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劉墉 愈悲哀愈泰然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劉墉:畫家,作家。臺灣人。1949年生於臺北。祖籍北京。

  1972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當過臺北成功高中美術老師,「中視」新聞部記者。1979年入美國紐約市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任中國畫指導教授,次年被聘聖若望大學專
任駐校藝術家。198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主修藝術教育。1991年在臺灣成立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其間一直從事繪畫、寫作、演講,並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多次,更以暢銷書作家聞名臺灣、內地及海外華人區。

  1993年開始在內地出版各種作品,以散文及勵志小品為主,迄今總計已達幾百萬冊。1999年《中國圖書商報》公布的「全國圖書零售排行榜」上,「當年文學類」前一百名中,劉墉有20本書進入,其中有七本踏進前十名,被稱為「特級熱銷作家」。

  1999年開始,以內地所得版稅在內地捐建小學,目標是捐足50所。迄今共捐建26所,其中23所已啟用。

  11月京城初雪,臺灣人劉墉隨寒流而至。為他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造勢之餘,在北師大做題為《從文學的美到說話的美》的演講。

  讀他的書,是在如雷貫耳了他的盛名很久之後。知道他的書在坊間各處尤其少年人中如何熱賣,卻也聽聞不少人對他微詞,主要是我的同齡人,有的對他那種「勵志」、「處世」體不以為然:「人生這種東西能教嗎?就像天意難道可言嗎?幹這種事兒的人,從培根算起,有好人嗎?」有的不以為然他那種「表現自己」,覺得他「太熱衷,也太過熟練」,還有的嫌他說來說去,「都是小智慧,技止此耳」,甚至有的不喜歡他只是因為他寫得太多,「那天從書攤兒過,譁,一排,全是他」。

  11月4日晚上7:30,到希爾頓酒店劉墉下榻的房間採訪。54歲的劉墉一如想像地精力充沛,不出所料地善辯能言,有著40歲人的樣貌、30歲人的聲線,偶爾還露出20歲人的性情。談話間每逢可以用到自己術業有專攻的古詩文積累,便語速越說越快直至如滔滔江水,流利到似乎那是他的臺詞。作為一個臺灣人會說一口京腔十足(其實都有些過重了)的北京話,更讓他得意到像學了新故事回家的天真孩童,展示起來自己陶醉其中不能罷休。

  然而,當他說起童年,那早逝的父親、一炬焦土之後的家園,還有為母親居喪那年他捐建的10所慈恩小學,以及和兒子一起到弱智兒童中心服務時的所見所感,那一刻,他的音調和他所有貌似的自得自滿都像潮水一樣落下去,退到遠處,他的聲音聽上去沉到生命的最悲哀處、溫柔到迷離。那一刻,我想起臺灣文化評論家南方朔對劉墉作品的評價———易讀、溫暖而無傷,也相信了自己讀劉墉時那些片刻的心動,像暗夜裡的微光,原來它們自有來路。

  -9歲喪父,一生似經歷過很多悲哀,但在悲哀裡面有另外一種悽美

  記者:我仔細讀了您自撰的簡歷,您列出來您父親去世的年份、您家遭遇火災的年份。一般人不會,簡歷好像就是用來寫教育背景、從業經歷、著述成就的。

  劉墉:這你不提我還不會想到。對,其實不必列,可在我生命當中這些很重要。沒有9歲失去父親、13歲家裡房子整個燒掉,沒有16歲吐血休學,沒有40歲生女兒,恐怕作品都不一樣。

  父親在世的時候喜歡徹夜釣魚,他都會把我帶著,抱在他懷裡睡覺。這時候我就可以聽釣竿頂端魚鈴的聲音、潮汐的聲音,然後聞到姜花的味道。所以後來我的作品,包括很多繪畫作品,都是夜景。一直到現在我喜歡聽水聲,聽雨打芭蕉的聲音,喜歡風吹過樹梢的感覺,我喜歡姜花。都是因為父親,他留給我很多幽深美好的印象。然後突然之間,他得了癌。然後,他就過世了。

  那時我一個九歲孩子的心,是在悲哀與不知道悲哀之間的。我們家是施行古禮的,要一家一家去報喪,而且要跪著報喪,有些地方是要匍匐前進的。我當然對於父親的過世非常地傷痛,但是對於中國傳統式的這種報喪,我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西方,親人過世,喪儀上如果你能不哭……

  記者:大家會覺得你很自製,有尊嚴。

  劉墉:對,因為你哭會讓別人不知所措,你的情緒應該隱藏在自己的心裡。可是在那個時代我卻聽到周遭的親人跟我說,哎,你看你怎麼沒哭啊怎麼怎麼。所以你會發現後來我有許多文章裡面會提到我對中國喪禮的看法。我覺得生時的孝敬是更重要的,所以母親過世,我們並沒有辦什麼公祭,只是有一個告別式,另外我捐了10所學校。

  記者:父親的過世是不是讓您變得敏感了?

