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教育部2017年將EMBA納入全國統考的規定在行業內引發「地震」,被業內稱為「史上力度最大的專業學位整頓行動」。但此舉是否有違EMBA本身的教育規律?EMBA按照考試成績錄取,最終可能逆向淘汰,因為越是優秀的企業家可能應試能力越差。凡是深入理解EMBA的人都知道,在EMBA教育中,學員之間的相互學習甚至比教授授課還要重要。
學員之間的相互學習之所以如此富有價值,正是因為EMBA學員有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可以分享實戰心得和案例,這是教科書不可能提供的「活知識」。EMBA教育與大學教育有本質不同。大學教育是基本教育,注重機會公平,考試是一個好辦法。而EMBA教育是職業教育,主要是「在職培訓」,是企業和管理人員「自主選擇」的一種「教育投資行為」,在EMBA中引入應試教育的方法來強行塑造所謂公平,只會背離EMBA教育的初心。EMBA招生主要依據管理經驗和管理需求而非應試能力,這也是國際經驗。
教育部新規的初衷是為了杜絕EMBA淪為「賣文憑」。
此類現象固然應該打擊,但應該:
1、對出現類似問題的學校進行嚴厲懲罰,大幅提高賣文憑的風險和成本;
2、要相信市場機制的力量,那些行為短期化的機構,終將付出沉重的聲譽代價。
要杜絕「賣文憑」,除了加大事後懲罰力度之外,還可以通過引入AACSB/ EQUIS等國際商學院質量認證來解決(類似於企業的ISO認證),這種國際認證對於提升EMBA教育質量的意義,遠遠大於教育部組織「全國統考」。
國外一些商學院EMBA招生雖然也看GMAT成績,但是:
1、GMAT是一個素質測試(與「應試教育」的知識考核有天壤之別),主要考核邏輯能力、分析能力;
2、GMAT成績只是影響錄取的因素之一,面試、工作經驗、自我陳述在錄取中佔很大比重(而且也根本不存在GMAT最低分數線之類的說法)。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是太多而非太少。
EMBA教育之所以大受歡迎,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它「應試教育」的色彩淡薄,更注重管理人員的實際管理需求,突破了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
在EMBA之前,中國的大學已經有「在職的管理學碩士」,但幾乎完全與企業管理者的實際需求相脫節,鮮有企業家問津。
因此,EMBA教育的火爆,可以從某個角度看成企業家對「傳統應試教育」投出的「反對票」。
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得出結論:組織全國統考不僅難以達到改善EMBA教育質量的目的,甚至可能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從而損害EMBA教育的「真正價值」:學員考試水平的確提高了,但對企業管理的實際效果沒了。
對於EMBA的社會意義應該理性、客觀看待:儘管某些學校出現了辦學質量差甚至賣文憑的現象,但EMBA 作為一個整體對於提升中國企業家的管理能力、國際視野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正面作用,有效彌補了中國企業家群體過去的教育缺陷,已經成為激活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力量(有些類似於網際網路金融對中國銀行業的衝擊)。
當下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質是企業轉型,企業轉型主要依靠企業家。如果EMBA教育被導向「應試教育」的軌道,這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傷痛。
因此,EMBA教育不僅不應該走向「應試教育」,而且應該作為一種克服「應試教育」弊端的有效改革模式加以推廣。
李克強總理說得到位:「政府要提高規劃管理能力,決不能光圖省事,一禁了之。說難聽點,這不就是懶政嘛」。如果教育部真心要提高EMBA質量,應該多研究一下教育規律、國際經驗,而非依靠「全國統考」這樣的「懶政」。
最後,從程序上來講,教育部出臺此類規定應該先對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而非突然直接宣布決定。
2016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實行重大決策預公開制度,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點工程項目,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在決策前應向社會公布決策草案、決策依據,通過聽證座談、調查研究、諮詢協商、媒體溝通等方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以適當方式公布意見收集和採納情況。探索利益相關方、公眾、專家、媒體等列席政府有關會議制度,增強決策透明度。」
對於改變招生方法如此重大的政策調整,理應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
欲了解更多EMBA資訊請點擊:http://www.mbachina.com/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