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合作醫療,剛開始的費用是10元/年,之後每年增加,50元、130元、250元,一直漲到了今年的280元。雖說現在農民的收入都有提高了,但是對於人口較多的普通家庭來說,每年就要交上千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有的農民甚至產生了斷繳的念頭,
農村合作醫療,從開始實施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在農村地區來說,這是一項福利政策,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給農民最基本的保障。但是這項措施從實施開始,費用也是越交越高,很多的農民也表示吃不消,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農村合作醫療的運行方式
農村合作醫療,在農村地區大家都叫新農合,它是由相關部門組織,農民自願參加,可以選擇交費,也可以不選擇交費,不是強制性,可以自由選擇。通過集體籌資,以大病統籌的方式,對患病農民提供醫療保障,生病住院以後,可以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報銷,緩解病人家庭的壓力。
新農合是在2003年正式啟動,到了20088年的時候,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每個地區交費的標準也不一樣,經濟發達的地區,費用相對要高一些。目前籌資是以入戶為主,資金管理方面,主要是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要想享受這項福利,首先農民要向定點的醫療機構墊付,之後再按相關的規定來報銷。
新農合越交越高的原因
第一、物價不斷在上漲
以前在農村,五塊錢就夠一個家庭一天的生活費用,到了現在,20塊錢也買到什麼東西,物價不斷上漲,各種東西漲價,醫療機構的各項費用也在增加,比如掛號費、檢查費、藥費也跟著上漲,只要是生病了,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感冒,也要花一百多塊錢。看病的成本增加,相應的報銷費用也在上漲,尤其是很多農村老人患老年慢性病,需要長期用藥,新農合機構的壓力加大,因此只能提高交費來給資金池擴容。
第二,老年人口加劇,機構的壓力增加
不可否認,人口老齡化是當今的一個社會問題,一個地區60歲的老人佔了人口總數的10%,就意味著該地區進入了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不斷擴張,養老和醫療的壓力也就凸顯出來。預計到2026年,國內的老齡人口將達到3億。
人口年齡轉變很快,不可避免就會造成新農合消費支出增加,給醫保基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也是對我國醫療制度帶來的挑戰。因此,每一年都會根據發展情況,對新農合繳費的標準和福利進行調整,以達到老有所「醫」的目標。
第三、福利提升,報銷的門檻降低,比例升高
新農合從開始發展至今,福利也在不斷調整,相比之前的各個方面不斷完善,報銷的門檻降低,而且比例也有所提高,像一些老年慢性病,也納入了報銷的範疇,即使沒有住院才可以報銷。而保險都有一個特點,都是自願參加,保額越高,能報銷的錢也就越多,因此為了提升福利,交的費用也在逐年上調。
第四、看病的人多了,報銷的人也就多了
現在農村地區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更加關注身體的健康。以前農村人有個感冒、傷風啥的,都舍不去醫院,要麼是自己扛著,要麼就是買點藥隨便吃吃。而現在不一樣,醫療條件比以前好了,稍微有點不舒服,就會去醫院讓醫生看。
新農合經過多次調整,更方面也更加完善,一些地方實行了大病統籌、小病理賠為主的措施,減輕農民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看病的人越多,支出的壓力增加,只能通過提高保費來解決。
寫在最後
在農村地區,新農合上漲,很多農民朋友會認為是「城鄉醫療並軌」造成,但是有很多專家也闢謠了,新農合越交越高,與並軌這一措施沒有什麼關係,並軌是為了讓農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醫療保障待遇,實現公共服務和資源共享,也體現了城鄉居民之間的公平。雖然費用上漲了,但是補貼的力度也加大,每個人的補貼達到了550元,這個方面農民需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