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力學家:從城市通風和建築物布局的角度看霧霾問題

2020-12-16 澎湃新聞

11月下旬,一條「1500萬人煽風除霧霾」申請專利的圖片在微信群等社交媒體刷屏。根據其說明書,這項發明的具體內容是,在受霧霾影響的地區,可以用人工按指定的方向,在同一時間內共同「造風」扇走霧霾。

網傳圖片

儘管這個思路「腦洞太大」,但是驅霾「靠風」的邏輯卻不無道理。實際上,媒體也發表過「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的報導。利用「通風廊道」發揮風力作用輔助霧霾擴散的思路也早已是流體力學家們一項嚴肅的研究課題了。

2014年即有媒體報導稱「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緩解熱島效應」。 新京報製圖

近日,在第五屆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屆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學術研討會)上,一篇關於霧霾擴散計算的論文引起了關注。報告內容基於之前發表在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的論文和後續的工作進展。這項研究的關注點也是城市建築物布局和城市通風。此研究表明,城市建築物的布局對城市通風有重要影響,高大建築物或密集建築群對風流動的遮擋會導致空氣汙染物在建築物環境中停留時間的改變;建築物與風向的位置關係又決定了空氣汙染物在建築環境中的擴散方向和擴散範圍。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張宇,其專業背景是流體力學,師從著名的流體力學專家、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周力行教授。張宇在博士期間的研究課題就是煤粉燃燒中汙染物的形成,從那時開始,他關於空氣汙染的研究已經持續近20年了。2015年,張宇得到了清華大學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的資助繼續這方面的研究,作為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的一份子參與環境方面的研究,將空氣品質與醫院呼吸科門診量做統計比對,這也體現了空氣汙染研究的交叉學科的特點。

「直到今天,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物仍然是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汙染物排放沒有得到完全的控制。擴散到城市的汙染物和城市自身產生的汙染物,有可能因為城市通風原因造成長時間停留,對公共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雖然研究做了很多,但在城市規劃、建築物布局的時候,城市通風問題還是應該得到更大的關注。」 11月20日,張宇接受專訪時,強調他希望研究的結果能夠影響未來的城市規劃和建築物布局,並為建立相關標準提供科學的依據。

清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張宇

澎湃新聞:

請問您這項研究更多的是希望解決實際問題,還是更多是一個科學層面的問題?

張宇:

希望解決實際問題。從科學層面上,空氣汙染物在建築環境中的擴散設計到湍流、風結構相互作用,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細節都清楚。而從實際情況出發,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就可以對未來的建築物布局、城市規劃做一個科學的分析,所以這項研究更多的是面向實際的。

澎湃新聞:

國際上對這個方向的研究概況如何?

張宇:

國際上,對城市通風問題的研究是非常重視的,環境風洞和計算流體力學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在2003年爆發SARS之後,城市通風問題一度成為熱點,有大量的科研報導,香港還專門成立了委員會調查高密度建築物的通風問題。雖然研究做了很多,但在城市規劃、建築物布局的時候,城市通風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清華大學主要是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在從事相關的研究。

澎湃新聞:

您具體是如何模擬風向、建築物布局等對霧霾擴散的作用的?可以再簡單介紹一下嗎?這種模擬方式有哪些優勢和局限性呢?

張宇:

應用計算流體力學方法,方法本身是成熟的,霧霾模型是我在澳大利亞工作期間,與國際著名風工程專家、雪梨大學的Kenny Kwok教授一起提出的,文章發表在著名的環境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這有可能是首次用計算流體力學的方法模擬霧霾在建築物附近的擴散。風速擴線、湍流強度分布以及地面粗糙度的模擬是根據國際標準進行的。這種方法的優勢,和所有計算流體力學的優勢一樣,能夠以極小的代價模擬接近真實的流動情況。如果要進行同樣的風洞實驗,費用是昂貴的。當然,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由於模型的各種假設,模擬結果不是百分之百可信的,所以還是需要至少有一定實驗數據的支持。非常幸運,我們擁有寶貴的風洞實驗數據,是合肥工業大學的劉小平教授在香港工作期間完成的。那時,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在城市通風方面有很強的合作,關注點就是SARS過後疾病傳播規律和城市通風的關係。現在雪梨大學的Kenny Kwok教授和Jianlei Niu教授共同進行了這項研究。