  劉墉:是,另外還有一個蠻重要的就是我家裡失火。我的貓也被燒死了,可我不信它死了,夜裡頭到廢墟上去叫它。失火的第二天我跟母親重新回到廢墟上,發覺一堆人跳牆而走,把燒剩下的一些值錢的東西都拿走了。我的郵票因為在書架裡面夾得很緊,書燒掉一部分,那些珍貴的、我父親留給我的郵票還在。但是沒有地方放,因為沒有家了。就存在一個老朋友那兒,但隔了一陣子再去跟他要,他說他沒有看到過這個郵票。從此我也不集郵。

  後來母親和我在廢墟間築了一間草房棲身。廢墟上原來的廁所還可以用,有時候夜裡去上廁所,因為房子都燒光了,就剩一些柱子,這時候你看星空,你可以想像那希臘的星空,哇,很美。然後曼陀羅花沒有被燒死,有時候清風吹來,曼陀羅花的香味跟廢墟上面那種燒焦的味道混在一起,你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在廟堂之上。後來我在廢墟上種了一棵小香瓜,結了好小像桌球一樣大的香瓜,我一輩子沒有吃過那麼甜的。我種番茄,種番薯,我又在廢墟上養貓。你會發覺,這似乎是一種悲哀,但在悲哀裡面有另外一種悽美。

  我沒有覺得悲哀。到後來連我吐血也一樣。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晚上吐了半盆血。嚴重的肺結核,然後我就休學。得了肺結核也很好啊,在家畫畫,我研究詩就從那時候開始的,研究現代詩,研究傳統詩。後來我在大學裡面教詩,就是因為有休學那段時間。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我只是天性喜歡於細微中去找可愛

  記者:這些真的是你當時的感覺,還是你事後往回看,因為歲月過濾掉那些傷痛之後你的感覺?

  劉墉:對這個我不是很清晰,但我似乎都沒有覺得悽涼。很多藝術家都有這個本事,就是說你突然跳脫出來,回頭來看你自己,你不再是你。而且人若不能欣賞悲劇的美就沒辦法在精神上建立起來。所以,你看我寫《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但接下來是《你不能沒有的諒解》。為什麼不能把世間的換一個角度來做一些思考呢?所以這大概就是我基本的個性,把事情從負面看成正面,很圓融地,去泰然處之。

  記者:小時候就可以?

  劉墉:大概是這麼多挫折之後培養出來的吧。不過話再說回來,就好像沈三白寫的那個《童年記趣》,他可以種一些小草,然後想像是樹林,那個蛤蟆就變成了怪獸。我小時候也一樣,我很喜歡種花,我一直到現在都是。你可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在很多很細微的東西裡面去找可愛。你看周遭每一個東西,人家牆頭伸出來的花,也很美啊。這個「苔痕上階綠」,美啊。為什麼一定要去看河裡頭的汙染,其實上面很可能是星空。所以我總可以在醜裡面見到美,連牛糞我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就是我的人生態度。

  記者:那怎麼想到要把這些東西要跟別人分享?

  劉墉:跟別人分享?這就好像柴科夫斯基講的,他說我不知道我曲子做得好不好,我只是把我心裡頭的律動寫出來,而我有話要說,而我總是有話要說。那就是了,我也不知道我的文章寫得好與不好,我只是把我心裡的感覺說出來,而我心裡頭總是有感覺。

  -我的心很大,把天下的孩子都看做我自己的孩子,所以我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

  記者:在內地現在出的好像就是您的「勵志類」的書。

  劉墉:對,勵志類,寫情類。還有處世類,就是《我不是教你詐》這些。那麼孩子們主要都是看《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肯定自己》。但是這個書已經有16年了。

  記者:是啊,您的女兒跟您的兒子也差了有16歲。都是教給他們成長,有什麼不一樣嗎?

