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雄之美
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去祖國寶島遊一回。今天,它終成現實。我們的行程是高雄進臺北出。高雄市,從地理位置看,首先是臺灣和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其次,有著寶島臺灣最大的國際商港高雄港。高雄港就位於高雄市西南沿岸與旗津半島間,緊挨臺灣海峽,為一座深水港。整個港區分為最初興建的第一港口,與戰後興建的第二港口兩部分。緊挨「臺灣海峽」邊的高雄港很早就已成為東南亞、印度洋與東北亞間海上航運的重要轉運中心。
高雄市,原名打狗(又作打鼓)港或西港。早期為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其語稱竹林為「takau」,後經漢人音譯為「打狗」。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日語之「高雄」發音與「打狗」之音相近,故而又將它改為了「高雄」。
高雄是宜居宜遊的地方。它的風景宜人處多數散落在享有「臺灣西湖」美譽的西子灣海濱風景區一帶,海光水色,旖旎迷人。西子灣山海渾然,襯著繁忙進出高雄港的各國船隻,極具港都特色。1980年,當地政府在此建立了全島僅有的一所海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使西子灣增添了幾許文化氣息。
最難忘的當屬「旗津風景區」。旗津是個半島,位於高雄港的西南側,是一個狹長的海外沙洲,平均寬度只有200公尺,為高雄市最早的老海港;它本來與臺灣本島相連,但1967年高雄港為了開闢第二港口,截斷了伸出外海的旗津半島。
往旗津,搭渡輪是最愜意的方式,由鼓山渡輪站登船,在波瀾微起的內海航行,可見旗津東岸林立著小港塢及起重架;約10分鐘,就可抵旗津渡輪站。海洋資源是高雄旗津最大的特色,平緩的沙灘、大片木麻黃林、設計活潑的景觀建築以及蔚藍海洋,構成海濱遊憩的精華地帶。我脫掉鞋襪,第一次踩在了乾淨細膩的海灘肩膀上,第一次與活潑的大海盡情地親近,第一次與嫵媚的海風拼命親吻。
向海灘的不遠處眺望,便可見一通體白色的燈塔,它就是旗後燈塔,或叫高雄燈塔。它,矗立於高雄市旗津區的旗後山上,建立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後於1918年重修。目前為寶島三級古蹟。塔高15.2米,燈高58.2米,光力850,000支燭光,公稱光程25.2浬。
要是從地圖中細看旗津,它仿如高雄市的海上護堤,也猶如一東方玉龍盤踞於高雄之海岸線。事實上,高雄開發史上最早的聚落就在這裡。靠海吃海,今天的旗津仍有不少居民以漁為業,因此旗津老街的兩旁皆是物美價廉的海產攤海產品,一股股海腥味隨風撲鼻而來,老式的三輪車載著穿著各異的中外遊客穿行於其間。沒時間品嘗當地的海鮮,當地的水果則不能放過,花60新臺幣買一盒青番茄,切片後蘸著特有的噴香的芝麻醬薑汁慢悠悠地吃,味道太美妙了。
印象中,臺灣多颱風,高樓應不多,但是,車一驅入高雄市區,人就有點懵了。高雄市區高聳的現代摩天大樓鱗次櫛比。據說高雄高樓之多已位居中國臺灣以至世界前列。到目前為止,高雄市總共有342座高樓大廈。
高雄是安逸的。海峽兩岸一脈相連,我盼望寶島能真正融入祖國的懷抱,讓我們出行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