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
不知是與年齡有關,還是受認知與感受的影響,在最近這一兩年,每逢節日給師長和親友祝福問候時,漸漸把「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換成了「平安喜樂,諸事順意」。
甚至有時候,看著紙上或手機屏幕上這八個字,內心就有一種生動、舒服的感受,覺得有一股頻率和能量在愉悅地跳動。
當然,當年面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時也曾有過類似的場景,但沒有現在這樣平靜和深刻。
「平安喜樂」,好像涵蓋了全部的健康與幸福。
那麼這個「喜樂」是出自哪裡呢?
《黃帝內經》中講到:「羶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大概意思是說,羶中穴是心包經的令官,人在胸悶抑鬱的時候,按摩這個穴位可以驅散心中鬱悶之氣,讓心情變得愉悅。
心包又是什麼呢?
我們常說「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為五臟,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和膽為六腑。其實中醫講「六髒六腑」,且一一對應,比如我們常說「肝膽相照」,「脾胃不合」,「熱心腸」等。
這個心包就是第六髒,是包裹在心臟、血管外面的脂膜,這一點我們在前期的《膏肓》一文中已經學習過。心包是「臣使之官」,臣是保衛「主」的;「心者,君主之官也」,所以心包,就是保衛心臟的。
好比書包是保護書的,錢包是保護錢的。盛放、安放本身,也是一種保護。
一個做企業管理且對中醫一竅不通的人,能按照所謂的「邏輯」寫到這裡,應該算是心神還沒有亂吧!
書歸正傳。
想「平安喜樂」嗎?如果想,並且也已經知道「喜樂」出自何處了,那就好好學習一下,如何「安心」吧!
一如徐老師在文章開篇所談到的,「情緒、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確實是困擾現代社會人們的主要問題。」
我想,這大概也是自己這一兩年看到「平安喜樂,諸事順意」這八個字,產生一種生動、舒服感受的原因之一吧!
通過學習,給自己建一個內心的「安定診所」,體驗「安居樂業」和「定而後靜」的生命之美吧......
如何讓孩子通過專注變得優秀
心神不定,有三種情況:一是不知所止,貪婪的欲望無限膨脹;二是散亂,難以聚精會神、集中精力;三是迷惑,面對選擇不知所措。
今天重點說說第二種。
許多家長朋友們都為孩子的「分心」而頭疼,作業拖拖沓沓,寫得亂七八糟,學習成績也比較差。其實這都只是冰山一角,這背後往往是上課聽講時難以聚精會神,身在教室,心已不知去何處了。做別的事情也很難專注,淪為平庸。
對於「學習」這件事本身而言,我個人的觀點,只要能做到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寫作業,成績應該會在「優秀」之列。一個「學」,一個「習」,有了高質量,「學習」本身一定差不了。
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一定要找到原因所在,並根據原因制定對策,這和管理中的問題解決同出一轍。
如果是因為專注度不夠,導致上課環節吸收的營養少;如果是因為專注度不夠,導致寫作業即練習環節鞏固和保留住的營養少;如果是因為專注度不夠,作業或考試環節的「檢查」又流於形式,讓本就不多的營養又大量流失,那麼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心神不定」,不能集中精力,我們就要針對這一點想辦法。
如果原因是這個,卻不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問題就很難以解決。比如給孩子上更多的補習班,連周末休息的時間也沒有了,玩兒和放鬆都得不到了,隨之而來內心再產生牴觸,那個「心神」就更亂更不定了。還可能讓孩子對學習與家長產生更深的逆反心理。
如果通過觀察和與孩子的溝通,確定是「專注」不夠,接下來家長應該像醫生一樣,幫助孩子來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家長要自己冷靜思考一下,孩子不專注的原因是什麼。從外部環境來講,電視、電腦、手機、遊戲、聽歌、零食、各種不自覺的小動作;從內部防範角度來講,有沒有從小幫助孩子培養起一種良好的習慣,讓孩子有能力有意識地去認真聽講,認真寫作業,認真檢查,有自己的「錯題本」,先踏實完成作業再痛快玩兒,等等。
如果外部環境沒有保證,內部防範機制又從沒和孩子一起努力建立起來,請問,一個孩子怎麼可能專注起來呢?
有的家長朋友說,這些我都沒想過,也沒做過,可是我的孩子很專注,學習成績也很好。我想應該有兩種可能:一是您自己在專注和自律方面做的很好,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只是您謙虛或不自知;第二就是應該感謝上天的恩典,因為它賜予了您一個懂事的優秀的好孩子。
思考完之後要行動。孩子的不專注,問題多出於家長的問題。因此,簡單粗暴地批評孩子不用心不努力不懂事,是很難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習慣已經養成,您必須和孩子一起努力,並且心連心,幫他一點一點克服,一點一點改正。
這個過程會是痛苦和漫長的,孩子的不配合也許會讓你暴跳如雷甚至心灰意冷。但此刻您最好再思考兩個問題: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一個不專注的人,未來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所以,您的「心腸」還會熱起來。您也會想盡各種辦法,比如自己先做到關閉電視放下手機,在安靜的環境中陪伴也是監督他安靜下來寫作業。比如要求他寫完必須先檢查,檢查出一個錯誤來就給予表揚。比如對他一個不良小動作的改進及時給予一個獎勵。比如,關心他的每一次考試的進步或變化,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關心和信任,所以他絕不會在內心放棄......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這個抽絲的過程,既是我們還帳的過程,也是我們自我完善的過程,更是我們和孩子共同拓展「自我界限」的過程——就是「愛」。
一個能夠「專注」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壞與否,未來的人生都不會太差。
我們祝願專注的人,
平安喜樂,諸事順意。
從學到習·知行合一
學習學習,邊學邊習
習比學更重要
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