當空氣汙染物從模型的第三層釋放,在建築物的迎風面和背風面擴散規律完全不同,這是由風與建築物相互作用造成的。

澎湃新聞:

是否可以理解為,您的模擬是在一個小尺度上的,那麼它可以推廣嗎?比如在北京的大尺度的條件下,有人認為熱島效應遠遠大於風力的影響。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張宇:

可以推廣,計算資源足夠的情況下,是可以模擬真實尺寸、真實環境的。熱島效應,據我所知是由於城市局部熱堆積,比如空調、工業發熱、熱水管道等形成的城市溫升,與風驅散空氣汙染物不是一個概念。風本身就是大氣環流在近地面的現象。如果考慮大空間和大時間尺度,空氣一直是在循環流動的,霧霾也跟隨這種流動,時急時緩,而對我們產生影響的卻不是這個時間和空間尺度的問題。最直觀的感覺,在北京今天是霧霾天,明天一陣風就藍天白雲了,後天風停了霧霾可能又回來了,這種尺度的變化對我們影響才最大。我們通過合理的建築物布局,減少城市風阻,可以讓出現風天氣的時候帶來更多的「好空氣」、帶走更多的「壞空氣」,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澎湃新聞:

您在演講中提到了香港SARS期間,高層的居民更容易被病毒感染,請問這個事實對你對北京的霧霾擴散情況的模擬,兩者之間的聯繫是什麼?我的意思是霧霾和病毒雖然相似,但似乎還是很不一樣的。

張宇:

空氣汙染,可以是看得見的霧霾也可以是看不見的病菌,從流動上來講都是跟隨空氣流動,模擬上並沒有大的區別。香港SARS期間病菌局部擴散的規律,是由於香港居民樓的布局造成的,包括它特殊的,對於樓房天井的設計要求,在我的講演中也可以理解在這種布局下風與結構相互作用在更多的地方是驅散空氣向上流動的,也就是可能帶著病菌向上遷移。

澎湃新聞:

您對於這項研究對霧霾治理的政策方面的影響有哪些期待呢?

張宇:

中國的城市化遠遠沒有結束,高人口密度的城市會繼續出現,這勢必造成高樓林立。而且,由於經濟、教育等各種因素,人口在城市中也會密集而不是均勻分布。在這種情況下,建築物布局和城市規劃應該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包括風場有一個比較好的契合,在安置合理人口數量的同時,保證城市通風,甚至可以通過合理的布局加強城市的局部通風。

當有汙染物、傳染性病菌,或者強過敏原出現的時候,良好的城市通風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這些自然或人為的空氣汙染對居民健康的不利影響,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當必須建立高樓樓群的時候,樓群的地理位置、樓的高度、樓與樓之間的間距,開窗的相對角度都可以針對城市通風制定一些標準,有利於未來城市居民的健康。

澎湃新聞:

類似的研究在其他地區進行過嗎?有在實踐層面實施過嗎?取得了哪些效果呢?

張宇:

