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讀書心得的初衷,是作者希望督促自己每天在繁雜的工作中能抽出時間來閱讀,並從閱讀中加深對世界和他人的認識與理解。另一方面,將自己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整理呈現,也是希望與同樣熱愛閱讀的小夥伴們一起分享和交流。作為一名理工科出身、社會閱歷尚且淺薄的小白,雖然熱愛學習和思考,但文章觀點難免存在偏頗和武斷,希望讀者多多包涵,更希望能夠收到大家本著真誠友善的原則提出的批評和建議~如果你對內容感興趣,歡迎關注:歸演集,我們一同成長~
《孫子兵法》閱讀筆記與心得(一)
《孫子兵法》也可以稱得上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著了,不過除了痴情於歷史和軍事的「中二」青年們,似乎沒有多少人願意認真讀一讀這本書。實際上,我之前也沒有認真看過它,只是這些年偶爾從各處讀到一兩句《孫子兵法》中的片段,往往倍感驚豔而又頗有共鳴。最近翻閱這本書,發現雖然後半部分一些具體的戰術思想已與今日場景相去甚遠,但書中用大量篇幅談論的戰略思維卻歷久彌新,甚至語句本身就不限於對戰爭的討論,而是泛化到了對博弈乃至社會發展規律的探討。考慮到後世有眾多的文字和思想受到了《孫子兵法》的深刻影響,該書在兩千多年後仍然值得人們細細品讀。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此句中的「算」即為「謀」,孫子兵法思想的核心在於謀,也就是戰略規劃和戰術策劃。人相比於其他生物的優勢,甚至於人相比於人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擁有更高的智慧。政治、軍事、商業等社會行為,由於參與者甚廣,影響因素甚多,均可以看作是極其複雜的系統,這類系統的運行規律很難通過幾個簡單的公式來描述,但只要人希望對這類系統進行操縱,使其向對己方有利的方向發展,就離不開建模和決策的過程(儘管這些過程大多在頭腦中進行,很難像自然科學一樣進行量化描述)。這些系統的複雜性是如此之高,即使古今中外最聰慧的大腦,也不足以完全準確地對其進行理解和預測,但是越聰明的人可以把握住越關鍵的因素,從而能控制全局的動向,乃至力挽狂瀾、扭轉乾坤。聰慧只是旁觀者事後的總結,而表現在當事者則為精準而有效的謀劃。
有的人可能認為想過多無用,有時反而自作聰明,其實不然。首先,複雜系統不同於請客吃飯這類簡單事物,幾乎在所有情況下,人們對這類複雜社會活動的觀測和分析都是不足的,收集越多的信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越多的謀劃,就能夠相比於其他人獲得越大的優勢,這幾乎是必然的。其次,真正善謀者絕不像某些人一樣,脫離現實而在腦海中空想,或是事無巨細從而導致主次顛倒,抑或是思緒混亂造成舉棋不定。不同領域的謀劃均有其科學的原則和方法論,聰慧之人可以通過學習或經驗的積累獲得正確的預測和決策方法,從而確保自己在正確的方向上謀劃,以獲得更為準確有效的行動方針。這類人永遠不會滿足於當前的認識,而是保持敬畏和謙遜的態度不斷地分析和研究,以使自己能夠更深刻地洞察博弈乃至戰爭中的規律。相比之下,那些自以為是而輕視謀劃的人,憑藉情緒和感覺行事,面對上述的對手時,又怎能不失敗呢。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要服務於政治,正如商業競爭應服務於企業發展,切不可本末倒置。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言,憤怒可以消散,死者卻不能復生,戰爭是殘酷無情的,不能因一時的惱怒和衝動就輕易挑起,而應當充分從政治角度考慮利弊,進行權衡。正如此次中印衝突,我方有戰士英勇犧牲,許多人義憤填膺希望報仇雪恨,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個對國家和民族抱有感情的中國人都會對印度的無恥惡行感到憤怒。但是從國家層面上考慮,國際局勢複雜緊張,西方反華陰謀正在醞釀,而我國當前正處於深化改革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更需要爭取的是較長時間內和平的環境,以使鬥爭繼續向對我方有利的方向發展。正如美國轟炸我南斯拉夫使館及01年南海撞機時間後,我們忍辱負重,推動國防和軍工領域的快速發展,才有了今天與西方博弈的底氣,也足以告慰在天的英靈。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認識到,戰爭作為一種實現政治目的的手段,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最優的選擇,因此應當理解和支持國家的政策,去做真正對民族未來發展有利的事。