  劉墉:教法不一樣,教的觀念完全不一樣。舉個例子,以前兒子在讀書的時候我電視的聲音開得特別小,怕打擾他讀書。現在她睡覺的時候我聲音開得也很大,因為將來她到社會上不會有人幫她一定把聲音關小。以前我絕對不許兒子看電視做功課,現在女兒可以趴在地毯上一邊看電視一邊看功課,她有本事這樣還把功課搞好,我有什麼話說?我兩個孩子我都拿來做實驗,實驗我的教育方法。

  記者:那您一定是對自己的方法相當自信。要知道,多少大人帶小孩兒都帶得哆哆嗦嗦的。

  劉墉:不是這個問題。舉個例子,這邊是一個你的孩子,那一邊是幾百個孩子、幾千個孩子。突然發生災變,你往那邊跑你可以救幾千個孩子,你往這邊跑只能救你自己一個孩子。這個時候你怎麼做?你有大愛、大仁的話,你去救這幾千個孩子。

  記者:您會怎麼選?

  劉墉:我可能,我覺得,我可能會救這幾千個孩子。這是很殘酷的事情,讓孩子知道的話很殘酷。

  記者:但你相信你做得到?

  劉墉:我不敢講我一定做得到。我希望我做得到。同樣,因為我的心很大,不會限制在小的地方,我把天下的孩子都看做我自己的孩子。所以我拿孩子做實驗,然後把這個實驗的經驗拿出來給大家做參考,是,這實驗有可能會失敗,我害了我自己的孩子。

  記者:就是啊?

  劉墉:但是如果這個失敗的經驗可以幫助別人的孩子,我還是會做。當你把心放寬的時候,沒有什麼事情太看不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這麼注意健康,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如果我還身體不好,那我沒話說。如果非常不注意自己健康,到最後報銷了那我就覺得後悔。那有的人會說,我做好人,然後我卻這麼倒黴。問題是,那你就無負於天地之間。而你做壞人,那倒黴是你自作自受。

  -你不可能去討好每一個人。我需要用我暢銷的書,來養我不暢銷的書

  記者:可是,擔當這麼一個角色是挺危險的,孩子們不一定領情。網上看到大家討論你作品,有的說:「我有一段時間把他所有的著作全看完,之後就再也不想碰他的書。無法突破,這也是多產量作者的通病吧!」甚至說:「有一陣子我也挺迷他的書,看到最後就感覺好像在騙錢,就膩了。」因為你寫得實在很多。

  劉墉:對的。

  記者:但也有孩子這樣說:「我承認『一成不變』的內容確實是讓我們這群死忠的書迷,感到乏味!可是『飲水思源』,回想最初接觸劉墉的書時,正值年少對這社會充滿迷惑時,他的書有如箴言,句句深得人心,所以我仍然欣賞他,他終究是為了我們這群曾經迷惑歲月的青少年而『用心』著!」

  劉墉:他們講的都對。本來就應該,孩子對父輩,「師之、友之、敵之」,以他為師,以他為朋友,以他為敵人,才能夠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強。他們批判得非常對。所以我也要接受他們這一點。

  內地這邊沒辦法看到我其他類的書,我寫《中國繪畫的符號》、寫植物,但是我每出這樣一本書,就會很慘,賣得很不好。像我寫人體的各個器官,《在靈魂居住的地方》,就講眼睛、鼻子、嘴啊。這當然是不可能跟勵志書重複,但是很慘。

  我寫過一段話:「寫作這條路是艱辛的,一方面為了娛己,一方面娛人。多麼出世的作家大概都難否認,他會在乎讀者的迴響。只是普羅大眾畢竟不可能有極深的思維,於是求寵廣大群眾或呼應少數知音,這兩個目標就總在作家心裡拔河,我也一樣。我覺得一個好的作家既要為自己說話也要為時代說話。當他怨讀者的水平不夠時,也應該想想是不是可以由深入淺出的方式,把讀者一步步帶上來。」所以我主張,你要寫給他看,同時使得他喜歡看。不是因為他喜歡看所以寫給他看。於是我就用一個方法。

  記者:交錯出版?是不是也就像史匹柏拍電影,拍一個《辛德勒的名單》,然後去拍幾個好賣的,來養他那些他最想拍的?

