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孩子在小學時期是養成的教育,是習慣培養的最佳時期;在初中,心態決定一切,不管小學時期成績如何好,初中階段心態的不穩定將直接導致求學之路的失敗。
尤其在初一這個過渡的時期,原來學習好的心態不好敗下陣來,成績不好心態很好成為後起之秀,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這裡,小北老師給大家提供一些在進入初中後需要注意的問題。
初中階段的課程設置增多,對於初中生來說,想要提高學習的效率,需要注意時間的合理分配。首先要根據學科的重要程度,來進行時間的分配。初中所學的科目,並不都是中考的考試內容,根據各地中考考試科目和分值分配的不同,學生來進行合理調整,關注自己所在地區的考試科目、分值分配以及考試形式。
需要根據學科的難易程度來分配時間,比如語文、數學、英語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不僅所佔的分值高,而且是初中學習中難度較大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初中物理是繼初中數學外的另一大難點學科,需要更多時間去練習、思考和歸納。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初高中知識的聯繫,有些學科雖然在中考時所佔的比重小,但作為基礎性學科,對高中階段的學習有一定影響。比如歷史學科,根據各地中考的考試方式不同,在有些地區的中考採用開卷考試的方式,但所涉及的知識點卻是學科的基礎性內容,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會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進一步的深化。
第一,注意學習態度的轉變。
根據初中階段的學習特點,要求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學習態度的轉變,增強主動學習的能力,注意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習的環節中,除了注重課堂學習外,還要進行課前預習、課後練習等環節。
上初中後,一定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通過預習的方式,提前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上更好地跟上老師講課的節奏,樹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動力。通過課後練習,可以及時對新知識進行鞏固,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第二,增強學習的計劃性。
初中階段需要學習的內容增多,提高學習效率需要增加學習的計劃性。制定學習計劃,讓學習更具有目的性,可以提高時間的利用,使學習更加充實和具有成就感。隨著各科知識學習的深入,知識難度的增加使得學習更具有區分度,有些學生在初中階段容易出現偏科的問題,制定學習計劃時,要在薄弱的科目上多分配時間。
第三,掌握各科的學習方法。
初中學習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各科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科的學習思維,讓學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總結歸納,同時學習其他同學好的學習方法。
如:在初中英語的學習中,課本知識點的學習較為零散,尤其是語法知識上,缺少系統性的學習。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定期總結,注意知識之間的相互練習,將知識系統化。
一些毛病在小學的學習中還不是特別凸顯,原因是,小學的知識比較簡單,即使你粗心大意,也只是會做,寫錯馬虎而已。但到了初中,這就包含兩層含義:
(1)似懂非懂。隨著初中知識點難度的提高,孩子如果再抱著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學習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師所講的題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而似懂非懂不等於馬虎。前者根本上講就是不會,不懂。(有的學生看似什麼都會,就是考試不會)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就很難改正,而且這樣的同學還覺得自己其實很聰明,老師講得都會,只是偶爾馬虎而已,結果考試成績總是一塌糊塗。
(2)在完全會做的情況下,孩子老是做錯題。因為大家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小學,這種馬虎在小學時,是不能影響到孩子在班裡的排名。而到了重點中學,尤其是實驗班,競爭很激烈,大家都很聰明。這個時候比的就是誰更努力,更踏實,更少犯錯誤。這也是很多特別聰明但很毛躁的同學在小學成績很好,而到了初中後,成績越來越差的原因。
不會當然要向老師、同學、家長請教,表面上看這是對的。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點:一道題目,一個技巧,只有自己親自弄懂,獨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其他人請教得到的知識,我們只是得到了知識本身,但並不一定了解如何運用,下次遇到類似題目,還是很難解得出。
所以,希望家長明白:
中學的孩子在面對一道難題時,首先,要努力地獨立思考,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爭取自己解出來。這是最好的,最有收穫的。
但如果實在解不出再向別人請教,孩子的心態就會非常珍惜這次機會,請教時很注意別人是怎樣思考,運用技巧的,而不是僅僅關心答案。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進入初中以後,同學們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問題。成績不管怎麼努力也是停滯不前,或是與同學、老師之間有些小矛盾等等。如果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學習成績。有些同學甚至會因此而一蹶不振。
遇到問題,首先要讓孩子自己學會自我調節,多從自己方面和積極的方面思考問題。有一些孩子為了自尊心,逃避問題,不願意把問題拿出來與別人溝通。這樣做並不能保護一個人的自尊心。要想保護自尊心,只有把問題解決了,成績提高了才是硬道理,有了成績才會真正獲得認可和尊重。
總之,初中三年是關鍵的三年,初一是初中和高中最關鍵的一年,一旦初二或以後出現了問題,孩子的成長就不是簡單的教育了,而是艱難的矯正!這時期的風險,家長不願意承擔,老師或機構更不敢承擔,最終受害的是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