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上看到在皇帝的後宮裡,不是王昭儀就是劉婕妤的,那麼這些稱謂都是什麼意思那?有各自代表什麼等級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後宮的那些事。
古代皇帝基本上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出了正妻可以稱為皇后外,其餘的妾都要劃分等級,因為古代畢竟不像現在這麼人人平等。各朝各代的後宮的妃嬪人數也不相同,有的皇帝好女色,後宮就佳麗三千。但是也有的皇帝一生痴情一人,像明孝宗朱樘一輩子就娶了張皇后一個人,沒有其他妃子。但是各個朝代基本上禮法都有規定後宮的妃嬪等級以及人數,所以即使好色的君王也基本上只會在規矩內冊封美人。
根據《禮記.昏義》記載,古時候天子有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共一百二十一人。周朝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制度來定的。秦始皇之前王的正妻稱王后,之後都是皇后。西漢建立的時候,除了正妻稱皇后外其餘妃子都稱為夫人,但是包括皇后在內分為八個等級。分別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又加了幾個等級,分別是婕妤、經娥、容華、充儀。到了漢元帝的時候又加了個昭儀,僅次於皇后。這時的後宮已經多達三千人,分為十四,並且這些等級都有相應的爵位對照,有俸祿。具體如下圖。
到了東漢光武中興的時候,提倡儉樸,皇帝以身作則裁減後宮。後宮稱號就只剩下了皇后、貴人。此外還有置美人、宮人、採女三等,沒有爵位和俸祿,只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給點賞賜。到了曹操為魏王的時候,規定王后之下分五等分別是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魏文帝的時候有加設了五等分別是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魏明帝時又加了三等分別是淑妃、昭華、修儀,然後去除了順成這一等級。所以共為十二等,如下圖。
然後是西晉、南北朝、隋、唐、宋、明、清。下圖分別說明。
在皇宮中,一切還是皇帝的決定最大,就算是品級最高的皇后,如果得不到皇帝的寵愛,還不如一個低級的妃子那。整理不易,點個關注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