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高以翔的離開後再一次傳來噩耗。
陪伴了幾代聽眾的香港音樂教父黎小田安詳離世,終年73歲。
說起黎小田,很多90後、00後對他都不熟悉,他監製過的歌,捧紅的明星,你們一定耳熟能詳。
黎小田在香港樂壇的地位可以對標日本的久石讓和秋元康。
被譽為80年代香港樂壇黃金時代的金手指,堪稱「全能音樂人」。
他不僅是影視劇配樂的金牌作曲人,也開啟了張國榮、梅豔芳的天王天后之路。
如今,這位樂壇大師也永遠留在了2019,去天國和他的老友們重聚了。
黎小田原名黎田英,生於藝術世家,父親黎草田是著名音樂人,母親是作家楊莉君。
妹妹黎海寧則是著名的編舞家,也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創辦人之一。
在如此濃厚的藝術環境長大,他自小就學古典音樂。
後來,也不管父親是否反對,毅然決然的改去學了吉他。
由於父親在4、50年代為長城電影公司做配樂,黎小田5歲就當起童星。
第一部拍的電影是《兒女經》,之後再拍楚原導演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演藝生涯並沒有堅持很久,16歲的黎小田結束童星生涯,決定遠赴英國留學。
回國後,他參加TVB第一屆「作曲邀請賽」獲得季軍,自此展開作曲人之路。
不過,當時並未受到重視的黎小田在1975年時跳槽電視發展。
主持綜藝節目《家燕與小田》,搭檔薛家燕一炮而紅,之後發行同名唱片,聲名大噪!
除了幕前演出,黎小田創作過大量出色的流行曲。
在事業黃金時期,黎小田包辦麗的電視大部分劇集主題曲、插曲,無不膾炙人口唱到街知巷聞。
黎小田稱得上是與顧嘉輝並列的香港電視劇主題曲時代的音樂教父。
顧嘉輝包攬無線主題曲創作的同時,黎小田則囊括了亞視的半壁江山。
《天蠶變》《殘夢》《人在旅途灑淚時》及《戲劇人生》不負眾望入選「十大中文金曲」。
看到黎小田今晨過世的消息,腦海中登時飄過許多久遠的旋律。
毫不誇張地說,這其中的一些旋律承載了大家對港劇最初的記憶。
對於更多70後的影視迷來說,黎叔的音樂更是他們深藏在心間不可替代的歲月經典。
1983年,作為內地首批引進的港劇之一,《大俠霍元甲》在廣東電視臺播出,之後在中央電視臺以及各地方電視臺播放。
一時間,萬人空巷,收視爆棚,主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更是紅遍大江南北,廣為傳唱。
激昂大氣、盪氣迴腸的旋律從黑白電視機裡飄揚而出,深深嵌入千千萬萬的觀眾腦海之中。
作為曲作者,黎小田賦予了這首歌極其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得到全球華人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不得不說,許多老一輩香港音樂人,真的很有家國情懷,值得眼下一些香港藝人好好學習。
黎叔的過人之處,還表現在他對後輩的大力提攜。
對於張國榮,黎叔更是毫無保留。
1977年,亞視的前身麗的電視舉辦「亞洲業餘歌唱比賽」,而黎小田就是當時的評委之一。
這屆比賽,黎小田遇到了往後歲月裡的合作夥伴和摯友張國榮。
不過他倆的第一次見面可並不是心心相惜,而是互相看不順眼的。
黎小田和彼時22歲的張國榮的第一次碰面便發生了互嗆對方的小插曲。
張國榮參賽歌曲《American Pie》原版足有八分鐘之長,唱到一半時,黎小田便按鈴打斷了張國榮的表演。
「張國榮,你停下來。」
黎小田對舞臺上的年輕人說。
沒想到臺上的這位是個拗脾氣:「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唱一半就沒意義了!」
籤約後的張國榮,發行的兩張唱片《Daydreaming》和《情人箭》都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
對於在西洋化環境長大的他來說,前者不適合香港樂壇,後者又為了追求接地氣而喪失了特色。
黎小田不願人才流失,不僅為張國榮譜曲、編曲、監製和把關,更對張國榮的唱腔給予了指導。
他以「貓王」普雷斯利的作品為模板對張國榮的唱腔和發聲方式進行改造,希望能達到低沉、哀婉、滄桑的效果。
使其成為張國榮獨有的特色唱腔,也將性感的男人味更加凸現出來,張國榮自然也不負眾望。
以至於後來大家對於哥哥渾厚、有磁性的唱腔印象深刻,沉醉其中,這其實都是黎小田的功勞。
黎小田挖掘出了張國榮潛質中最本色的一面,把他打造成樂壇上獨擋一面的超級巨星。
為其監製首張個人大碟《風繼續吹》,奠定張國榮在樂壇無可取代的地位。
找對了音樂路線,又找對了歌,張國榮在歌壇很快躥紅了。
其實黎小田為張國榮寫的紅歌不多,張國榮在華星唱片呆的時間也不久。
但是他為彷徨找不到方向的張國榮找準了音樂定位。
雖然合作時間並不長,可張國榮1989年告別歌壇演唱會,還是隨著黎小田的鋼琴伴奏,唱了《不怕寂寞》。
在哥哥的心裡他一直把黎小田當成恩師一樣的存在。
如果說黎小田是張國榮的伯樂,那對梅豔芳來說,他更是情深義重的恩師。
梅豔芳第一次登上電視便是在《家燕與小田》中演唱粵劇名曲《帝女花》。
聽到梅豔芳歌聲婉轉動人之後,黎小田便鼓勵她去參加TVB新秀歌唱大賽。
黎小田慧眼識人,梅豔芳更是聲名大噪,一舉奪冠。
之後黎小田所在的華星唱片直接籤下梅豔芳足足8年。
被問及為何要籤約一個新人歌手這麼久?