  劉墉:對,我就是交錯出版。臺灣金石堂去年還是前年做統計,17年來我都是最暢銷書作家第一名。靠什麼,就靠你的多樣性嘛。你不可能去討好每一個人。如果書都寫得艱深,你不能夠好好賣,讀者減少,你真正沒有辦法推動你寫你理想的書。所以在心裡頭會拔河。我要用我暢銷的書,來養我不暢銷的書。我有我一公司的人要管,有我的公益事業要做。北京圖書館有我的畫冊,大本的中英文的畫冊,那種東西都是賠錢。我如果不出現在這種東西,我怎麼去養我賠錢的書啊。

  而且我怎麼知道再過兩年、三年會怎樣,你可能像歌德能夠到很老還去喜歡那年輕的少女,還能去創作。但是你也很可能像……

  記者:莫扎特。

  劉墉:對,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我必須要抓住我仍然有的浪漫。

  -人生,不想開又如何。我只是喜歡泰然,想辦法變得比較泰然

  記者:還有一個,為什麼說擔當您現在這個角色是件危險的事,我身邊有朋友就說:「人生這東西能教嗎?教人生的人都沒什麼好人,你看培根。」還有一個例子大家愛提,林清玄先生,在他爆出離婚以後。

  劉墉:可是為什麼要在乎他的離婚呢?因為我們並不是他,我們並不知道。而且我們應該就作品論作品。

  記者:可能是,對於一個一直講修性、修為、人生境界的人,大家容易對你有更高的要求。

  劉墉:不,他一定有更大的掙扎。就好像臺灣有一個人專門講婚姻,要怎麼樣夫妻相處,可大家都知道他跟妻子處得壞透了。可是話再說回來,就是因為他處得壞透了他才思想,他才想怎麼把這個能夠反轉過來,於是他比別人更能深入地去思考事情。所以本來就不可以把作品完全跟人掛鈎。中國人講「畫與詩文相通,必有書卷氣,然後可以言畫」。那畢卡索是怎樣呢?張大千的做法,拿到現在西方的社會制度裡面,是不是就被認為是對的呢?所以我覺得,任何一個國家不能批評另一個國家的文化,就好像文明人不能批評說哪個野蠻民族它都笨到不會釣魚或者網魚,非要用手在溪裡抓魚。他必須要自己去生活成那個民族,於是他會有了解。所以我覺得不必去苛責林清玄,我也不覺得應該要把人跟作品這樣聯繫在一起。

  本來人都有悲哀,越是藝術,越是文學的,越有悲哀。像我有「十一點鐘憂鬱」,每天到了十一點,就覺得,像那首詩:「似滔滔的水,舊愁棄我們去,似疊疊的山,新愁正向著我們來。但是花也溫溫可愛啊,但是草也楚楚可憐哪。」悲哀啊。我難道沒有悲哀的地方?我當然有悲哀的地方,只是到最後你會覺得,小草小花溫溫可愛。真的這樣。

  記者:難得您好像是比一般人想得開。

  劉墉:不想開又如何?很簡單,人生,不想開又如何。什麼都想不通,然後慢慢把它想通。才想通,另外一件事情又想不通了,又把它慢慢想通。所以才有意思啊。

  像我失眠,常常夜裡睡了沒有兩個鐘頭,醒過來,就背詩詞。「徘徊何所見,憂思傷我心」。你說到底是美,還是怎樣?所以古詩十九首,實際很棒。你會發現他們那個時代的人反而比較泰然。《詩經》裡面所傳下來的,也多半都蠻泰然。我喜歡泰然,想辦法變得比較泰然。

  至於做人,我認為每一個人應該實實在在,忠於自己,不負我心,不負我生。最重要是忠於自己,第二,你可以不說,但你不要撒謊。所以有的時候如果我問我的孩子,我發現他可能不得不撒謊的時候,我立刻迴避。你為什麼要讓他去撒謊,那是可悲的一件事情。

  -不能照顧人間事、世間人,你的修為又如何?我不認為我做的是慈善

  記者:我在關於您的資料裡看到一句話覺得好———「每個人存活在世上,都是為了貫徹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如果,這句話是成立的話,您覺得上天給予您的使命是什麼?

