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改變孩子的命運,培養思考的習慣,從交換開始

2020-08-27 點墨隨心

拿破崙說「思考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思考力的喚醒與提升當然要從小開始。一個孩子能否成才,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從小能否進行有效的思考能力的鍛鍊。正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說:「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加重要。」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生活中,孩子經常會問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為什麼會有太陽?」「為什麼毛毛蟲會變成蝴蝶?」其實,這都是他們好奇心的體現。很多時候,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好奇心的寶貴,或者因為工作、生活的忙碌,未能及時響應和引導,令孩子逐漸失去了探究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好奇行為是小孩子得到知識的一個最緊要的門徑。」孩子的好奇心非常珍貴,它是孩子探求知識的動力所在。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給孩子的未來一個機會。

適度放手,還孩子思考的權利

聽到越來越多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懶,不願動腦筋,一遇難題馬上退縮或求助。每一個不懂思考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提問,大人出於自己是大人的立場,往往覺得有義務給孩子找一個標準的答案。

但你真的知道答案嗎?問題是可能你找出的答案本身就是錯的,即使是對的,也不過就是以我們成年人的思維,把死的知識當作問題的答案硬塞給了孩子。孩子接受的固定答案多了,不會再去主動思考,自然而然也就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適度的放手,給孩子思考的空間,還孩子思考的權利,做個輕鬆的家長。

&34;

「人為什麼不能飛?奧斯卡叔叔&34;

「人不會飛,因為人沒有翅膀。&34;

「當然是搭飛機去。」

「那你不是會飛嗎?&34;小孩子露出覺得眼前的叔叔很蠢的樣子。

「如果你是一隻毛毛蟲,在鳥的肚子裡,那麼鳥飛到哪裡,毛毛蟲不是就跟著飛到哪裡嗎?你說毛毛蟲有沒有飛?&34;

奧斯卡,法國應用哲學大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哲學顧問。他沒有用任何哲學家的理論或名詞,也沒有引用任何一個哲學家的名言,只是用每個年幼的孩子都能完全理解的語言,引導孩子自己去找到滿意的答案。而在此過程中,卻啟動了孩子思考的鑰匙。

哲學家奧斯卡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每當孩子問一個問題的時候,跟他們提出交換條件「你告訴我一個你的答案,我就告訴你一個我的答案。」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改變了孩子的命運,也許就從這句話開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告訴我們:「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

重要的不是對錯,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讓孩子獨立思考,自己尋求答案。有人也許會問&34;其實,對與錯,又有什麼關係呢?至少,他開始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地等著大人餵食。只要努力思考,遲早都會找到那個正確的答案,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只不過成年人總是急於求成。

獨立思考,並不是非要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在思考的過程中,檢視自己與他人觀點看法的差異,從而反思自己而形成學習。

柏拉圖認為:「智慧潛藏在靈魂之中,學習的作用就是要去觸動、提示或喚醒智慧,讓它漸漸明朗起來。」所以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蠢笨,只是有的孩子沉睡的智慧和悟性還沒被喚醒罷了。