黎小田回答:「這不是錢的問題,是心血的問題,這樣我才會放心在你身上投資很多東西,請人來栽培你。」
在第一時間他就認準了梅豔芳是他要付出心血栽培的對象,她值得他付出,她的確足夠優秀。
梅豔芳的音樂定位也是由黎小田定下。
剛出道的梅豔芳其實遠沒有後來大姐大的風範,是黎小田為她定下了幽怨、哀婉的女低音路線。
1989年,憑梅豔芳主唱的經典作《胭脂扣》,獲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
讓她在華星唱片從選秀新人一舉躍升至全港第一天後的位置。
對香港樂壇來說,那真是一個美好的年代。
百花齊放,爭奇鬥豔,誰都在認真地對待音樂所賦予的一切,為了展現更好的音樂而努力。
如今,黎叔走了,上個時代的輝煌又落幕的暗淡了幾分。
許多人的青春與記憶也隨著逝去了。
時間總是不留情面,帶走了我們僅剩的些許記憶中的快樂。
這些老牌音樂人的離去,似乎在提醒著我們,那些曾創造一個音樂時代的殿堂級人物都老了。
他們正在一個接一個地離去……
曾經憧憬崇拜的人一點點退出歷史舞臺,換上了越來越陌生的名字和曲調。
音樂變得不再膾炙人口,複雜的電音和炫技巧讓音樂失去了最原本的美妙曾經的輝煌和燦爛被新的潮流席捲。
仔細想想,時間帶走的不僅僅是人,更是藝術,還有我們的回憶和衝動。
不禁思考,華語音樂圈到底還要經歷了幾次喪失之痛?
不知道上帝在天堂到底需要策劃一個什麼樣的音樂盛會?
以至於需要把我們心中的頂級音樂英雄,一個個帶走。
《千千闕歌》的詞作者林振強於2003年逝世;
《旋木》詞作者楊明學2004年離開;
《恰似你的溫柔》曲詞作者梁弘志於2004年離開;
《上海灘》《滄海一聲笑》《男兒當自強》曲詞作者,香港著名的音樂製作人黃霑於2004年去世;
《梅花三弄》曲作者陳志遠於2011年去世;
《敢問路在何方》詞作者閻肅於2016年去世;
與齊秦一起創建了虹樂隊的資深音樂人劉天健,因心臟病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鄧麗君的御用作詞人、留下無數經典詞作如《甜蜜蜜》、《小城故事》的莊奴老人也離開了;
還有年輕的喬任梁,他的心願是成為真正的搖滾歌手,卻在還有一個月滿29歲因抑鬱症而自殺;
第一代搖滾歌星臧天朔肝癌去世;
「吉祥三寶」永失一寶,著名音樂人布仁巴雅爾去世;
臺灣地區資深音樂製作人阿怪不幸因病猝然離世。
還有大家可能不熟悉的曾與崔健並肩戰鬥的王曉京、臺灣民歌手潘安邦、寫下《橄欖樹》等經典名作的李泰祥……
悲痛沒有停止。
可遺憾的是他們的創作就此停止,伴隨我們度過多少歲月的音樂沒有續篇,回憶就真的只能回憶。
除了留下幾張經典的作品,只剩下人們茫然失落地在他們創作出的偉大音樂中重溫過去的震撼與感動。
時間的流逝、都如同列車行駛般,不會做片刻停留。
我們能做的,就是擁有的時候好好珍惜,告別的時候好好祝福。
生命無常,但音樂不死。
經典人物總有別去的那天,但音樂和藝術永遠不會離開。
斯人已逝,只願這些老藝術家們能夠陪伴我們久一點,再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