  劉墉:我是活在當下的人。我不認為我被賦予什麼使命,我也不認為我有條件來承擔什麼使命。我只是很忠實地過這一生。

  記者:您總說「不負我心,不負我生」,如何才是不負?

  劉墉:就是,盡了自己的力。力就那麼點兒。有一次演講人家問:劉先生你這個慈善事業是一直要做下去嗎?我很坦白地說:我得行有餘力。要看我有沒有這個能力。今天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做慈善,我說我不知道。我甚至不認為那個是慈善。我只是做而已。

  記者:為什麼這麼說?

  劉墉:為什麼要想那個叫做慈善呢?不知道的行善才是真正的行善。你行善說,為善最樂。這個境界已經不是最好了。我的朋友經常說,你這樣做你會有善報。圖善報的行善,就又是下一等了。現在我來跟你講,我的心裡都不舒服了。為什麼要講這個事兒呢?

  你曉得做得好的人太多了。比我好的人太多了。有一次到臺南縣的德蘭啟智學校去,看到一個人,他們說他是糖廠的人,在這邊已經十幾年了,每天天不亮就四處開車去接那些智障的孩子,下課了,又開著車子到處去把這些孩子送走。平時幫這個學校修什麼龍頭啊、水管啊。他不信教。他也不要別人去謝謝他。但是十幾年來,每天就是這樣做。

  然後新竹也有一個德蘭啟智中心,我看到他們捐贈的那個名單,發現有人捐什麼「白米兩斤」,「糖一包」。你去想,他帶了一包米去,他比我把錢丟到郵局裡頭去,或者是就匯過去,境界高啊。就像我的兒子到了德蘭啟智中心去,當他住在那邊,抱起那邊的孩子上樓,他發覺一個16歲的孩子抱起來大概只有6歲孩子的重量,他才真正得到了感動。

  有很多東西,我們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有的東西是你要真正觸摸到。所以就這個境界而言,我不到這境界。因為我沒有條件去到那些地方,我有很嚴重的哮喘,隨時有可能像鄧麗君一樣。所以我可能遠不如那個糖廠的那個工人。所以在基本上,我不認為我有條件來談這件事情,我只是做我能做的。因為老天爺對我很好,因為讀者都買我的書,因為我遊刃有餘,我把家都料理好了,能做一些而已,這有什麼。

  記者:您信教嗎?

