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的幼兒園小班開學,各大媽媽群都異常活躍,大家從孩子入園聊到孩子放學,聊著聊著就嗨了,各種育兒問題也隨之被討論起來。
其中一個媽媽群裡討論了孩子咬人的問題。
話題是A媽媽引起的,她兒子之前在小託班的時候被別的小朋友咬過,所以她提醒大家如果孩子出現咬人的行為,一定要足夠重視,因為愛咬人的小朋友在幼兒園很容易被孤立。
接著,B媽媽也分享了她家3歲兒子前幾天咬人的經歷。
幾家人一起出去玩,她家孩子和朋友家的一個哥哥在一起看手機,這個哥哥的弟弟看到別的小朋友和自己哥哥玩,有點吃醋,就來抓她兒子的臉,她兒子出於自衛就咬了那個弟弟。
事後,她要求兒子向弟弟道歉,她兒子拒絕。
她說知道孩子自衛是對的,但是咬人又是不對的,因此處理起來感覺很為難。
讓孩子道歉吧,感覺委屈了孩子,不讓孩子道歉吧,又覺得對不起人家。
其實兩三歲的孩子愛咬人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如果孩子喜歡咬人、攻擊性比較強,在群體生活中也確實容易被孤立。
那麼如果孩子咬人,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愛咬人的原因有很多個,因此家長在處理的時候也應該先找到孩子咬人的原因,再對症下藥。
很多情況下,孩子咬人只是因為別的小朋友搶了他的東西或者伸手先打了他,孩子為了保護自己,才通過咬人的方法來還擊,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就像上面的那個小朋友,他並不是主觀故意去咬別人的的,只是因為受到了別的小朋友朋友的攻擊,為了很好的保護自己才咬人。
一方面,兩三歲的孩子,詞彙儲備還 比較匱乏,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差,因此很多時候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在某些情境下,如果自己的情感始終得不到別人理解,就會通過咬人、打人等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情感長時間受到家人的冷落,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滿足,那麼孩子就會學著通過咬人等激烈的方式來宣洩情緒,進而引起家長的注意。
這是生理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因為孩子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為了緩解不適,孩子有時會不自覺的咬人。
哺乳過的媽媽可能會有這種經歷,餵奶的時候孩子不小心咬了媽媽一下,媽媽會本能的喊出一聲:「哎喲,疼死我了」,這時候小孩子不會理解媽媽的感受,反而會咯咯咯的笑個不停,並且以後會時不時故意的咬媽媽一下。
因為媽媽誇張的反應,讓孩子感覺咬人這件事情很好玩,混淆了孩子對於咬人後果的認知。
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出現在0-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用嘴去探索一切,習慣把身邊所有的東西都放進嘴巴裡感受一番,進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但是有些家長由於不了解孩子口腔敏感期的特點,這個階段會通過各種方式阻止孩子用嘴探索的行為,導致孩子在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
這些孩子在日後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出現更愛咬人、喜歡搶別人的食物等特點。
了解了孩子愛咬人的原因,家長的處理方式也應有所差異,不能簡單粗暴的批評了事。
那麼家長不能一味的只批評孩子,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孩子以後不敢保護自己。
最好的方式是和對方小朋友家長溝通,讓雙方小朋友就各自的問題互相道歉。
我們要肯定孩子保護自己的行為,但是應該告訴孩子咬人是不對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那麼家長首先要自我檢討,平時是不是給了孩子足夠的關愛與陪伴,讓孩子內心充滿安全感。
另外,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準確表達情感的能力。
當孩子做出某些情感反應或者行為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的告訴孩子這種情感或者行為應該如何表達和處理,並且創造機會讓孩子學著自己去表達。
那麼家長要隨身給孩子帶一些硬一點的磨牙棒,幫助孩子緩解出牙的不適。
家長只需要協助做好衛生和安全保障工作就好,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與空間,充分利用自己的嘴巴去探索,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出現咬人的行為,家長不要焦慮,也不要過度反應,讓孩子覺得咬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們應該嚴肅的告訴孩子,咬人是不對的,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告訴孩子這個行為給別人造成的傷害與疼痛。
並且要善於共情,告訴孩子我們知道他們是因為什麼原因咬人,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這個基礎上,再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孩子出現咬人行為雖然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長一定不能不聞不問,因為一旦孩子養成了咬人的習慣,糾正起來還是很麻煩的。
未雨綢繆總是更好一些。
我是@陪娃日誌,多平臺親子遊戲達人,專注親子陪伴與啟蒙,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