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湧到美國上高中也不是什麼秘密了。在2015年就有超過30萬的中國高中生升學進入美國大學。為了去美國大學接受更好的教育,連美國中學教育都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孔。
但可能不為人所知的是,在中國學生就讀的這些中學裡,基督教學校的數量最多,但中國卻是信奉無神論的國家。
在美國,外籍學生想要進入公立中學是有限制的。中國學生不得不選擇私立學校就讀。而中國的父母一點都不在意學校是否有宗教背景。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外交政策部門為信息自由法案搜集的數據表明,在2014年和2015年前三個月,在籤發給中國學生的F-1籤證裡(F-1籤證是美國針對來美國接受中等教育的外籍學生籤發的主要籤證類型),有58%的去向是天主教和基督教背景的學校。
有近28%的中國學生選擇天主教學校,而另外30%的人去了其它教會學校,有新教背景的高中、還有的高中有路德教、長老會、門諾會、 浸信會、貴格會等其它宗教背景。
近幾年來,上美國高中的中國學生數量有井噴的趨勢。根據國際教育協會的數據顯示,2005年在美國高中入學的中國學生還不到1000人,但是在2013年,這個數字就超過了2萬3千人。
這種增長並不令人意外,中國的經濟增長迅速讓中產階級的隊伍壯大了,他們希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一定會考慮到送孩子到美國接受大學教育。一些中國人認為出國讀高中也是換一種教育環境的方法,畢竟在國內大部分的中學教育都是在為高考做準備。
但美國公立高中對外籍學生的入學控制嚴格,甚至只能接受1年的交換生模式。這意味著很多中國家長只能尋求政策限制相對較寬的私立學校。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仍然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中國的中產家庭盯準了要把孩子送出國,壓根不會關心到底去了哪兒。國際教育協會學術流動研究中心主任Rajika Bhandari教授說:「中國已經成為在美國求得一紙文憑的最大群體。」Rajika Bhandari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有兩個原因:中國中產階級的壯大以及他們對子女教育的關心加大。他們認為只要能進入美國的高中,申請美國的大學就更有競爭優勢。
「中國家庭對美國教育和文憑看得太重了。」Rajika Bhandari認為。根據一項對在美國的中國大學生的調查也能反映這一點。有78%的學生表示,他們對教育質量的重視是他們來美國求學的原因。
Mountain View Academy是一家坐落在加州山景城的私立教會學校,它的註冊主管Alyce Schales開始注意到這十年來中國學生的數量變化。
在1990年代,這所學校的國際生大概只有25個,他們來自日本、韓國和越南。但現在,在這所只有160個學生的學校裡,有47位國際生,27個都是中國人。
Schales認為是MVA的教學質量吸引了中國學生。她的工作就是在學生開學前幫助篩選這些候選人。
「我在面試時會經常問候選人:『你為什麼想要來美國上學?』他們最常提及的一個回答是,在這裡他們能有更多的表達和參與,而在中國的學校並不允許這麼做。這些學生希望一個更開放的學習環境。」
這些上了教會中學的學生對教派可能一無所知。基督教徒只佔中國人口的5%左右,而中國的學校卻注重的無神論、馬克思主義和科學價值觀。
「他們沒有一點宗教背景。所以一般我們會在之前就聲明,我們會有宗教相關的課程。」在MVA學生必須參加宗教課程,而且每天都必須做禮拜。
「我們曾經有接受過信奉無神論的學生,他們也需要向宗教課的老師說明這點。當然,無神論並沒有什麼不妥。我們也尊重他們的信仰。但是他們必須學習宗教的課程,課程之後他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Schales說,曾經有5位中國學生後來選擇接受洗禮,但「這並不是我們的目的」。
俄亥俄州託萊多市有一所男子學校叫聖約翰耶穌會高中。在那裡,一位負責國際學生項目的領導John May說,他們是三年前注意到中國學生數量上的變化。
在May曾經工作過的天主教學校有兩名學生也參加了教會的受洗和成年禮。但是和Schales一樣,May也發現了對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宗教仍然是非常神秘的。
「對於什麼都不懂的班級來說,挑戰有點大。他們沒有背景知識,坐在宗教課上也不像是一個教徒的樣子。對這些孩子來說,這一切都是白板,很讓人頭疼。」May說。
當談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中國學生在缺乏宗教連接的情況下入學時,Schales說,這些入學率都是口碑傳播的效果。
「我們有一些代理會介紹學生過來,但我們不會給他們代理費,代理也不是我們主要招生的方式。」 Schales說。
跟MVA不同的是,聖約翰耶穌會高中有自己的招生機構,他們會和一個叫 Ivy國際集團的機構合作,這個機構專門招攬那些全額付款的中國學生。
在國際教育協會學術流動研究中心的一位資深研究員Christine A. Farrugia說,很多宗教學校都會吸引國際生為了豐富自己的多樣性,同時也提高入學率。這些教會學校在過去的10年裡入學率一直處於下降之中。
「很多教會學校甚至會開設一些國際項目,就是為了挽救下滑的生源。」
一些學校也會在網上用各種方式吸引搜索美國高中信息的中國學生。這些學校大多數都會有國際站點,你甚至會看到其中有些國際項目的顧問還是中國人。比如加州阿納海姆的橙縣基督教學校、羅蘭崗市的南地基督教學校,還有帕薩迪納市馬拉那瑟高中。在這些學校的網站上,都有專為中國學生設置的國際窗口。
當很多教會類學校在網頁內容和設計上突出他們的教會特色,這些國際項目經常標明的是SAT的分數、小班教學的人數、可支付的學費和浸潤式的英語教學環境。
「以基督為中心」是蘭開斯特孟諾中學主頁上最先跳入眼帘的一句話。但在他們國際版頁面,這些教旨和教誨根本沒有任何提及。
可以確信的是,中國學生就讀美國教會學校的比例並不特殊。國際教育協會發現,這些有宗教背景的私立教會學校要比無宗教背景的私立學校,更要收到國際生的歡迎。
無論如何,對於一個信無神論的國家,能有那麼多父母願意把孩子送到宗教學校接受教育仍然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或許對很多有宗教背景的私立學校說,這也是一件好事。中國學生的數量增加讓他們的隊伍擴大。
「聖約翰耶穌會高中當然認為這種現象的受益作用是協同的,不僅對中國學生來說很好,對我們的學生而言也很好,這增加了年輕人在國際氛圍中的競爭力。」
(翻譯: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