  劉墉:我應該是信基督教,但是我現在變得很寬闊。我喜歡地藏王菩薩那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當下就是淨土啊,當下就得清涼。為什麼要去想來生呢?人自己求佛這是自私的行為啊。你不能照顧人間事、世間人,你的修為又如何?所以我根本就主張當下,使這個世界成為淨土,不要到來生去找清涼。我喜歡在這個落入億萬年的輪迴當中,我喜歡還到這個人間,來有悲苦,因為,你有憂你才有夢。
(吳菲 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劉墉新書上市
    本報訊(記者周凡愷)臺灣著名作家、勵志大師劉墉的新書《世說心語2:劉墉教育秘笈》近日上市發行,在這本書中,劉墉首次系統地講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除了各種為人熟知的頭銜,劉墉還是一雙優秀兒女的父親,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主修心理學的博士,女兒劉倚帆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高材生。
  • 臺灣作家劉墉畫作首次亮相北京
    人民網臺北電(記者任成琦、吳亞明)「水雲氤夢·劉墉藝術展」將於5月14日至5月26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共展出原臺灣作家劉墉山水花鳥寫生繪畫作品近60件(幅)及歷年出版的中英文著作數十種。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紅袍系列《劉墉畫集》,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劉墉圖文集《不瘋魔,不成活》也將在14日下午四點的開幕式中推出,後者的版稅將悉數捐給公益團體。 據主辦方介紹儘管,此次展覽是劉墉第一次在大陸辦展,但劉墉的大名早就飛進大陸的千家萬戶。他已無數次到大陸各地講學、寫生、籤售他出版的多種著作,用他所得的稿費先後援建了40座希望小學。
  • 臺灣作家劉墉做客陸媒 講述人生感悟
    著名作家、畫家劉墉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你好臺灣網 張騰陽 攝)  12月1日下午,臺灣著名作家、畫家劉墉攜妻子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華之聲  劉墉是大陸眾所周知的「勵志書作家」,曾是十六年來臺灣暢銷書作家之冠。他也經常應邀在世界各地舉行個人畫展。對於青年學生而言,能夠有機會聽到劉墉的演講更被認為是學生時代的「必修課」。除了作家和畫家的身份,劉墉也一直熱心投入公益活動,通過義賣有聲書,為慈善團體籌得善款,同時在大陸捐建多所希望小學。
  • 臺灣作家劉墉做客陸媒 講述人生感悟(圖)
    著名作家、畫家劉墉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你好臺灣網 張騰陽 攝)妙語連珠講述人生感悟(你好臺灣網 張騰陽 攝)    12月1日下午,臺灣著名作家、畫家劉墉攜妻子做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華之聲,與主持人暢談寫作、繪畫與生活
  • 臺灣作家劉墉來沈慈善助殘
    5月10日15時,臺灣作家劉墉在瀋陽市北方圖書城進行了一場「這個下午可能改變您的一生」為主題的講座。他還帶來了《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在靈魂居住的地方》和《跨一步,就成功》等書並籤售。     劉墉此次瀋陽之行有一項特別任務,就是配合盲文出版社推出他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套有聲圖書,並將此套圖書的全部版稅收入捐贈給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和希望工程。
  • 臺灣作家劉墉:我是兩岸「大三通」的直接受益者
    臺灣作家劉墉:我是兩岸「大三通」的直接受益者 2008年12月17日 01: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16日晚,臺灣作家劉墉做客石家莊人民會堂,為河北大學生帶來一場主題為「處世秘笈」的講座,幫助他們破解學習、生活、就業的煩惱,體悟人生智慧。圖為劉墉聲情並茂地演講。
  • 臺灣作家劉墉全家動員拍《情書》
    競報綜合報導臺灣作家劉墉近日應邀前往上海,帶去紀錄片《情書》。《情書》展現了劉墉與妻子畢薇薇的真實情感歷程。  據劉墉介紹,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妻子找出了幾十年前他寫的整整一盒情書。由於兒子劉軒和他長得非常相像,因此,就由兒子扮演年輕時的他,而劉軒的女友則扮演畢薇薇,他女兒演奏《情書》主題曲。
  • 臺灣作家劉墉:我是兩岸大三通直接受益者(圖)
    16日晚,臺灣作家劉墉做客石家莊人民會堂,為河北大學生帶來一場主題為「處世秘笈」的講座,幫助他們破解學習、生活、就業的煩惱,體悟人生智慧。圖為劉墉聲情並茂地演講。中新社發翟羽佳 攝  中新社石家莊十二月十六日電 (記者 艾廣德翟羽佳鮑芳芳)十六日晚間,臺灣作家劉墉抵達「奶奶的故鄉」河北省石家莊市,為此間一千多名大學生講述「處世秘笈」。談及已然啟動的兩岸「大三通」,劉墉坦言自己是「直接受益者」。  在演講現場,劉墉用石家莊「土話」作開場白,立刻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 臺灣作家劉墉出版有聲圖書 版稅收入捐贈助殘事業
    中廣網北京5月13日消息(記者 王淑娟)連戰、宋楚瑜的「回家之旅」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中,臺灣著名旅美作家劉墉的「愛心之旅」又在大陸起航。     在「全國助殘日」來臨之際,12日在中國殘聯機關舉辦「劉墉先生有聲書版稅捐贈暨圖書首發式」,中國盲文出版社出版的兩套新書《在靈魂居住的地方》、《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是劉墉先生在祖國大陸首次出版的有聲圖書。
