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詩爺爺講星空》這部書是童心坊做的最艱難的一套書,從最初的選題敲定到最後成書,經歷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這套書用編輯的話來說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內容太好了,從各個角度來說都很契合當下少年兒童的閱讀,知識點豐富且多元、跨學科,趣味性強且具有實際操作性,從看到選題的時候就立刻決定:一定要做!「恨」是因為這套書耗費了實在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精細打磨,一次次推翻重來、增添刪改讓人叫苦不迭。而編輯的雄心壯志是做出一套真正適合中國孩子的星空科普繪本。
怎樣才算是適合中國孩子?我們主要從易讀性、互動性和中國特色的體現三個大方向去考量,容納了觀星指南、科普知識、趣味繪畫、手工實驗、中西觀星的異同等等,多維度全方位地從孩子的角度思考,用心打造出了這一套《劉興詩爺爺講星空》。
本套書的作者劉興詩已經是非常有名的科普作家了,此前出版過幾百本書,作品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入選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向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全國「農家書屋」推薦書目等,深受讀者喜愛。
劉興詩先生寫這套書的初衷是想做講述古代觀星文化的繪本,中國東方的二十八星宿和西方88星座的劃分,星座的神話傳說是他想重點落筆的內容。但編輯認為需要加入更多的科普乾貨,比如星座有哪些星星,連起來是什麼形狀的?星雲、星系、星團又是什麼?編輯給劉老師和合作的工作室展示了部編推薦、中小學課文、中小學閱讀指導目錄中關於宇宙和星空的文章,達22篇之多。這說明當下的孩子是需要了解宇宙和星空的科普知識的,星空的知識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並不是遙不可及和冷門的。
劉老師最終同意,增加一些天文學基礎知識的內容,讓這套書集天文、地理、人文於一體。
他把全書分為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份,每個月選取當月觀星視角裡,最容易捕捉到、最具有代表性的星座。比如2月是獵戶座,5月是大熊座。從夜晚觀星的角度引入,介紹每個星座的基礎知識,帶領讀者去星座探秘,再講述古人如何觀星,星座名的由來,星座與節氣的關聯,中國古代詩詞與神話裡的星座等等,把西方星座與東方星宿結合起來。
劉老師的文字是富有詩意的,這種詩意讓這套書顯得浪漫無比,但用過於詩意的文字來寫科普會不會顯得不那麼嚴肅?讀者是不是也需要一些精準、直觀的數字來輔助閱讀呢?
後來我們定下了不同風格,將內容做區分:星座引入頁浪漫神秘,富有文學色彩;星座大探秘頁科普感強,有許多古代的星座和星座神話則偏向人文。這幾種風格相輔相成,共同打造出這套書。
文稿基本完成了,卻在繪畫風格上犯了難。雖然一開始便定了用水彩的風格為星空作畫,但劉老師富有詩意的語言如何表現出來?如何兼顧畫的美感與科普感?一張星空引入頁的風格經歷了反反覆覆的修改後,我們決定採用幽藍色調的夜空來開篇,靜謐的夜晚,列車行駛在曠野上,夜空中出現了擬人化星座和星星們,是不是有一種想化身為景中人去追尋星座的衝動呢?
引入頁確定了,但後面繪畫的推進仍然困難重重。原因無他,劉老師的內容上既有星座大探秘這樣科學性非常強的對頁,需要把星星的顏色、位置、星座的形狀,星雲星系等全部用水彩表現出來,既要美,又要準。
而後面的古代的星座和星座神話的部分,則人文氣息濃厚,既有中國古代的星宿,又有西方星座的來源,還有詩詞、節氣等中國元素。
這兩種有巨大反差的內容如何在繪畫風格上統一起來?神話、歷史、節氣、天文各用怎樣的畫法合適?大圖小圖的搭配真的和諧嗎?繪者又嘗試了許多種方式,經歷反覆修改之後,才有了現在的風格。
在繪畫過程中,編輯翻閱各種資料,將知識化繁為簡,力求準確又符合小朋友的審美。令人印象尤為深刻的一點是,星座探秘部分,每一個星球是什麼顏色,每一團星雲是什麼形狀,編輯都去找到了相關的天文圖片,一一核實。
(分別為:初版馬頭星雲圖、終版馬頭星雲圖、馬頭星雲天文圖片)
繪畫過程也是編輯與繪者的磨合,繪者儘可能地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交出了令人驚喜的答卷。比如在講述星星為什麼有不同的顏色,流星雨是怎麼來的等科普性強的知識時,繪者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來畫,恆星溫度太高所以在旁邊加一個風扇,彗星背著「書包」(實際是冰凍的巖石)趕往太陽系,這些細節的加入讓星星們活了,它們有動作、有表情,能夠讓小朋友更有代入感地去閱讀,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
創作星座神話時,我們也思考著,怎樣讓版面更具有可讀性?流傳了幾千年的星座神話,有著生命最初的情感,愛、原諒、寬容……繪者嘗試了片段式的繪圖後,最後決定用一幅畫講完一整個故事,而不是摘取片段去描繪,讓故事更具有整體性,沒有被割裂的感覺,同時也能讓讀者有一種看電影似的沉浸式體驗。
