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熱搜榜上看見一則新聞,禹州李女士年僅 7 歲的女兒被同齡男孩往眼裡強塞紙片,時間竟然長達一個多月,紙片數量有幾十片之多。
看著網上的小圖片,我都能感受到鑽心的疼。沒有勇氣點開大圖,更不敢點開視頻看醫生為女孩取出紙片的過程。實在太觸目驚心。
▲ 圖片來自@都市報導(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
平時睫毛掉進眼睛裡,我們都會疼到流眼淚,越揉越疼。誰又能明白,這個才 7 歲的小女孩經歷了何種漫長又痛苦的過程。
這則新聞令我想起,前不久發生的大連 13 歲男孩姦殺 10 歲女童的事件,男孩只判了 3 年收容,而女孩卻永遠離開了自己的爸爸媽媽。
為什麼現在的小孩都這麼猖狂?
不是孩子太惡,而是因為他們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都說生兒子比生女兒好,從這些事情來看,確實有幾分道理。
每次出現女孩被欺負的新聞,總有人出來告知大眾,「女孩應該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受到侵害如何求助」,這些言論的重心,都是在教女孩子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總是在教女孩保護自己,卻從來不教男孩怎麼管住自己?
其實,教育好男孩才是對女孩最好的保護。
教育好男孩,能從源頭上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教育好男孩,才能讓女孩得到更好的保護。
在美國的小學裡,孩子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不要傷害他人」,這是最基本的規則教育。
大家都知道男孩更淘氣,更難被管理。
李玫瑾教授說過,成年人的問題,都能從他的童年時期找到答案。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沒有受到良好的規則教育,其在未來的發展將會遭遇嚴重的阻礙,尤其是男孩。
規則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家庭中的約束,到男孩自我管理,最後習慣成自然。
規則教育,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
結合男孩的行為習慣與生理特性,榜樣法和自然後果法是規則教育中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 榜樣法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家長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那些孩子,不學無術、打架鬥毆甚至作奸犯科,究其原因,都能從他們的家庭教育裡找到答案。
作為男孩的家長,更要以身作則。倘若家長要求孩子與人為善,而自己卻在待人接物上傲慢不堪。身為規則的制定者,這樣的行為不僅會給孩子提供不良示範,還會給孩子留下家長不信守承諾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問你「憑什麼」?
「憑什麼你動不動就發脾氣我不可以?」
「憑什麼你可以玩手機我不可以?」
「憑什麼你不看書卻要我看?」
……
所以,作為父母,始終要明白,身教大於言傳。
為孩子提供具體的行為標準,不僅能讓孩子明白各種行為的規範,也能提高孩子的規則意識。
▶ 自然後果法
「自然後果法」是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 盧梭 在幼兒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
理念認為,在孩子犯錯時,大人不是去限制孩子的自由,也不是跟孩子講一堆他無法理解的道理,而是用造成的過失去約束他的行為,從而使孩子從內心深處明白,他做錯了,並下定決心不會再犯。
孫儷曾經在微博上分享過她是如何教孩子學會刷牙的。
她的兩個孩子,等等和小花妹妹,不喜歡刷牙,孫儷曾多次說教但均無果,後來她找了一部不刷牙牙齒會壞掉的紀錄片跟孩子一起看,還將壞掉的牙齒圖片列印出來貼在家裡,從此兩個孩子刷牙變得格外認真。
▲ 圖片來源:孫儷微博截圖
這就是一種變相的自然後果法。體驗式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而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把孩子養得沒規則,則是最殘忍的教育。
自古以來,我們的文化裡對男性的要求就是「父愛如山」,男生要威嚴、沉穩、寡言少語。覺得男孩就應該要兇一點、調皮一點,否則長大以後就會被人欺負,許多家長對男孩和女孩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所以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個或者一群穿著校服的中學生,用一隻小蟲子嚇唬同班的某個女同學,女同學被嚇哭,男生樂得哈哈大笑。
排除為捉弄而捉弄的成分,很多男孩到了青春期,對某個異性產生了好感,時常會以捉弄對方的方式,來引起對方的注意,他們還把這樣的行為稱之為「喜歡」。
現在看來可能會覺得可笑,但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他們不知道怎麼喜歡一個人。
到了青春期,爸爸就應該跟兒子坐下來聊一聊,當初選擇和媽媽結婚的原因,還要告訴兒子,媽媽身上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缺點,以後找對象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4-5 歲是孩子產生性別意識的時期,作為男孩的媽媽,在這個階段,要多向孩子表達自己對他的愛,這能讓男孩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愛能夠得到有效互動時,他的社會情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一個沐浴在愛裡的孩子,怎麼會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常常聽見這麼一句話:男子漢大丈夫,要敢做敢當。可現在的父母,習慣為孩子安排好一切,這導致孩子責任意識單薄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男孩的責任意識單薄是很可怕的。一個缺乏責任意識的男孩,是無法健康成長的,也成不了大器。
雖說現在女性的地位越來越高,但要承認的是,現在依然是男性的天下,職場的高層,多半是男性;在家庭中,承擔主要經濟來源的也是男性。
所以,作為男孩的父母,更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在家庭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分配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地家務勞動,比如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
作為男孩的媽媽,有時候要懂得示弱。比如帶著孩子去逛超市,可以告訴孩子購物袋有點重,自己提不動了。這種情況能夠很有效地激發男孩的保護欲,也能在日常行為中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責任。
作為家長,還要告訴孩子,做一件事之前,想一想最壞的結果,如果可以接受,那麼就可以一試。這是讓孩子學著自己去承擔後果。這個教育越早越好。
倘若禹州那兩個男孩體驗過眼睛裡被強行塞紙的痛苦,他們也就不會往那個7歲的小女孩眼睛裡塞紙了。
因為,自己不經歷絕望,怎麼會在乎別人的生命?
暖心的男孩,都將是絕世珍寶
《養育男孩》中說,對男孩意義重大的一課,便是學會尊重女性。尊重女性,是最高級別的修養。
網上有個很火的視頻博主,名字叫「天天小朋友他爸」,被許多網友稱為「老公理想型」,這位爸爸,不僅幽默風趣,還說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關鍵是,能和他的兒子「天天」像兄弟一樣相處,和他妻子恩愛有加。
▲ 圖片來源:「天天小朋友他爸」視頻截圖
這樣的男性越來越受到大眾追捧,也在告訴我們,男孩,不是一定要嚴肅的。
暖心的男孩,都將是絕世珍寶;好脾氣的爸爸,則是一家人的福氣。
希望能養育出更多暖心的男孩,也就會出現更多被精心呵護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