  • 臺灣作家劉墉微博贊哈爾濱 網友群轉「正能量」
    哈爾濱新聞網記者 牛顯達7月22日10時20分,有51萬餘粉絲的臺灣知名作家、畫家劉墉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發布如下博文:「哈爾濱一個37人的旅行團在臺車禍,四人重傷,臺籍司機死亡,失去四根右手指的一位老師說
  • -臺灣作家劉墉寫給青少年的勵志名言
    臺灣作家劉墉先生寫給青少年的勵志名言(劉墉先生照片)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劉墉人可以多情,但不能濫情;可以多交朋友,但不能濫交朋友,而且交朋友最起碼的條件是:你要真誠與信實。
  • 臺灣作家劉墉:我要為90後寫書 兒子是我的老師
    劉墉:要為90後寫書  要為90後寫書劉軒被「逼」開微博  連日來,來自臺灣的作家劉墉、劉軒父子做客鄭州,與喜愛他們的讀者交流了友情、愛情、父子、寫作等話題,記者對他們父子進行專訪,將話題拓展到更多領域。
  • 作家劉墉這一次用畫講故事
    劉墉在給參觀者講解畫作《龍山寺慶元宵》。   本報記者 陳濤   正裝襯衫、吊帶西褲,外加一副近乎圓形的眼鏡,66歲的臺灣作家劉墉還是那身人們熟悉的裝扮。只不過,昨天出現在北京畫院的他換了一重身份,「我想告訴大家,我一直是個畫畫的劉墉,不只是寫東西的劉墉。經過這次畫展後,我的全貌可能會稍稍出來一些。」這一次,他攜「水雲氤夢·劉墉藝術展」,於昨天至26日,首次集中向大陸朋友呈現其繪畫作品。
  • 劉墉:當一個勵志作家有多難
    這樣的裝束幾十年不變,這幾十年裡,他的中國讀者穿過校服、西裝、衝鋒衣、休閒服、老頭衫……劉墉卻至始至終將自己裝在西服裡,用臺灣話講就是很「ging」——「硬撐」的意思。 當我見到劉墉時,他還是如上述的「美籍華人標準相」,但細看發現也談不上硬撐,襯衫是棉布的,領口不太挺闊,十分舒適自在。
  • 臺灣作家劉墉要來杭州:我的演講像糖果,好看好吃還有維他命
    浙江在線4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林梢青 通訊員 鄭施詩 付玉婷)在不少60後、70後或80後的書架上,可能至今都擺著一個人的書——臺灣作家劉墉,《螢窗小語》、《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詐》……聽起來,是不是親切又溫暖?  劉墉的文字溫暖過很多很多人,「風大時,要表現逆的風骨;風小時,要表現順的悠然。」
  • 作家劉墉來杭州辦畫展原來畫畫才是他的專業
    劉墉杭州網訊4月13日下午,溫暖過幾代人的全棲才子劉墉親臨杭州,召開了「書卷江山——劉墉作品展」媒體見面會。此次展覽將於4月18日在浙江美術館展出,是劉墉在大陸舉辦的迄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的繪畫藝術大展。
  • 劉墉 - 劉墉_衛視_鳳凰網
    、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現任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及專業作家、畫家。據臺灣最大連鎖書店"金石堂"統計,劉墉為十六年來臺灣暢銷書作家之冠,2003年仍居臺灣暢銷書之首。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中國大陸銷售超過千萬冊。在繪畫方面,劉墉曾應邀在世界各地舉行個展近三十次,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臺灣歷史博物館、美國諾克斯維爾市政府、德國亞東博物館、美國加州工藝博物館等地收藏。
  • 臺灣作家劉墉百餘件繪畫作品在遼寧展出
    新華社瀋陽6月26日電(趙洪南 洪可潤)「從傳統到現代:夢筆生花——劉墉畫展」正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呈現古今畫家隔空對話的奇妙之旅。劉墉,祖籍浙江臨安,1949年生於臺北,是知名作家、畫家,系山水及花鳥大師黃君璧、林玉山的入室弟子,出版有《劉墉畫集》《劉墉的藝術世界》等畫冊。據介紹,本次展覽分為「師古篇」「山水篇」「花鳥篇」「寫生·研究篇」四個部分,共展出劉墉繪畫作品一百餘件(組),涵蓋了劉墉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 劉墉簡介
    圖片來源:鳳凰網讀書劉墉,號夢然,1949年生於臺北,畫家,作家。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研究生、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曾任美國丹維爾美術館駐館藝術家,紐約聖若望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聖文森學院副教授,現任水雲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及專業作家、畫家。劉墉給自己的評價是: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 華裔作家劉墉與臨安有啥關係?他來臨安省親了
    高紅波 朱豔 攝5月8日夜到10日上午,劉墉第二次回臨省親。這位知名美籍華裔作家回臨安做了什麼?說起劉墉,70後80後一定不陌生,《螢窗小語》、《點一盞心燈》……一位影響了一代年輕人的勵志暢銷書作家。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劉墉的祖籍是臨安,他的祖父是地地道道的臨安人。5月8日夜到10日上午,劉墉第二次回臨省親,讓我們近距離了解這位知名美籍華裔作家。回鄉祭祖9日上午,雨。