目前只是處於研究階段,但是方法本身是成熟的,希望研究的結果能夠帶來城市規劃和建築物布局方面的積極影響,並為建立相關標準提供科學的證據。

相關焦點

  • 成都將打造「8+X」條城市通風廊道 穿城風散霧霾
    按此規劃,成都確定將在東北和西北處的城市主導風向上,規劃8條500米寬的一級通風廊道及若干條二級通風廊道,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打造成都頭頂的「新風系統」。「此舉就是為了改善城市的通風環境,緩解霧霾。」成都市規劃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瑛介紹,風是打破不利氣象條件的「動力」。在秋冬季節,成都的地形和氣候特點,不利於汙染物排散,「等風來」或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收效最快、成果最顯著的一種除霾方式。
  • 【地理拓展】「城市通風廊道」---讓城市吹起「穿堂風」
    不經意間,「城市通風走廊」這個陌生的舊詞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面對霧霾困擾,人們再次寄希望於「風道之力」。通風廊道為何引起越來越多城市的重視?其應該如何規劃建設,沿線地區會否面臨大拆大建?今天我們一起找出答案。何為城市通風廊道?
  • 成都規劃建設「8+X」城市通風廊道
    成華區在建的聖燈公園、杉板橋公園、二仙橋公園、海濱公園4大中央公園,加上目前正打造的22.65平方公裡環城生態區,在成都市的上風位置形成了「楔形綠地」的嵌入格局,充分保障了成都「城市微風走廊」的清爽與健康。
  • 屋頂通風天窗的自然通風原理
    呼吸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室內空氣品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和工作效率。對於無法避免的室內汙染如煙塵、潮溼氣體、有毒氣體、細菌等。據調查,90%的職場人士都反饋:長時間的室內工作會導致胸悶、氣虛、嘔吐、頭暈等現象。屋頂通風天窗的出現很好的緩解了這一症狀,有效的減輕職業病的高發。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逝世,系航空航天及國防事業「幕後英雄」
    據中國科學院大學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該校教授童秉綱,因病醫治無效,於7月9日13時在京逝世,享年93歲。根據其遺願及家屬意願,在疫情期間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和弔唁活動。1950年大學畢業後,童秉綱被分配至今天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讀師資研究生,3年學成後留校,以26歲之齡在哈工大主持創建了全國首個理論力學教研室,並自任主任和講師。任教5年,他結合自身經驗,完全脫離蘇聯框架,編成了《理論力學》講義,1961年正式出版。
  • 流體力學家童秉綱院士逝世
    童秉綱主要從事非定常流與渦運動、運動生物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與氣動熱力學的研究,並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工作。「做科研不能一成不變,要不斷發現新方向。」他一直秉承著與時俱進的科研理念。童秉綱從教55年,是我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培養了16位博士。在執教生涯中,他始終堅持「要給學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 ITT流體技術解決方案定義北京城市建築新景觀
    全球領先的水處理及流體技術方案提供商ITT公司憑藉其世界領先的流體技術解決方案,近期在眾多標誌性的北京新建以及在建的建築工程項目招標中成功勝出,率先成為建設資源節約、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型北京未來城市建築新景觀的國際企業之一。
  • 你家的房子通風效果怎麼樣?這樣選就對了!
    很多人對買房對房子的通風效果都有一定的要求,自然通風對生活有很多好處。首先,它可以通過門窗來調節室內空氣的溫度和溼度。其次,它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品質,包括排出廢氣和引入新鮮空氣。第三,有利於節能和一般通風不良房屋只能通過機械通風或空調系統進行通風。
  • 建築自然通風的實現方法
    □商聖偉  建築為什麼要自然通風呢?  建築物採用自然通風取代空調製冷技術至少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實現了被動式製冷。自然通風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情況下降低室內溫度,帶走潮溼汙濁的空氣,改善室內熱環境。
  • 關於治理大氣汙染和霧霾的建議
