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太浪
1
我最喜歡的童話故事是《皇帝的新裝》:
兩個騙子為皇帝定製了一套「看不見的衣服」,說是用來辯忠奸,結果滿朝文武都將「看不見」說成是「看得見」。
皇帝裸著身子出遊,被一個口無遮攔的小孩指出:「皇帝沒穿衣服!」輿論一片譁然。
有些事即使人人都心知肚明,人人都假裝不見。這就好比當下的社會現象:你不說,我不說,他不說,萬事大吉。
2
賣酒的可以漂洋過海跨省抓人,賣奶的也可以遠程空降跨省抓人。一個商業組織形式的企業,可以強大到動用國家機器解決企業公關危機,這麼簡單粗暴不遮羞,真是空前絕後。
這樣的事情出來,不應該人人自危,兔死狐悲嗎?可有些人還是可以踏踏實實掙黑錢,往日那些公知們排著隊領錢拿盒飯,對著大家喊:一力一力,天下無敵。
哪還管什麼是非曲直?人間正道是發財。
3
還有很多人,情不自禁的為自己所處的陣營洗白。
民間有很多藝人,早年間要經歷走街串巷的賣藝生涯,胸口碎大石耍得好能得來讚賞,耍的不好也能接受「噓」聲,下次再來。
可現在很多人出來表演,還不讓人說半點不好,實在霸蠻得很。你要質疑他的一點小失誤吧,他告訴你做人要包容,誰還不犯點錯誤,就你話多悄悄的~~~
你和他討論的是錯誤本身,他和你強調的是人情世故。有時候還會遇見更加刺耳的言語,你這樣說話,是不是中國人啊,臭漢奸!
隨時隨地可以上升至民族大義,讓人實在無言以對。
細思極恐:大家的是非觀去哪兒了?只有利益、立場,沒有是非、對錯。
4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上過學的人都會背,但大多數人都不去踐行。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是智慧的。
這句話還有更深一點的解讀:坦然面對你所看到的、聽到的、明白的,錯了就是錯了,何必避重就輕。
一碼歸一碼,錯了的我改,批評的我接受,這才是你們愛講的「氣度與格局」。
而不是,我吐槽房價太高生活壓力太大,你給我灌輸愛國主義教育;我說你奏樂表演時有點跑調,你給我說他們那麼努力你寬容一點。
所以耳邊突然冒出韓寒電影裡的一句話: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在我如今看來,這是一句諷刺的話。
就中國是非不分的問題,我問了一下我的母親。
她用自己的話闡述了這個道理:你小時候和別的孩子打架,我也不分對錯,我當然要替你說話,誰讓你是我兒子呢。
「是非」在「親疏」面前,根本就是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