往,季節更替中,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時間觀念,比如時(時辰)。表示時間的漢字中,「時」出現最早。許慎《說文解字》曾注釋道:「四時也。從日寺聲。」四時,又為四季,春種,夏耕,秋收,冬藏,萬物生生不息,循環往復時,也作時辰,古代十二時辰=現在24小時,相當於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
  • 很多人都聽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實後面兩句更經典!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兩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它也極為生動地描寫了上古時代的社會現狀,其實除了這兩句之外,後面還有兩句:」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兩句同樣經典,只是比較少有人知。《擊壤歌》先秦:佚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 讀懂十二時辰,就讀懂了我們的一生
    自漢代以來,古人為每個時辰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讀起來口齒生香。今天,詩詞君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十二個時辰所對應的時間,以及古人對於「事事有時」的解讀,讀懂了十二時辰,也就讀懂了我們的一生。
  • 古代的十二時辰,竟還有如此優雅的叫法
    古代人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 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 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夜半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古歷分日,起於子半」,此時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眸,黑得純粹,人早已歇下,老鼠會悄悄出洞活動。夜半,宜睡眠,忌熬夜。
  • 十二時辰:順天時而動,相地利而為!
    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當下每一刻。 夜半,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此時夜已深,千家萬戶早已經入眠。
  • 十二時辰圖與詳解,原來時間這麼美!
    十二時辰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一晝夜被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