經歷了三審三校後,我們將書拿給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教授、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卞毓麟老師,請他給本書做推薦。卞毓麟老師本著對讀者負責的精神,瀏覽了全書,給我們提了很多的修改意見,小到一句話表述怎樣修改更加準確,大到天文學一些名詞的審訂等。我們深深為老先生對科學的認真嚴謹而感動。
我們將卞毓麟老師指出的地方修改完善後,又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國際宇航大會搜索地外文明計劃常設委員會中國唯一會員張同傑老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天文系孔令傑女士為我們做審訂。
重新經歷了審校修改後,我們終於拿到了第一次成書。卞毓麟老師和張同傑老師都為我們這套書做了推薦,這是對我們內容的認可,也讓我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
(專家的反饋電子稿)
回頭再讀我們的成書,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為了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作為編輯和讀者的直覺,我們決定推遲下廠時間,給書「加點料」。
第一次打磨,領導讀了後,建議我們增加一些書的拓展內容和趣味實驗,這個靈感來自於她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她女兒學校的課裡經常有一些自己動手做的科學小實驗。這個想法給了我們很大幫助,我們給每個星座配了一個月的「星星小知識」,給讀者講星星的年齡,北極星會不會變,講中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等等,還給每本書增加了一個趣味實驗,教讀者做指南針,做「太陽系」。這部分內容很大程度上充實了我們的書,書從講星空的平面一下子變得立體起來,多了很多發散的點。
我們還向繪者要求每個月加一個小扉,但小扉具體畫什麼並沒有做過多的指定。繪者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結合內容和星座故事,讓小扉不僅僅是裝飾,更是結合了趣味想像的故事。比如牧夫座的小扉中,地球上的小朋友野餐扔的香蕉皮讓天上的牧夫滑倒了;仙女座的小扉中,地球上的小朋友吹泡泡,飄到天上的仙女身邊。這種地上的人與天上星座的互動,能帶給讀者更多代入感的設計。
回頭再讀,科普知識豐富了,趣味性也有了,但我們拿給同事讀了以後,同事說:「我沒做你們這套書,我只是一個不懂星星和星空的天文小白,我究竟應該怎樣去觀星呢?我又該怎麼給我的孩子講星空呢?」
我們有些沉默了,因為我們發現這個問題當前版本的書還回答不了。所謂「當局者迷」,我們在做書的過程中過於注重知識,沒有考慮到應該怎樣引領讀者了解天文的基礎知識。
為了夠直觀、夠實用、夠接地氣,我們又對這套書進行了第二次打磨。我們特意在書中增加了每個星座的形狀圖,獵戶座腰帶到底是哪幾顆星星,北鬥七星究竟是大熊座裡哪幾顆?為了這個星座形狀圖,我們翻閱了許多資料,找了許多國內外的專業網站,最終一顆顆星去核對,把圖做出來了。當然也交由專家審訂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特意做了「觀星小指南」,讓讀者能夠知道這個月觀星觀什麼,星座裡有哪些天文現象。
既然要做實用的觀星書,那就做到底吧!贈品也讓人瘋狂,一開始編輯們想法很多,有的想做模擬星星運動的立體封面,有的想做12個月的書籤明信片,但這些都不能應用到實際觀星中去。最終我們選定了閱讀指導手冊,全天88星座圖和旋轉星盤作為贈品,因為星圖是認識星星最好的工具,在全天88星圖裡可以看到每個星座的形狀和位置,結合旋轉星盤,又可以模擬一年裡的星星運動。閱讀指導手冊裡則詳細告訴讀者應該怎樣來讀這套書,一些天文學名詞的含義等。定下贈品,懸在我們心頭的一塊大石總算落下了。
為了讓讀者能夠更加快速地了解天文學基礎知識,我們還設計了「星空小課程」視頻欄目,做了8期視頻,手把手教讀者使用星圖,讓讀者了解銀河系、太陽系的知識。
至此,內容上,有觀星指南,還有露營觀星地點的選擇等引導,西方星座與東方星宿的對比。圖畫上,星座形狀圖、全天88星圖、旋轉星圖、8期「星空小課堂」、閱讀指導手冊五樣「法寶」,我們有信心,能夠教孩子認識清楚天上的星星了。
封面的設計也充分體現了畫手和設計師的創意,除了表現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致差異,還要四本封面合在一起是一張完整的圖。畫手最終選擇用星空和地球的對比來構圖,將地球劃分為四個季節,圖上的小孩子有的在摘星,有的在用望遠鏡觀星,這種互動也是我們做這套書的初衷——希望讀者能真正走近星空,了解星空。
最後的成書相比第一版,可以說是兩套書了。知識點、邏輯結構,甚至排版,一次次地推翻重來。算下來,美編動版和改紅的次數已經超過十次,每次改動,都要重新經歷一遍審校過程。打磨的過程相當於把書的靈魂剔出來重鑄了一遍,刪去了一些冗餘的知識,讓書的內容更加精華和濃縮。
做書的人用一顆匠心,精心雕琢,在每個細節上花心思,最終這套適合中國孩子看的《劉興詩爺爺講星空》歷經一年才面市。
8月,《劉興詩爺爺講星空》將在博庫平臺線上獨家首發,這是一套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的星空入門書,也是一套真正適合中國孩子的星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