請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思考家。「你告訴我一個你的答案,我就告訴你一個我的答案。」從小培養孩子觀察、思考的習慣,從交換開始,鼓勵他們多去嘗試任何的可能性,讓孩子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都是自己有份參與思考後作出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習慣改變命運
    依據魏書生老師「人人有事幹,事事有人管」的理念,把培養學生習慣的責任層層分解,人物層層落實。規定:學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責任,學生的行為習慣和自身獎懲掛鈎(該整頓的整頓、該反省的反省、該處理的處理、該轉學的轉學),通過改變習慣達到高度自律的目的;學生的行為習慣必須和班級考核獎懲掛鈎。
  •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穫一種命運。」習慣的養成是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孩學習的關鍵。家長應引導小孩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子現場】 一個小孩子正在寫數學作業,看見最後一道數學題自己不會做,急忙喊:「媽媽,快來幫我的忙,這道題我不會做了!」如果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於發現問題,能夠通過思考、分析找到答案,才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而孩子長大後,因為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品質,他的視角會比別人寬廣,思維也會更加縝密。因此,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將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機遇,更容易擁有成功的生活和事業。
  • 讓短期的自律,來實現孩子習慣的培養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不是違背人的本能,不斷約束、克制,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而是把它變成一種習慣,一種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而不需要費勁的跟自己進行長期戰鬥。當一件事情成為習慣後,大腦將會從原來需要賣力思考的行為,變成一種很少思考的自動慣性行為。一個人的習慣中,藏著無限的可能性,習慣的好壞程度,決定著我們人生的高度。
  • 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習慣呢?
    但是在學習生活中,有許多人總是長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循著自己的思維習慣來行事,不再積極地思考,也不再嘗試別的路,疲沓乏味。其實,在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如能積極思考,打破思維定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如果能夠集中精力積極思考,定能幫你「柳暗花明又一村」。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習慣呢?
  • 好的習慣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家長務必督促孩子養成這5個習慣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這些都跟你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從小養成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但是習慣並不是靠一天兩天養成的。
  • 培養孩子習慣-從做家務開始
    從小就鍛鍊幹家務的孩子,社會和環境適應能力強,往往比不會幹家務活的孩子更懂得照顧自己和別人,這種人更受別人喜愛和歡迎。家務能讓培養孩子良好的協調能力,靈敏度、集中力,能讓孩子富有責任感和義務,能培養孩子獨立處事能力……;這些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是很重要的。
  • 如何培養深入思考的習慣?
    培養深入思考的習慣,本質是培養一個習慣,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下習慣是怎樣形成的。 習慣是如何養成的 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中,詳細地闡述了習慣養成的過程。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進,使得全球人都開始形成了刷牙並用牙膏的習慣,現在人們每天都會很自然地用牙膏去刷牙。 其實,客觀來講,這種清新的感覺對於清潔口腔起不到多大作用,但這個改進卻促進了地球人這樣一個習慣的產生。
  • 一年級剛入學,家長要培養孩子哪些習慣?
    陳必武教育改變命運,習慣成就人生。孩子上一年級,有些家長朋友就開始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的一年級上學生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什麼都想抓,又不知道從哪抓起?有個年輕的家長朋友聽過我的講座,記住了我的聯繫方式。孩子剛收到一年級的入學通知書,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我說,陳校長,我孩子馬上上學了,怎麼辦?我該怎麼做?我想,這樣抓不住頭緒的家長還有很多。
  • 3-6歲是孩子心理發展關鍵期,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很重要
    在非智力因素上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德國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是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英國作家薩克雷就曾經說過:播種行為、可以收穫到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到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到命運。但是如果沒有經歷極大的持久的轉折刺激或者是環境的話,早期形成的個性與行為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家長在孩子這個時期就應該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習慣,幫助孩子在這個時期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是對孩子發展的最好的禮物。
  • 給孩子6個好的習慣,就猶如給孩子播下了好的命運種子
    我們經常聽說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這句話作為一枚教書匠的我,由於平時授課過程中,見過的孩子大多數是在6年級以上,實在是有深刻的體會。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時期是一個人一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尤其是以2歲-6歲之間,包括生活習慣、待人習慣和學習習慣等待。
  • 讀書是普通人成功最輕鬆的路:3個小習慣,讓讀書改變你的命運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我們身邊不乏有許多鮮活的例子,比如央視主持人董卿、朱廣權,又或者湖南衛視何炅,音樂人高曉松等人,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大腦,培養我們獨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而不讀書的人,常常人云亦云,無法看懂世界。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 如何培養孩子英語思考習慣呢
    鍛鍊孩子的英語口語,是在思考之後的表達。孩子能夠表達出來,就是在鍛鍊了英語思考力。日常生活中,家長和孩子溝通話題,也是結合情景,有事物的。能夠完成溝通,就理解了溝通的話題,也就了解了事情,認知了事物。課堂上,教孩子學英語,看起來是在學單詞,其實在教孩子如何參與和溝通。應對英語聽力的時候,是聽事情,思維要抓住主旨;而不是記住單詞,然後翻譯,再去思考段落大意。
  • 培養好習慣,從這5個關鍵習慣開始
    其實我們思考問題要從底層邏輯開始考慮,想要改變生活狀態,其本質上需要我們去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那本書中提到,我們需要去關注重要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做了以後會對其他事情產生連鎖影響的事情。
  • 心態決定命運:國外學校都在培養的「成長型思維」,得讓孩子掌握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都有著樂觀的心態,遇到挫折更加柔韌靈活。他相信,孩子的的智力可以在後天的培養的基礎上去改變的。他認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通過後天的努力彌補先天性的不足,從而提高自身的天賦和學習能力,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面對困難都是積極地迎難而上,更加堅忍不拔。
  •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事業之(2)——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增長知識,強健心智,開闊視野的重要渠道,家長要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幼兒階段,家長要當好陪讀。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有給孩子講故事的經歷,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堅持給孩子讀故事。我認為家長陪著孩子拿著書本讀故事效果更好,可以讓孩子知道,故事是來自書本,從小養成愛書的習慣。
  • 3歲才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太晚了!閱讀不等於讀書
    很多家長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才開始重視寶寶的閱讀習慣,其實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應該是從父母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開始的!閱讀不僅僅是指讀書,世間萬物皆可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每一次對話每一次引領,都對會孩子的思維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 小學階段,除了學習,培養這些習慣更重要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葉聖陶先生有一句話非常精闢:「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當下的孩子們,整天接受著知識和能力的訓練,缺少了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對孩子一生來說,這些習慣的培養,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 改變人生的不是雞血,而是習慣
    而他的媽媽在被問到怎麼培養出學霸孩子時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能力時,幫助他養成習慣。雖然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不禁想起梁實秋曾在文章中寫到一段話:「習慣是慢慢養成的,一旦養成之後,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 為什麼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葉聖陶老人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閱讀還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例如口頭表達和作文)以及傾聽力(也就是說課堂上能否集中精力聽講,完全領會老師所講的內容),抽象思考力(從閱讀中培養的想像力)、對文字和書的親近感以及對知識的好奇心。 一位著名學者曾在自傳中寫到:「如果說我有一點成就的話,那是我從我父親那裡接受了早期教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