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當您看到這樣一句話出現在一篇文章中時,您是不是會覺得很奇怪,或者莫名奇妙,不懂作者為什要這麼羅嗦的分開寫,幹嘛不直接簡寫為「牆外有兩株棗樹」呢?
然而,這一句話卻是出自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秋夜》,這樣想,我們或許明朗了一些。
在魯迅生活的那個戰亂的時期,文人描寫的景物往往不一定只是單純的描寫,而是把內心無盡的感想與情緒都融入在了景物的描寫中。
這也讓現代的我們很難深有體會的去理解魯迅的文章,如若換成青少年去讀魯迅的某些文章,想必更難理解其中句子的深刻,
畢竟他們的生活閱歷少,缺乏人生經驗,更難去理解帶有濃厚時代烙印的文章。
近期,本人讀了一篇由葉聖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共同寫的一本書,文章開頭部分講述了兩個剛升入初一的孩子,本是懷著滿心的憧憬探索著每一門全新的課程,
可是,他們發現國文課太難了,每個字都認識,但是連在一起時卻絲毫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
而這讓他們難以理解的文章正是魯迅的《秋夜》,其中一個孩子的父親了解了他們的難處之後,便帶著他們切身實際的進入了秋夜,感受著文章的意境。
在秋天的夜晚中,月亮未出,星兒卻在空中閃爍著,父親引導著孩子們感受著周圍的景物,理解著晚秋的蕭瑟寒意、凋落的棗樹、枯萎的花草等等。
他告訴孩子們,這些都是實在的景物,而把自己的感想織了進去,便成了那篇文章。
「景物是外在的經驗,對於景物的感想是內部的經驗,而對於景物的感想有時各人各異的,小孩子的所感當然不及大人的複雜」
聽完父親的話,孩子們似乎對「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懂了許多。
可是,邁過了這道坎,孩子又迎來了文章中接下無數的坎兒,他們終究難以邁過這所有的坎兒,也終究難以深刻理解這篇文章的含義……
正如文章中孩子父親所言,文人在進行文章創作的時候多是以其個人的主觀感受出發,加之所處的時代特點,
這便使得文章的真正內涵可能只有作者本人才清楚,而讀者雖能有所體會,也只能是接近,而無法做到感同身受。
也正如我們不是古人,孩子不是大人,沒有相同的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經驗,我們很難去理解深度過高的內容。
俗話說「跳一跳夠得著」,當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離我們實際的水平保持在合理高度時,只要我們願意努力,「跳一跳」我們便可以成功實現。
而當我們的目標離我們的實際水平過於遙遠時,恐怕,即使我們再怎麼挑也無法觸及到預設的目標。
引申到這兩個孩子身上,我們便可以理解到,孩子們所學的這篇課文《秋夜》的高度遠遠高於他們自身的理解水平與能力。
即使再怎麼努力複習,也無法真正去體會文章中魯迅先生所表達的深刻含義。
當然,這也源於當時民國的時代背景,沒有人專門為中學生編纂國文教材,便以古人或者名人的一些文學作品為教材,
而在選材上並沒有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最終導致了這種現象。
把這個事例引申到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我們便可領悟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他們樹立目標要充分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目標的高度要高於他們的實際水平,但是不能過高,這樣才能保證孩子「跳一跳夠得著」。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過「最近發展區理論」 ,他認為學生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自身的潛力,這二者之間的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
這條理論倡導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將目標的高度定在高於孩子實際水平,但又要在孩子最近發展區的合理高度。
孩子的現有水平就好比孩子自身實際的身高,恰當的目標好比高於孩子頭頂半米左右的高度,只要孩子努力,跳一下是可以夠到的。
而如果目標高度太高,超過了孩子頭頂一米甚至兩米以上,孩子跳再高也無法夠到,那麼這個目標對於孩子而言就是無意義的。
因為目標太遙遠,孩子無法完成便會失去信心,變得灰心喪氣。
但是,如果目標定得太低也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孩子只墊一下腳就能夠到目標,他們也不會付出更多的努力,自己的潛能也不會被有效地激發出來。
結合孩子自身實際確立一個恰當的目標,可以讓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地嘗到甜頭,實現目標可以讓孩子獲得收穫感、成就感和喜悅感。
為了進一步體現自己的能力,孩子往往也就會更有動力。
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在要求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將目標定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內,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如此,孩子才能循序漸進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