    ※背景和問題※ 自上海環境檢測中心公布本市PM2.5試點監測情況以來,市民對大氣汙染、霧霾十分關注。今年12月份,出現了連續多日霧霾天氣,甚至是超六級嚴重大氣汙染,PM2.5最大小時濃度超630UGM3,區域性大氣汙染、霧霾的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影響市民身體健康,市民質疑聲不斷,並出現恐慌情況。
  • 流體力學助力,製作完美煎餅
    近期一份發表在《物理評論.流體力學》(Physical Review Fluids)期刊上的研究幫助煎餅愛好者們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切開始於這份研究的作者之一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流體力學家Mathieu Sellier向妻子抱怨為什麼自己做不好煎餅。Sellier告訴《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他的妻子說「你是流體力學專家,你應該能解決這個問題啊」。
  • 中國霧霾嚴重的城市有哪些?2015中國霧霾城市排名
    中國霧霾嚴重的城市(2015年第一季度數據)     2014年中國空氣品質最差10個城市:大範圍PM2.5的首次公開,也揭露了中西部的嚴重空氣汙染問題。河南、湖北等中西部城市第一季度的PM2.5濃度排名均位居全國前十。河南和湖北濃度分別為103.3和99.2微克/立方米,超過因霧霾頻發而飽受詬病的河北。  導致中國霧霾真正原因是什麼?
  • ...霧霾問題報導模式對比研究——以人民網(英文版)和紐約時報網為例
    摘要:外媒對華環境新聞報導問題,對我國國家形象建設有著重要影響,在近年來日益 引起學者的關注。本研究以傳播學的視角,選取霧霾報導為切入點,希望分別以紐約時報網 和人民網(英文版為案例,分析外國媒體和中國外宣媒體的關注角度、信息來源、觀點內容 等等,從而總結出雙方環境問題報導的話語體系特點。
  • 城市用地與空間布局
    由於地質構造和土質的差異,以及受地下水的影響,地基承載力相差懸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設用地範圍內各種地基的承載能力。特別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條件下常常因改變其物理性質和形狀而出現問題,如溼陷性黃土受溼後結構下陷,易導致建築的損壞;膨脹土受水膨脹、失水收縮都會帶來危害;沼澤地處於水飽和狀態,地基承載力較低。    二是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類。平原和低丘地帶較好,山地問題較多。
  • 一級註冊建築師物理與設備:自然通風的組織
    自然通風的組織  一、影響自然通風的因素  1.空氣壓力差  造成空氣壓力差的主要原因是:  (1)風壓作用:風作用在建築面上產生的風壓差。  (2)熱壓作用:室內外空氣溫差所導致的空氣密度差和開口高度差產生的壓力差。  2.風向投射角  風向投射角a:風向投射線與牆面法線的夾角。風向投射角愈小,對房間的自然通風愈有利。但需要注意,風向投射角小時,由於屋後的漩渦區較大,對多排建築就需要很大的間距。從保證自然通風和節地的綜合考慮,風向和建築物應有一定的風向投射角。
  • 2017年全國城市霧霾汙染排行榜,你所在的城市排第幾?
    這段時間霧霾在全國蔓延,困擾著人們,並再度成為國民話題。  哪個城市的霧霾汙染最嚴重?以下的2017中國城市霧霾天氣排行榜完整版可以給你答案。  看霧霾排名前我們先來看看霧霾中的北上廣!
  • 全球力學家首次聚集北京 探討力學學科前沿發展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吳晶晶)被譽為「力學奧林匹克」的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20日在京開幕。來自世界6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餘名代表出席會議,就力學學科最新發展和前沿問題開展交流研討。這也是這項國際頂級學術會議近百年來首次在中國舉行。
  • 貓咪喝奶,蘊含精妙的流體力學原理
    藉助高速攝像機,美國麻省理工的流體力學家Roman Stocker及其研究小組揭示出,當狗狗用舌頭舀水喝時,小貓卻能在啜飲牛奶時展現精妙的力平衡:在縮回舌頭前以最簡潔的方式接觸液體表面,之後帶出一條細小的液柱送入口中。
  • 全國人大:霧霾已成為很多城市標誌性難題
    應該說,公眾感受從去年以來霧霾越來越重,我記得去年的今天,同樣在這個地方,您被問到了霧霾的問題,當時還討論了要不要戴口罩的問題,今年同樣的地方您能不能告訴我們,面對越來越重的霧霾,老百姓除了靠戴口罩,還能靠什麼?全國人大在立法層面有沒有更得力的措施出臺?傅瑩:今天天氣是比較好,我覺得你臉上都帶著幾分陽光了。
  • 流體力學發展史
    這組方程就是沿用至今的納維-斯託克斯方程(簡稱N-S方程),它是流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上面說到的歐拉方程正是N-S方程在粘度為零時的特例。普朗特學派從1904年到1921年逐步將N-S方程作了簡化,從推理、數學論證和實驗測量等各個角度,建立了邊界層理論,能實際計算簡單情形下,邊界層內流動狀態和流體同固體間的粘性力。同時普朗克又提出了許多新概念,並廣泛地應用到飛機和汽輪機的設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