那既然如此,是不是說要竭盡全力避免戰爭呢?也不盡然。有人說,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德國的俾斯麥對此則有著更直白的闡述,「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人類的歷史是殘酷的,當今存在的民族大多是在無數的鬥爭中取勝並留存下來的(印度除外),至於那些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和國家,他們曾經歷的無情屠殺和無盡羞辱,甚至不會再有人記得,更不會有人感到同情和為之申訴。因此《孫子兵法》也講「合於利而動」,在該亮劍時必須果斷,必須拋棄幻想。如何判斷是應選擇和平還是選擇戰爭?答案也很簡單,決策前應當充分分析兩個問題,戰爭是否有把握取得勝利,以及這場戰爭勝利是否對國家的長期發展有利?如果兩個答案均為「是」,那就應當毫不猶豫地進行鬥爭。這也就是我們為何在朝鮮對美以及後來對印對越作戰的原因。事實上,戰爭作為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選項永遠不應當被忘記,尤其是在當今中國,當一個人從出生以來的幾十年都生活在和平中,就很容易認為戰爭離我們很遠,甚至認為以後也很難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因此所謂「有核武器所以不可能有世界大戰」的論斷大行其道,這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須知,好戰必亡,忘戰必危,前半句可以送給美國,後半句應當提醒我們自己。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上述內容來自於《孫子兵法》的第四章「軍形」篇,也是全書中筆者最為認同的語段之一。從現代的視角來看,孫子兵法的價值並不在於介紹什麼具體實戰操作,而恰恰在於其所重視的兩軍之「勢」的對比。通俗地說,整本書中貫穿了一種基本的思想,即兩軍所具備的各方麵條件及因素,往往在開戰前就已經決定了最終的勝負。而戰爭中雙方的實際操作和行為無非是將本應發生的結果演繹出來罷了。正如書中所言,「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只要有選擇的餘地,高明的將領就會選擇有把握取勝的戰鬥。正如解放戰爭中期,蔣介石調集優勢兵力重點進攻陝西,面對氣勢洶洶的胡宗南所部,黨中央並沒有像敵方想像中那樣為堅守延安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反而主動撤出延安,把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地盤送給了對手。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實力懸殊,硬拼很難取勝,不如調動對手疲於奔命,再尋找機會圍殲落單之敵。用毛主席的話講,「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如此通俗的話語,卻與兩千多年前孫子兵法中的思想相應和。後來,在三大戰役乃至渡江戰役中,我軍已具備戰力、指揮、民心等多方面的優勢,因此果斷求戰,重創對手。而毛主席此時則指出「宜將剩勇追窮寇」,雖然國民黨仍佔據半壁江山,但從形勢上講兩軍勝負已分了。
既然勝負往往在戰前就已決定了,那作為一個國家、軍隊、企業或團體的領袖,人們應當如何把握和追求勝利呢?答案有些出乎意料,《孫子兵法》中認為「勝可知,而不可為」,也就是說,勝利沒有辦法強求,原因是「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將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也只能保證「百戰不殆」,至於能不能取勝,那還要看敵人做的怎麼樣。美蘇冷戰初期,雙方均剛經歷二戰的洗禮,人心凝聚,軍政嚴明。此時即使一方做好充分的準備,但由於對手少有破綻,因此也難有必勝的把握,如果貿然發動戰爭,只能使雙方陷入苦戰的泥潭,造成嚴重的戰略損失。因此兩方陣營均保持克制,在大力發展自身的同時等待對手犯錯。果然幾十年後,蘇聯首先在內部發生動搖,美國抓住機會,順勢誘導將其肢解,並大肆收購和掠奪蘇聯國有資產,使俄羅斯等國從此一蹶不振。從這裡可以看出,要想取得勝利,首先應當努力發展自己,使自己積累更多取勝的資本;其次就應當保持耐心並實時觀察,以求把握住因對手犯錯而帶來的稍縱即逝的戰機。當然,在實際的鬥爭中,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不犯錯,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始終比對手犯更少的錯,在敵強我弱或者雙方僵持的狀態下更應當如此。在今天的國際形勢下,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目前寫的幾本書均為該系列的第一篇,這一方面是由於筆者喜歡先挖坑後填坑(希望不要棄坑T_T),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沉澱一段時間後再次閱讀能夠產生新的思考和體會。還請讀者小夥伴們多多包涵,我也會繼續為大家分享充滿啟迪和智慧的好書
如果你對內容感興趣,記得點個讚再走啊~
微信搜索:歸演集感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